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画艺术的延展与创新思考
[摘要]中国画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艺术形态,它不仅是一种绘画样式,其艺术精神以及表现形态都能折射出中国哲学思想对其的深刻影响。通过梳理中国画的历史,我们发现,中国画能够体现中国的人文风貌、人文情操以及文人的人生态度。在全球化语境中,东西方文化相互碰撞、融合发展,社会生活交织发展,多元文化共生,中国画的艺术特点也呈现出了多元化的艺术形态。在全球化语境下如何正确看待中国画的千年传统,如何审视中国画在全球化语境下体现出的审美形态及其延伸与创新价值,对于中国画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全球化 语境 中国画 多元化
一、中国画的哲学文化背景
中国特有的哲学文化基因一直在随着中国画的发展而演变,“世界上也没有任何艺术形式,其产生、发展、演变的整个过程与文化、与人生有着这样紧密的联系”,儒家思想、道家学说以及佛学义理等都在中国画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画出现,文士之风开始盛行,一些文人墨士崇尚个性解放与自由,崇尚风骨与格调,中国艺术文化将个人品格和作品的格调联系起来,在中国画中能体现出中国文人志士的人生态度以及个人品格。宋代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说:“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因此,中国画的精髓不仅在于修炼绘画技巧,更是在绘画中提升人生品格,“人品不高,画品不致”。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画中赋予自然以一定的品格,实际上反映的就是画家自身的品格和情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孔子在高扬人格美的同时,取山水以喻仁、智,正是要把人的这种内在的、视而不见的品格,与经验中的山、水的特点相比,赋予这种内在美以具体可感的形式。”同时,他还十分看重弘扬人伦,“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孔子的儒家精神的基本特征正是以心理的情感原则作为伦理学、世界观以及宇宙论的基石。”遵循“道法自然”,一切合乎自然规律,通过“卧游”“静观”“澄怀”的体验方式,在合乎“心性”的自由境界中方能观“道”,这就是中国画所体现出的艺术价值,并且已经发展成为中国文化中的极致精神目标──“天人合一”。《庄子·齐物论》云:“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宗白华说中国绘画所表现的精神是一种“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它所力图表现的是人和自然有机融合为一个世界,它所描绘的宇宙世界,既是真正的宇宙自然,又是最高尚化的人格世界”。
二、中国画艺术所折射出的艺术延伸与全球化语境
中国画是一种诉诸精神的艺术形式,它追求“无己”“无功”“无名”的人生状态,它强调的是心性自由,通过内心的“顿悟”方能观“道”,它需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心境,它追求的是画家内心的沉静,需要静观感悟。在中国画画家眼中,自然中的很多物象已经成为他们心中主观的物像,通过让自己的内心沉静,才能更好地感悟物象。在现代全球化语境中,中国画单调的精神维度已经不能跟上现代多元文化的发展需求,与这种语境下的艺术文化也产生了很大冲突。
从中国“开眼看世界”起,在逐步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中国社会的诸多方面也受到了世界的冲击。20世纪初,中国处于内忧外患的局面,“处于弱势的中国与具有强大侵略性的西方列强尖锐的民族冲突,引起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东西方文明的深刻反思”,中国画的“衰败论”以及“中国画的改良”就在这个时候被提及。到了改革开放时期,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发展,不同思想处于交流与碰撞中,在碰撞中就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冲突。在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下,我国的本土文化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不仅表现在中国画中,而且表现在经济、思想、政治等各方面。
我国改革开放已历经40年的风风雨雨,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完成了工业革命,进入了现代化、信息化时代。从原有意义而言,中国画是在农耕文明的经济结构中发展起来的,但是在现代全球化语境下,一些古典情怀、原有的社会结构都已不复存在,传统的人文环境也已经消失,中国画的艺术精神已不能再以品格下定论,并且传统中国画的核心绘画技巧即笔墨纸砚也正在弱化。
现代科技的更新发展,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使人们能够获得的信息资源正在增多,在互联网这个大背景下,一键可知天下事。这是一个全球化时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是一个多元文化融合的时代,各种新兴文化正应运而生,大众文化、流行文化、通俗文化等“快餐文化”盛行。“除了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秩序的变异和生活模式的变革,从而引起与传统思想和传统模式的冲突变革外,文化本身所带来的价值观念的矛盾、冲突和重新估计,也将日益突出。”但是,传统的需要静观与体悟的中国画这一艺术形式已经被冷落,在全球化语境下,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忙碌,很多人已经无暇顾及精神修养。
三、中国画在全球化语境下所表现出的艺术形态
中国画基于它具有的人文精神以及笔墨情趣,很容易会进入老生常谈的“中国画的身份问题”。自从“五四运动”以来,在西方文化的渗入下,文化学者们对于中国画的争论层出不穷,是坚守传统的艺术文化,还是融合中西方文化,其问题的核心实际上就是纸墨问题。中国画在发展过程中,对于笔墨技法的画论从来没有中断过,“墨分五彩”“骨法用笔”等不一而道。一些人认为,是笔墨决定了中国画的风骨和样貌,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对于中国画的核心审美仍然未变。“古典型艺术,在理念和它的材料上达到高度统一,理念找到了最适合它的材料,并自由、妥当地融入在材料中,是自由完满的协调。”在全球化语境下,站在西方绘画史的角度,才有了关于中国画“衰败论”“中国画穷途末路”“笔墨等于零”的争论。我们常说“笔墨当随时代”,它仍然离不开中国画的核心审美──笔墨。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画有以下几个艺术延伸的方向。
第一,围绕中国画传统技法核心,它的审美基点是以传统的人文精神为标准,其绘画的内容多为传统题材,但是面对千年文化的深厚底蕴,其在艺术精神以及笔墨技巧方面的提升仍任重道远。
第二,围绕中国画的核心审美,从中寻求个体语言的独特符号。它能表现出中国画传统的审美乐趣,在表现的内容、题材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通过笔墨语言的结构重组,能够得到个体语言的新颖面貌。它的核心审美是符合中国画的艺术精神的。
第三,吸收现代全球化语境下其他国家的美术技法,如色彩、岩彩等新材料、新形式,从而探索新的语言,同时能表现出中国画的水墨韵致和审美趣味,但因与中国画的“尺度”问题,也会带来更多的“中国画身份问题之争”。
第四,以中国水墨、宣纸等为媒介的实验水墨,把水墨、宣纸等中国画符号作为一种媒介,直接介入全球化语境下的思考。正是现代的中国画具有了全球性,超越了传统中国画的审美构架,所以又需要再次提及“什么是中国画”的问题了。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中国画核心笔墨技法越少,就会离中国画越远。中国画在全球化语境下基本上就呈现出以上几个方面的发展趋势,对于中国画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在全球化语境下,不管是“西方中心主义”还是“东方中心主义”,都不会影响它自身的发展,在艺术情感表达上会结合当代的发展状况,表达当代人的情感,由此,中国画才能在传承传统中不断创新。
四、结语
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面对的是多元文化,后现代的“无中心意识”和“多元价值取向”更多地决定了文化的宽容与自由,各种文化相互包容和融合。在中国未来的发展中,必然要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不同文化样式,文化没有“优劣之分”“中心之说”,不同的文化和艺术、不同的民族都是值得被尊重的。纵观世界文化的发展,如果既能够兼容并存,又能在相互碰撞、融合中保持自己的艺术特色,必将会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中国画也必将如此。中国文化从来都具有很强的包容性,面对全球化语境,中国画既不会失去自己的特色,也会融合现代西方艺术之美,会一直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作者;邓超华
参考文献:
[1]任德山.中国绘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胡春涛.e时代数字中国画之思考[J].新西部(下半月),2007,25(9):216.[4]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美学[M].寇鹏程,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4]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美学[M].寇鹏程,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