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天前后和伏天中三场平均心率相同的低强度半马
“虽然是按照2小时心率2区的课表去做的,但是都得到一个相同的平均心率值,感到很巧合。作文以志,不仅仅为立此存照,更为了总结。——不善于总结就不善于进步。”
这三场半马,从时间上来说,发生在入伏前的7月2日,最热的中伏天(7月31日),以及出伏后(8月21日)。时间非常有代表性。
完全没有事先刻意控制,只是在遵循一个2区跑的标准,结果三场的平均心率都是同一个数值,138。
要不是记得之前发现过前两次的巧合(这两次连早上起跑的时间都完全一致),并写过文章备案,今天可能也就不会发现还有第三次巧合。
既然如此,就记录一下。
我们先来看三场半马的原始数据(前两次都是清晨5:16开跑的,真巧):
一、数据告诉我们什么?
我一直强调,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总结和分析的习惯。不会总结就不会进步。
从上面三条记录,在同等心率的情况下,中间一次,状态最不好。
1、气温对人的运动状态的确有影响。我说这个话,不仅仅是上面图标中所展示的1度2度的气象气温差别,而是指实际运动时,身体的感觉。因为处在长长的伏天当中,即使气象气温并不很高,但是与其他时间、季节的同时间相比,出门时的热感还是很显著的,对运动状态是很有影响的。我记得中间这一次,是我近年来唯一的一次当街脱下衣服来拧汗。
而前后两次,则感觉相对轻松。
2、从系统给出的“训练指数”和“当前跑力”也可以印证上述第一条结论。
“训练指数”,通俗地理解,就是“身体感受到本次训练的强度”。三次记录分别是中间最大,两头较小。
“即时跑力”,就是“眼下的奔跑能力”。与“训练指数”相反,呈现出中间小,两头大的分布。
体现在配速上,则是中间那一次最差。与第一次在配速上有着40秒的差距。
3、相对湿度似乎对状态的影响不大。
这点似乎有点颠覆过去的感觉。因为一般认为湿度越大,人越黏腻,不易散热,因此状态容易不好。但是,在解析湿度这个概念时,似乎还更应该考虑一个尤其重要的因素:气压。
湿度本身对人的体感舒适程度没有大的关系,有一个说法,湿度大,反而有助于拉速度。
但如果气压低,体内小宇宙的压力相对于外界的大气压力,比平时弱,则会导致运动时摄入氧气的能力减弱,呼吸更加吃力,而体内水分的蒸发(出汗),更加旺盛。这样一方面氧气减少,一方面出汗增大,这就是我们俗称的桑拿天,才会使运动状态倍感糟糕。
所以,低气压才是运动时感到胸闷气短的主要原因,而不是湿度。
二、这三场都是从2小时心率2区的课表延伸出来的
所谓课表,就是事先规定好的,运动时尽量按照课表的规定来完成。
这三次的课表,都是热身10分钟(1-2),结尾5分钟1-2区冷身,中间是2区的训练时间(三次的训练时间稍有不同,我都按照半马所需时长给拉平了)。
下面图片资料中,稍稍呈现高亮的区间,就是课表本身要求达到的心率区间。我们来看实际心率曲线在框框之间的分布。
归纳一下:
1、前两次,在过程的尾端,都有少量的“恣意”奔跑,心率曲线有一定的拉伸,而第三次,基本维持强度不变。所以,第三次是最满意的一次“2区跑2小时”的课表执行。
2、第一次和第三次的步频,都在180步频以上(Polar记录的是双脚一圈的步频,折算成常用的步频,要乘以2),而第二次(中伏最热的时候),步频是176次,比我自己最习惯的180要慢一些。这也说明,这次的过程,比其他两次要辛苦一些。
3、系统自动侦测的心肺负荷,与奔跑所得的配速成绩有正向关系,第一次最轻松,第三次次之,第二次负荷最大。
读者不要看到“很高”就担心有没有危险,这是正常的。我们现在是在正常里头,按个头高矮排队。
4、系统给出的Running Index也有1-3-2依次从高到低的排序,与前面所有所描述的“状态”是一致的。
5、在低强度下长时间训练,称为“基本训练”,训练效益集中在“增长耐力”和“燃烧脂肪能力”这两条上。
跑步的人,都知道“燃烧脂肪能力”的重要,这是在长距离奔跑中,身体能够通过动用脂肪,来保障完成任务的前提。因为碳水固然是比脂肪更优质的“燃料”,但是身体能携带的量很少,如果依赖碳水在长距离奔跑中供能,那么人很快就会败下阵来。能够动用人体储存量充足的脂肪,提高动用脂肪的能力,对长距离奔跑来说,至关重要!
当然,这也是非常好的一个减肥区间,因为燃脂比例比较高。本来嘛,2区就是被人称为“燃脂区”。
三、长时间在2区训练,就是在巩固有氧基础
我的有氧基础很不错(趁机自负一下)。我之前写文提到过。
我在专业平台上测过三次有氧基础。一次是去年10月底,认真地准备了一条样本,检测结果是“优越级”。
后来又送过两次样本,一次是腿伤四个月,开始复跑一周后的记录(今年4月初,那时候腿还有明显的不适,但可以慢跑了),和随意抽取的7月份热天时一次长距离跑,这两次的样本,都不是“好样本”,而是中等偏下的样本。在优越级以外是意料中事,但是与5%的优越级门槛并没有相离多远,只是6%多一点而已(10%以内即是良好级)。所以,经过这样“好样本”和“差样本”的试验,我相信我正常情况下的有氧基础,在优越级,是没有问题的。
日常情况下,将大部分时间在心率2区进行匀速跑,就是在巩固自己的有氧基础。
有氧基础扎实了,怎么跑都不会是“垃圾跑量”。
有的人,如果恣意跑,在5-10公里这样的距离,可能能跑出很快的配速,但是如果有氧基础不够扎实,就无法“在长距离的奔跑中,跑出快的速度”。换句通俗的话说,即使你在中、短距离可以跑很快,但如果有氧基础不扎实,就无法跑远,并且无法在跑远中跑快。
有氧基础差的一个典型特征,是:
在低心率区跑不快!(并不是说任何心率下都跑不快。)
这句话非常有深意。言下之意,如果不考虑心率,“由着你跑”,你在心率拉得很高的情况下,可以在5公里、10公里跑得很快,但这是是以超乎寻常的高心率为支撑的。
在低心率下,也能跑快,这才是我们要追求的。
这也是近年来,总是向新近加入跑步大军的朋友们鼓吹“忽略配速,跟着心率跑”的出发点。
当然,这个所谓“低心率区跑快”的“快”,不能拿心率4-5区时的配速来衡量,那成抬杠了。这种对比,永远只能今天的自己和昨天的自己对比。
以我自己为例,我在两年前,在138的心率下,大概只能用8分多,甚至慢到10分的配速来跑(我相信绝大部分人都有过这个经历),现在同样心率,用6附近的配速。
这就说明,在低心率区里,跑得比以前更快了。也就是有氧基础更扎实了。
如果想要跑得好,必须注意有氧基础,注意让自己“在低心率区里跑得比以往更快”。
历史文章:
【开始跑步】
【器材体验】
【训练心得】
【健身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