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邻居是不散的宴席

在农村生活少不了街坊。人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圈子里,街坊占据着至高无上的位置,它不同于一般的亲戚关系,有时会凌驾于亲戚之上,农村有句话“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近几年,随着地区城镇化的急速发展,大多数村子成了“空心村”,很多人入住城镇,留守村子的多是上了年纪或者离不开老家的一部分人,他们住惯了农村,习惯了农村的朴素与真实,他们每天与透着乡土气息的老街、大集、菜园子、小池塘、小树林、小河为伴,更主要的是能和熟悉的街坊四邻拉家常、喝喝茶、拉拉呱、喝喝小酒。谈天说地海阔天空,吹吹牛也无妨,都是街坊,谁也知道谁的底细,把酒言欢甚是开心。假期里,我回家三四次,都是街坊这事那事,每次回家都是那么亲切温馨,感到心情舒畅。

八十年代,农村特别流行帮忙,意思是邻家有活要干,四邻八舍都会前往。那个岁月没有一分钱的报酬,从不计较付出,有的一连好几天,街坊之间从不喊累,没人下任何命令,总是会一拥而上,哪怕是累的腰酸腿疼,明天照样出工,大家靠着这股韧劲,牺牲了一个个白天黑夜,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一个个奇迹。

当初家家户户盖新房都要垫地基,农村叫垫台子,这是一个很出力的活,当时的光景六零后都明白,没有拖拉机和先进的机械设备,都靠人推肩扛,有时找上几辆马车到很远的地方去拉土,拉回来再把土叠上去,土台子越垫越高,大家使出浑身力气又拉又扛,有的把肩膀勒得通红,当老年人说高度可以了,帮忙的男女老少露出满心的欢笑。接下来开始打地基,方言也叫打地脚,盖房子的主人请来村里的明白人把地基方出来,然后告诉左邻右舍,所有街坊会不约而同地一起前往,主人家也会早早熬出绿豆汤之类的,有的家庭会沏上大茶招待帮忙的乡亲,简易的待客之道,没人计较绿豆汤的质量和茶的好孬,都是一股劲儿。

一切准备好之后,打地脚开始,现在叫打夯。打夯器是一个很大的规整的园石头,有一根坚固的木棍紧紧稳固着,圆石的根部用牢固的铁链捆绑着,对角线分成四组,有八根绳子牵引。这是一个很用力的技术活,八个人要密切配合,均匀用力拉,掌舵的要把好夯器落地的方向,街坊四邻有力气的青壮年都会参与其中,五间房子的地基打好有时要用一天的时间。说起打夯,还有有趣的号子声,大多是“喂以来也,嗨吆!”需要反复的重复,现在想起来就是齐心协力的意思,“喂以来也”由掌舵人高声喊出,八个人便用力拉起石夯,落地的瞬间齐声喊道“嗨吆”,节奏感很强,人们沉浸在欢乐的气氛里,不觉得劳累。记得村里有两个很出名的掌舵人,一个个子高高的,身强力壮,都称作大力士,一只手可以抓起石夯。还有个很瘦的,打夯的号子他可以随时随机创作,让干活的人丝毫没有疲劳感。他根据家庭情况和村里的八卦故事现编创作,使得当时的打夯号子成了我们儿时难忘的记忆,至今难以忘怀。有时好几批人轮流打夯,我们暗地里躲在旮旯里模仿大人们举动,印象最深的是街坊们挥汗如雨的干活场景,以及街坊们谈笑风生诙谐幽默的聊天场景。吃饭的时候,大家幕天席地,空旷的院落里简单的饭菜,喝着散装的白酒,一个酒碗好几个人轮流你推我让,但是大家笑呵呵美滋滋,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的憧憬,和今天吃饭的场景天壤之别。

其实,农村帮忙的事有好多,家家户户修房子盖屋脱土坯,谁也离不开谁。说起脱土坯这个活,我简单介绍一下。这可是七八十年代村里比较累的事,需要好多人参与,从拉土、洇泥窝、和泥、脱土坯一连串的活,需要密切配合,分工明确。那场面热闹非凡,很像大集体的场面,人们顶着烈日,哼着曲子,汗水流下来都来不及擦,任凭流淌,满脸汗一道泥一道,和泥的赤着脚站在泥巴里踩来踩去,端泥的穿梭在人群中间,脱坯的师傅不停地吆喝,“来泥来泥,还少点”……帮忙的场景煞是喜人,经过一整天的忙活,忙碌的街坊望着满满的一场院土坯,开心的笑了,拿着各自的工具侃侃而谈各自回家。

除了左邻右舍修房子盖屋帮忙,农村里最隆重的红白大事是街坊必须要参加的。在我的老家,红白大事大多是以家族为单位参与的,有的家族人少就通过理事会参与到其他家族,不管哪家要娶媳妇,就会通过理事会召集家族成员先开个小会,商议婚事的筹备和其它事宜,之后几天里整个家族和关系近的就都知道了,所以结婚时就早早的请假前去帮忙,住在城里的提前一天回家,七八十年代帮忙是确实有事做的,比方说家里搭喜棚,要提前一天搭好,然后房顶安上大喇叭,意思是让全村都知道这一家要办喜事了,然后本家族挨门挨户贴婚联,有时还要挂灯笼之类,之后是到处借家具,桌子、凳子、盘子、茶壶茶碗,一应俱全时,再问主事的够不够用,有时一个下午忙的团团转,上气不接下气满脸的喜气。傍晚的时候把一张桌子搬到大街上,等候锣鼓队和吹手上阵,街坊四邻大人孩子、男女老少齐聚一起,大人们眉飞色舞喜笑颜开,孩子们欢声笑语连蹦带跳,街坊们提水的、搬器具的等候一旁,锣鼓队吹手们上场了,人们瞪大了眼睛,伸长了耳朵,听着喜庆的锣鼓声,吃着幸福甜蜜的喜糖,谈天说地,唢呐声响彻整个乡村大街,熟悉的旋律婉转动人,整个村子沉浸在幸福和欢乐中。

晚上是街坊们最忙的时刻,因为要招待喝喜酒的客人,理事会主事的根据情况早早的开始谋划,那个房间做几席,谁做陪客,谁端盘子,谁负责酒水,明确的分工下午就张贴在了大门口或院子里醒目的位置,所有街坊来了先看看自己干啥,然后分头行动,其乐融融在期间,没一个抱怨,没一个偷懒,总的感觉就是和睦团结热心无私,让每个人觉得街坊情谊比啥都好,没有哪一家可以超越街坊之外。到了第二天全部的街坊会齐聚在办婚事的家里,有的还特意穿了新衣服,整个院落被浓浓的街坊情意包围着,精神抖擞的人们、张灯结彩的院落、香气扑鼻的菜香、旋律优美的音乐,普通的农家小院里洋溢着喜庆气氛。

现如今,村里的喜事白事依照新规一律从简,但是街坊还是按时前往,虽然不用借家具餐具,中午统一去饭店就餐,无论住在城里还是乡镇的老街坊仍要特意请假回家,见面后互致问候,酒桌上更要多喝一杯表达好久不见的想念之情。

街坊感情远远高过青砖灰瓦,远远长过窄窄的古老胡同,街坊是没有血缘的亲人,街坊的帮忙是真挚的,街坊是闲谈之余的朋友,更是人们困难时雪中送炭的亲人,社会无论如何变革,谁也无法改变千百年来延续下来的街坊情谊,街坊之间已经生成了人与人之间无形的纽带。

街坊之间是永远不散的宴席。

作者:高方田,邹平市黛溪小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