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段子:宋代有全国性的水陆、路陆交通系统,用的多的,更实用的是水陆,因为大宗货物的运输还是水陆方便、经济,尽管时间慢一点。所以很多《夷坚志》的故事是发生在全国性的运河系统里的。
【原文】
刘士彦自睦州通判替归京师,檥舟宿泗间,遇乞人,可十七八,目莹唇朱,光采可鉴。异而问之,对曰:“吾卖豆,每粒千二百钱。”刘曰:“吾适乏钱,只有所衣绵袄以奉偿,如何?”曰:“固可也,容取豆。”以纸一幅于两乳间擦摩之,辄有黑豆数粒出,取一与刘,掷其馀汴水中。刘欲吞之,曰:“未也。”又擦胸掖间,复有菜豆数粒出,亦取一与刘而掷其馀。刘并吞二豆毕,与所许衣,笑而不取。刘始病蛊不能食,即日食如初而益多,后面色如丹,但每岁一发渴必饮水数斗,觉二豆在腹中如枣大。乞人又约某年相见于淮西,不知如何也。(右二事见《浮休集》)
【白话语音文字版】
刘士彦从睦州(现浙江建德)通判的位置被人接替返回京师(现河南开封),停船住在泗水(河流名,流经山东、安徽、江苏部分地区)一带。有一天,他遇到一个乞丐,也就十七八岁,目光莹润嘴唇朱红,整个人光采可鉴。刘士彦大觉惊异,就问乞丐的来历,他说:“我是卖豆的,每粒豆要一千二百钱。”刘士彦说:“我手头正好没有现钱,只有穿的绵袄可以补偿你的豆钱,你看行吗?”乞丐说:“这样也好,请容我现在取豆。”他用一张纸在两乳之间边擦边摩,马上有好几粒黑豆冒出来,他拿出一粒给了刘士彦,把其他的黑豆扔在汴水中。刘士彦拿起黑豆就想吞下,乞丐说:“现在还不行。”接着他又在胸前腋下的地方摩擦,又有好几颗菜豆冒出来。乞丐也拿了一粒交给刘士彦,把其他的都扔了。刘士彦一起把两粒豆子吞下,随后把身上的棉衣取下交给乞丐,乞丐笑了,并没有要。刘士彦以前有蛊病,不大能吃东西,当天,他的饮食就像以前健康时候一样了,而且吃的越来越多。后来,他的脸变成丹红色,只是每年会有一次发渴,每当此时,他会一下子喝好几斗的水,感觉两颗豆子在肚腹中已经有枣那么大了。那乞丐又跟他约好某年在淮西(现安徽大部分地区)相见,不知到时候会怎样。这件事记载在《浮休集》中。【祥宏点评】:宋代的纺织品是比较值钱的,有《夷坚志》故事说到普通衣物可以拿到当铺中换钱,这个故事中也说到,棉衣可以当钱用,因为衣物都是手工织品,有固有价值;故事提到乞丐把豆子扔到汴水中,说明刘士彦走的是运河系统,这是宋代最重要的交通方式,汴水就是汴河,直通东京汴梁,汴水汇接泗水,算是泗水的支流,可知刘士彦遇到乞丐的地方就在现在江苏徐州附近的汴泗交界处;显然乞丐是个异人,他与刘士彦有缘,也许知道刘有病,专为他来治病;张舜民,字芸叟,自号浮休居士,宋代官员,宋英宗治平(1064-1067年)年间进士,以洪迈《容斋随笔》的记载看,张舜民曾著作《浮休集》一百卷;淮西,指淮南西路;蛊病,大略指身体里边有寄生虫之类的病。全本夷坚志,点开免费听
(文图说明:原文电子版文字来自“中华文库”-特别致谢!再经中华书局版《夷坚志》校订;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夷坚志》简介:
宋代大文人洪迈编撰的《夷坚志》是中国古代志怪笔记小说的顶峰。它卷轶浩繁,包罗万象,流传至今仍保存了206卷共2700多个宋代事件,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伟大的宝库之一。
《夷坚志》的时空观深契佛法、修证地圆融道家,与宋代文化领先世界的历史地位相一致。它表面看是一本奇人、异事、神怪大全,本质上却是最真实细腻的宋代社会生活实录,极具文献价值。
宋代社会生活塑造了此后中国人的心灵格局,《夷坚志》仿若是中国人的心灵大海。人们平时沉浮其中,茫然不觉,一旦凝神静思就会发现:
天下没有新鲜事,一切尽在《夷坚志》
随手转发,积功累德
(解读:祥宏谈夷坚系列之46-从《夷坚志》看宋人的养生)(参考音频:来自“宋朝一小时”音频专辑@喜马拉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