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钱币中“最大的家族”——方足布

在考古发掘中,常在战国中晚期窖藏内发现一种平首平足的铲型青铜货币,且与另一种青铜货币——“尖足布”伴生出土;这些铸造精美,而且种类繁多,形制基本统一、铭文写法多变的青铜货币形式,就是“方足布”。 方足布在战国中晚期(约公元前4-3世纪)广泛流通于三晋地区赵、魏、韩等国;北方燕国后期亦铸窄小布币。特点为平首、平肩、方足、方裆,首部仅一道直纹。青铜质,硬绿锈块,币身浅薄硬挺,浇口居币首端,展现布币铸造特征。由于入土已千年以上,币身菲薄易碎。

“方足布”在先秦古币中一向居于显赫地位,被当时的百姓和统治者所重视。初期大布如卢氏捏金、洮捏金等,现今颇为少见的锐角布(有耳布)如垂、公等,都很难得。中期的半布传世较少,燕布也不是很多,三晋所产的方足布,直读、传形、合背、倒书,向来是收藏家们的收藏目标。后期秦国所出的安阳大布较为多见,而梁邑大布则少见。“方足布”中称为“稀世珍品”的“右明新治”四字布更为珍贵。因而,无论是哪个时期的战国方足布,都有值得收藏的存在。

除少数厚重者如梁阝、戈阝、安阳等重在12克上下,一般钱体轻小,然铜质仍较尖足布坚挺;通长4.5厘米、足宽2.5厘米左右,平均重5.5克上下。面文多为地名,已考定者约有100余种。字体多变,以平阳、宅阳为甚。平首方足布品种纷繁,是先秦货币中一个“最大的家族”。

一、方足布的渊源——从农具到钱币的演变

追溯'布’的由来,就要先明确,'布’从时间到空间都有着不可取代的位置,亦是先秦货币中不可或缺的钱币形制。接下来看一下'布’是如何而来的。

所谓布币,是由一种似铲形的农具演变而来的钱币。具体是由哪一种农具演变,学界有几种意见一直未能确定。一则认为是称'镈’的农具,《国语》中指:“镈,锄也。”,并因其镈、布同音而得名;后随着的更多考古发现,认为应该是称为'钱’的工具,《说文》中指:“钱,铫也,古田器。”铫即锹,与铲形同;而《管子》中指出: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其实无论是镈、是钱、是铫,与我们目前看到的已脱离工具实用性的最原始铲形交换物外形极其相似,或可推断铲形的农耕工具在春秋时期或更早一些时候已经成为以物易物的主要媒介之一。并且我们在收藏实践当中,还找到了与铲形钱币外形最接近的原始青铜工具铲。

之所以还界定其为工具,其原因有三:一、銎为中空,用于插入木柄,便于劳作时使用;二、銎部探入布身2/3,是缘于物理上的稳定性;三、铲的底部还是平滑有刃的样子,这样便于工作中进行挖掘动作的操作,所以无疑此物是可以用来工作的。

接下来在漫长的物物交换活动中,一部分铲形农具隐去了实用工具的特征,逐渐从实用器蜕变成为贸易中的等价交换物。正如此枚原始空首布,它最大程度保持着工具铲的外形,虽然有銎、有布身,但又最巧妙的隐去了实用农具的特征,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在铲身的四周有外廓,是用来保护交换时的安全性以及降低残损率。这样一来,它就完全不能再生产工作中担任的角色,此时就已经是名副其实的交换活动用的等价物。

时至战国中晚期,布币虽然都演变为平首,但由于每个地区都有不同的风格特色,近而铸币也都有了各自的特色。总结平首布有以下几种形制:圆足布、釿布、锐角布、尖足布、方足布、类方足布、类尖足布。

方足布其特征为平首、方足、微束腰、裆方平,正面有一道通顶竖筋,从首至裆,从币文上看,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国均有铸行,并且燕国也有仿铸,甚至币文上还出现在名存实亡的两周地区地名,可见小方足布在战国末期流通范围之广。

二、方足布的铸行区域

战国初期,燕国的涿、益邑、纕坪、陶阳、渔阳、右明等地均铸有“方足布”,

在“方足布”中,较重的还是三晋所出的,方足布属于赵国的有:蔺、兹氏、北屈、大阴、中都、平周、平阴、祁、平原、襄垣、阳、同是、涅等。魏国的有:梁阝、王氏、莆子、皮氏、高都、奇氏戈邑、以及安阳等。韩国的有:平阳、宜阳、宅阳、来阝、屯留、长子等。另还有些归属未确的如齐贝、平贝、桃原及酆等。这些地方所出的钱币,数量很多,也较为规律,大约长5厘米左右,重7—8克左右,最小的也有5克以上,铜质也很好,不易折损,使用收藏都很便利。但在流通期间购买力如何,单枚代表的价值是多少,现在无法考证。当时魏、赵两国都有当寽布或釿币流通,而赵也有“刀币”,魏国还有“圜钱”,

三晋外,齐、鲁、宋、魏等国也曾铸行过“方足布”,如齐国的齐氏、齐阳、齐贝等,鲁国的邾邑、成邑,宋国的商城,魏国的母丘等,均有出土,数量也很多,形制与晋布无大差别,书法与铸造的工艺有些变化,可见行用颇久。

秦国也曾铸造过“方足布”,如杜阳、梗阳、木邑、木门等。惠文王八年,秦取得魏国的梁邑。这里曾是魏国的河西造币中心,曾出过“尖足布”,似乎也出过“方足布”。秦人占领之后,铸币并没有间断。现在传世的梁邑布中,那些文字轮廓、字体结构的变化风格与安阳布相比略有近似之处,可能是秦人所铸。此后,秦人东进打败赵武灵王,取得离石与蔺。

秦早期东侵,摧毁了唐是、中都、晋阳、隰氏,占领了魏国的宁新,后改名安阳。其地是中原的枢纽,是商业重地,秦正可以在这里发动一次货币战争,以扰乱赵、魏的金融,榨取三晋资源,支持其长期的侵略,于是铸造了大量的“安阳布”(安阳大布),其数量之多超越了各地的纪录,现存的“方足布”中它可能居四分之一。之后又出了一种大型的重量仅是小布的一倍,而面值则可能高至十几倍以上。这是我国发行大钱的开始。在黄河南岸秦人首先取得魏国的阴晋,后改名为“宁秦”。接着东出崤函占领了宜阳、鲁阳,在那里铸造鲁阳布。

这几种方足布风格接近,款式相同,数量也很大,在“方足布”中不失为上佳品。在此期间,政府竭力推行当寽布,齐、燕、赵也着重铸造刀货,宋国一度发行“殊”“四”釿布。“方足布”的维持全靠秦国。这一变动是意想不到的。不过秦国并非对“方足布”有特殊的好感,它推行“方足布”只不过是经济战略中的一种策略而已。自从安阳、梁邑等大布发行之后,方足布的信用就被破坏,结束了它二百年流通的历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0)

相关推荐

  • 再论几种平首布币的形制关系

    前辈学者对布币形制的演变关系已经有过讨论和研究.如郑家相先生认为:"圆肩圆足 布之铸, 其时较晚--因感尖足之刺肤, 改其制为类方足:又感方足之刺肤, 改其制为类 圆足, 货币形制以便利为条 ...

  • 读先秦布币 ▏三晋两周的方足布

    方足布是铸行地域最广的战国布币,也是存世数量最多的一种战国布币,铸行于战国中.晚期的三晋(魏.韩.赵).两周和燕地.主要特征是首.肩.足的拐角均呈方形,平裆,正面中间铸一竖线,中线两侧为文字,背面除中 ...

  • 先秦方足布安阳折二

    先秦方足布安阳折二,品相如图.

  • 读先秦布币 ▏尖足布及类圆足布、类方足布

    在战国魏.韩地区诞生桥足平首布.锐角平首布之后,赵也诞生了尖足平首布,并且在尖足布的基础上,后来相继派生出了圆足布.三孔布,以及类圆足布和类方足布. 一 尖足布 尖足布是从耸肩尖足空首布演变而来的,是 ...

  • 方足布中那些最值钱?

    本文为 天眷堂 原创.文中部分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 方足布形制平头.平肩.平足,铭文以地名为主,是战国时期三晋地区韩.魏.赵与中原诸侯国.燕国地区盛行的货币.因 ...

  • 先秦古币之方足布

    战国时期平首方足布,以足部呈方状得名.细部特征:平首.方足.肩平稍耸,腰略束:面有廓,正面自首部到裆部有一道或两道竖纹:背面中部一般一道竖纹,两侧各一道斜纹.小型方足布通长4.5厘米左右,足宽2.5厘 ...

  • 方足布平阳

    方足布平阳

  • 梁充釿五二十当寽银质圆裆方足布

    梁充釿五二十当寽银质圆裆方足布.通高57.6mm,布首宽23.1mm,布身最宽37.7mm,裆间距10.5mm.币文"梁"系指战国魏国都城大梁. 梁充釿五二十当寽银质圆裆方足布.通 ...

  • 方足布 安阳

    方足布 安阳

  • “粱邑”方足布

    爆字"粱邑"方足布,最大直径:46.5mm  厚:1.1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