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诗的原理十九(怎样认识议论诗)

十九、怎样认识议论诗

辩证来看,越是漏洞百出的人,虽然自我见不到,却能够对别人处处挑剔。这其实是“越渴越吃盐”效应,在缺乏自我控制和认识能力情况下,越缺的越渴,自然越想把别人对的地方挑成毛病,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实际是拉群众,找心理平衡感的不良意识作怪。

其次,是思想情感问题。写议论诗再怎么发议论,也是写诗,而不是写议论文,故认识虽是思想的核心及其基础,虽管着思想的对与不对、合理与不合理,但感情始从是保证写出来的是不是诗。这个问题抓不住,就必然容易被人看成所谓“老干体”。

当然,所谓“老干体”并非不是诗,这里仍有个怎么认识的问题,如果就简单用好恶的观点来看,显然是犯主观主义,还是逃不出认识的局限,也就不足为凭了。

应该说,所谓“老干体”,不管是歌颂、讽刺、描状、议论,还是像不像感性诗或议论诗,其实都多有思想认识,甚至也不缺感情,总的讲这方面比那些忸怩作品还强得多,主要是抓不住写诗规律,特别是过于笼统,乏于提炼和凝聚,造成有内涵和情却显不出美,缺的是艺术水平,并非人云亦云的那样。

很多人其实自己也抓不住任何规律,甚至根本不懂怎么写诗,也不懂如何欣赏,仅仅站在偏好于感性诗的立场上,就凭简单印象下了断语,把所有带议论诗色彩,情调高尚一点的,一概归为“老干体”。这种情况是片面的,说明其本身就匮乏一定认识而无知于此,即便再怎么有想法也不过是主观主义的俘虏。

事实上,单就议论诗来讲,若不会写,写不好,也制约写感性诗、写哲理诗,毕竟思维和认识是很难分开的,思维活动的同时,就是认识活动和对认识再加工活动的进行时,也就很难说思维活动整体不足不会影响部分的思维活动。

当然,人在思维上是有差异的,比如有人思维发达,有人稍欠,况且还有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哪个相对强弱的个性差异,但无论如何还不能用这些客观局限,来论证写诗与思维联系不大,乃至成了无关的另一回事。

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在人脑中是无法分割的,是相互促进,互相协助,又有侧重的工作联系,所以只有各种思维活动整体强大起来,综合工作能力才越强,也才能更好地侧重哪一方面。

至于怎样具体理解诗的三种表达方式,怎样运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以及这两种思维方式与写诗的具体联系,在拙文《究一究赋比兴》中已经有过较深入的探讨,具体到逻辑思维的运用,拙文《浅浮之见可以休矣》就是对一个实例的具体分析,在此不多论。

就写议论诗讲,侧重抽象思维还仅仅是部分创作原理,还有一部分原理就是避免写成议论文。有些议论诗,之所以被人看成“老干体”,这也包括一些感性诗和哲理诗,实际就是写成了干巴巴的议论文或类议论文,很像批示体、指示体、汇报体、报告体。

写议论文的经验,尽管可以做写议论诗的基础,但在当今这个背书时代,真正能够把议论文写得有声有色的凤毛麟角,背书似的议论文与其说是写议论诗的基础,不如说更易给写议论诗带来情感欠缺的恶习。

纵然以正常的经验来比较,议论文也比议论诗空间大,有足够的自由发挥权来展现论证功底,及相应的论证过程和论证依据,即使不必依赖特殊的情感和个人因素,也能能收到很好的议论效果。

议论诗则恰恰相反,空间狭小,议论不易展开,这就逼迫作者要把大量的议论要素,抽象为情感因素并凝结成干练的意思,然后以此与诗的形式相契合,形成议论诗。

不难明白,写议论诗不仅要有强大的用抽象思维认识客观世界的功底,还要有在充分关注和了解自己和他人思想感情的同时,能够对各种思想感情有足够的提炼和凝结的意识及其能力,然后才是写诗。

现实是,写议论诗之所以古来就少,不仅仅在于历史成因和人们欣赏习惯问题,而是写议论诗所要求的综合能力太强,稍写不好就让人没的共鸣,两方面因素一叠加,造成了人们更易于避难就易而倾向写感性诗,倾向对感性诗和哲理诗的审美,加之久而久之固化下来的欣赏成见偏见,又造成这方面的审美缺失、缺陷和一定排斥心理,于是很普遍让一部分人认为议论诗少有诗味。

不得不说,这种情形无疑是对议论诗大大的误解,也是错误的认识,根本原因还在于普遍都是直觉和印象所致,是主观主义泛滥的结果,并没有大量的实践理论依据,更缺乏这方面的深入探讨,特别是缺乏对议论诗多元而具体的创作研究。

这方面,对传统式发展脉络从古至今稍加捋一捋,视野放宽一点,是好发现和弄明白的,如此就不可能再认为,哪一种诗易于领会和掌握,哪一种就是圭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