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渡:《巴渝古今随笔》系列22 重庆的味道(下)

原创 编者憨整 故人旧事百姓记忆 3月17日

《巴渝古今随笔》系列22

重庆的味道(下)

野渡

虽说因为地理、历史的原因自古巴蜀一体,但若细察起来,重庆味道和四川味道还是有着若干差别的。重庆地处四川盆地东部的山脉丘陵地区,气候湿热难耐,生存条件艰难;又濒临长江、嘉陵江,历经码头文化的漫长浸淫;再加历史上多次大移民的复杂影响:这诸种因素生发出了重庆与盆地他处不尽相同的饮食风格与习惯。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重庆的味道尤为不拘一格。

先来看看重庆饮食在川菜中的定位。有一种较为流行的传统说法,川菜类型大致可以划分为上河帮、下河帮、小河帮三大流派:上河帮以成都官府菜和乐山菜为主体,善于用豆瓣与糖类作调料,口味相对清淡一点;小河帮覆盖面较宽,包含了自贡盐帮菜、内江糖帮菜、泸州河鲜菜、宜宾三江菜等诸种菜系,讲究鲜香味浓,精致奢华中又带有某种怪异特色;下河帮则是指的重庆、万州、达州一带的川菜,也称渝派川菜,善用泡椒与酸菜调味,用料大胆不拘,花样翻新迅速。若换个视角看,上述“三帮”,其实也就是盆地西、南、东三个地域各异其趣的饮食风格。

一个人从小习惯了的口味,要改变很难。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因事由西北往东北走了一圈,像我这种有着顽固重庆口味的人,最难忍受的就是总觉得舌尖上少了点味儿,就如同水浒人物常说的那样:“嘴里都淡出一个鸟来。”一路见识的西安羊肉泡馍、北京臭豆腐、延吉朝鲜冷面……对于人家那是日思夜想的家乡美味儿,我却强制着轻尝一口就再也咽不下去了,满脑子浮现的都是重庆的火锅、小面和江湖菜。有趣的是后来我了解到,我强烈思念的这三样玩意儿,恰恰是支撑起当今渝派川菜的“铁三角”!下面我们就来逐一谈谈。

说重庆江湖菜之先,有几个概念得先辨辨义。若按照制作地点和服务对象为川菜分类,可以划分为馆厨菜、家厨菜和家常菜。

馆厨菜指餐馆里面的川菜。餐馆中自然不乏川菜大师,因此创制出了诸多的高档川菜,诸如川派满汉全席、清蒸江团、白汁鱼唇、樟茶鸭子、芙蓉鸡片、蒜泥白肉等。

家厨菜指达官显贵家庭享用的私家菜。此类川菜往往选料更精细,做工更精致,而且常常汇聚起南风北味,比如源于湘北人的粉蒸肉、客家人的砂锅、北方人的熘黄菜和回族人的八宝锅珍等等。“宫保鸡丁”就是其中的一道著名私家菜。传说丁宝桢出任四川总督时带来一道鲁菜“酱爆鸡丁”,家厨入乡随俗加以改进,添加了辣椒和花椒,并用白糖酱油和湿芡取代了甜酱,由是改称为“爆炒鸡丁”。其菜品鸡丁鲜嫩、花生香脆、麻辣杂揉、菜色清亮,成为川菜一绝。因丁宝桢去世后朝廷追谥其为“太子太保”,别称“宫保”,故世人又将其叫作“宫保鸡丁”。

家常菜指闾巷人家的日常下饭菜。家常菜的厨师大多为家庭主妇,像回锅肉、烟熏腊肉、粑豌豆汤、四川泡菜、各类凉拌菜这些后来的川菜名菜品,最初都是出自她们的厨艺。家常菜还特别喜欢利用野菜,如同蒿、荠菜、清明菜、马齿苋、折耳根等,不可胜数。

重庆江湖菜,就是由上述民间家常菜以及乡土菜演变而成的。地区经济相对滞后,地域族群性情粗犷,是造就这种江湖菜的根本原因。也可以说,相对于正宗川菜,这是一种根植于民间的另类川菜。

江湖菜颇具平民化色彩,易学易做,开胃下饭,令川渝乡人倍感亲切。在遍布川渝各地的小餐馆里,你随处可见这些来自于家常菜的江湖菜,如回锅肉呀、盐煎肉呀、炒腰花呀、炒肝片呀……烹饪江湖菜常常不拘常法,出奇制胜,比如烧白、鮓肉、酸菜鱼、辣子鸡、牛尾汤、辣子肥肠、合川肉片、豆花(饭)这些菜,看似无心之作,实乃妙手天成。

有人将重庆江湖菜作了一个极简略的概括,说其最大的特点就三个字:土,粗,杂。所谓“土”,指其往往起于路边小店,出自渔夫村姑之手,如璧山来凤鱼、磁器口毛血旺、歌乐山辣子鸡。有好吃之人偶然寻得,口耳相传,大家便一窝蜂涌了去品尝。所谓“粗”,指此类店面多为小酒家、大排档,厨具乡灶土碗,装修朴实无华,本地人谓之“苍蝇馆子”,充满了江湖粗豪气息。而所谓“杂”,则指其烹调不拘常法,南滋北味兼收并蓄、怪异搭配,如小洞天的抄手鱼头、重庆饭店的软炸烧白、杨记隆府的柏枝锅巴腊肉,让你似曾相识又觉匪夷所思,还得拍案叫绝。

重庆小吃酸辣粉

重庆地区的小吃,同样体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比如永川的豆豉、涪陵的榨菜、合川的桃片、万县的格格、江津的米花糖、忠县的豆腐乳、白市驿的板鸭、达县的灯影牛肉、丰都的麻辣鸡块……熨斗糕、酸辣粉、凉糍粑、吴抄手、口水鸡、九园包子、鸡丝凉面、炒米糖开水……不一而足。

有一种传统小吃跟重庆人特别有缘份,也特别具有重庆特色,那就是重庆小面,重点说一说。

若按面条的形体分类,重庆小面可分为细面、宽面、韭菜叶三种。若按其是否带汁水来划分,则可分为汤面和干捞两种类型。重庆人一向用语不严谨,将“干捞”唤作干拈儿、干溜儿,也是可以的。而按照是否加面绍子来划分,就又分为了素面和肉面两种。豌豆面是算在素面里的,肉面包括了牛肉面、肥肠面、杂酱面等。小面好吃不好吃,佐料是关键因素,一般小面店的案桌上都摆了十几二十种佐料。

许多重庆人早餐不吃豆浆油条,喜欢的是小面,不管他是蓝领还是白领、棒棒还是官员、老头还是少女。每日清晨,小面粉丝们往路边小面摊一坐,三下五除二一碗面“呼呼”下肚,那脸上露出的满足味儿旁边人看着都舒服。食客叫面的吆喝声也有意思极了:“老板,面带黄(硬) ”、“我的带瓤(软) ”、“多菜少面哈”、“气实(尽量)放辣点”……浓浓的乡音乡情。

重庆小面还有个近亲叫作担担面。担担面后来也坐摊开店,但最初却只属行商性质,其名儿就是因其贩卖方式得来的。小贩肩扛一根扁担,一头挑着燃烧的煤炉和盛着开水的锅,一头挑着佐料、碗筷和洗碗的水桶,晃晃悠悠地游走于大街小巷,边走边吆喝:“担担面,担担面……”由于小贩沿街窜走,是没有条件添加面汤和叶子菜的,于是就努力在干拈儿上头做味道文章,把芽菜、芝麻酱(或花生酱)这几味佐料看得尤重。

如今的担担面已非面食主流,但从清末直至新中国初期,都曾广泛流行于重庆坊间。街边的吊脚楼人家想吃了,便自窗口垂下一个放着面钱的竹篮来,小贩即将煮好的担担面搁入篮子内,再提上去。我父亲就是一个忠实的担担面“粉丝”,周末常常携带着我们几个儿女出入于几家正宗担担面小餐馆,像正东、双园、一条龙这些当年的名店,都深深地留在了我幼年的记忆之中。

最具代表性的渝派川菜,应该说还是重庆火锅。不过,在解析“重庆火锅”之前,得先弄清楚“火锅”为何物。

关于火锅的起源其说不一。一说始于东汉。在东汉墓葬出土文物中有一种叫作“樵斗”的东西,据《中国陶瓷史》介绍,这个樵斗放置于火盆之中,以炭火温食,很可能就是火锅的原型。也有说始于三国的。据北齐《魏书》记载,铜制火锅出现于曹丕称帝的时候,其“铸铜为器,大口宽腹,名曰铜爨,既薄且轻,易于熟食”。

还有人认为,中国人吃火锅的传统可以一直追溯至上古商周时代。两三千年前的中国人,生活上离不了两样重要的器皿——鼎和釜,它们既是日常做饭做菜的炊器,又是祭祀神灵的礼器。釜圆口圆底,类似于现代的锅;鼎的形状则有些特别,自带三只足,可以直接搁置于地面,相当于锅和灶台的结合体。不少出土的鼎腹下有烟熏火燎的痕迹,即是木柴燃烧煮食的明证。关干这种炊器与盛器合二为一的“鼎食”方式,李乐清先生在其《川式火锅宝典》一书中作出了如是判断:“《韩诗外传》中记载,古代祭祀或庆典,要‘击钟列鼎’而食,即众人围在鼎四周,将牛羊肉等放入鼎中煮熟分食,这就是火锅的萌芽。”

上述火锅起于商周之论,倒也不乏出土文物印证。

其一、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有一柄飨戚(俗称小斧),属于商代晚期青铜兵器,其上就铸有类似“火锅”的图案:两个人围鼎而坐,一人正给另一人递送食物,场景温馨而有趣。

其二、1974至1975年,陕西宝鸡市茹家庄发掘出两座西周墓葬,二号墓中有一只刻着铭文的“白乍井姬鼎”,造型奇特,一分为三:上部为立耳鼓腹的圆鼎,中部(鼎腹下)为一根独脚圆柱,下部为一个托起圆柱的三足盘。有关专家认为,这种可以将火源与菜品一起端上餐桌的鼎,其功用绝不是普通的做饭,应该就是当时的“火锅”。特别有趣的是,从其仅够一人食用的食物容量看,它应该还是一只标准的“小火锅”。

其三、2010年11月,陕西咸阳机场二期考古工地清理出一座战国秦墓,墓的壁龛中发现了一个青铜鼎,鼎内竟然有狗骨汤的残迹。此事一时间轰动了全国媒体,被戏称为“狗肉汤锅”。

及到汉魏时期,吃火锅似乎已成了一种普遍现象。从“火锅”材质看,其时已不限于青铜火锅,也出现了铁火锅、陶火锅之类。江苏盱眙县境内大云山西汉墓(江都王刘非墓),出土了一件分格鼎,可盛装不同料汤,同时烹煮不同味道的食品,证明此主儿不仅是一位十足的火锅吃货,而且已在吃“鸳鸯火锅”、“多味火锅”了。分格鼎有分为五格的,称作“五熟釜”。《三国志·魏志·钟繇传》里就有相关的记载:“文帝在东宫,赐繇五熟釜。”重庆云阳的一座汉墓中也发现了一件“烫火锅”用的釉陶质釜灶,足见当今以吃火锅著称于世的重庆人,那可是有着悠久传统的。

史籍文献上有明确记载的“火锅”,大约是宋代火锅。在宋代,冬天吃火锅已成为一种民俗,称为“暖冬”。《东京梦华录》这样记载:“十月朔,有司进暖炉炭,民间皆置酒作暖炉会。”

宋人林洪在《山家清供》一文里也说到了一件吃火锅的轶事。林洪自叙游武夷六曲,访隐士止止师,适逢雪天,得一兔,却苦无庖人可制。师云:“山间只用薄批,酒酱、椒料活(浸油)之。以风炉安桌上,用水半铫(半吊子),候汤响一杯后(等汤开后),各分以箸,令自夹入汤摆(涮)熟,啖(吃)之,乃随意各以汁供(各人随意沾食)。”林洪遵循此法烹制,将薄如蝉翼的兔肉片在滚汤中来回摆动,只见其色、其形动人,宛若天上缥缈的云霞,不由诗兴勃发,吟诵道:“浪涌晴江雪,风翻照晚霞。”随即将其命名为“拨霞供”。此菜品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生成为福建崇安的传统名菜“兔肉涮锅”,豫菜中亦迄今仍有“拨霞供”这一道名菜。

直到明清,火锅才真正兴盛了起来。不光民间火爆,皇室的宫廷火锅也热闹非凡,在清帝王的冬季食单上,就写有野味火锅、羊肉火锅、生肉火锅、菊花火锅等诸多菜品,锅具也有了双环方形火锅、蛋丸鱼圆火锅、分隔圆形火锅等诸多形式,耀人眼目。据《清代档案史料丛编》记载,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正月初十办了一场宫廷火锅,共530桌,声势浩大;嘉庆皇帝登基时(1796年)也摆了个“千叟宴”,火锅达1550个,极一时之盛况。

野渡:《巴渝古今随笔》系列21重庆的味道(上)

弄清了“火锅”的渊源,再回过头来说“重庆火锅”。

按照一般的看法,正宗的近现代重庆火锅兴起的时间较晚,大约在明末清初。开始是一种码头底层百姓的粗放餐饮方式,后来逐步演变才升华为一个渝派川菜品牌的。

具有鲜明地域色彩的“麻辣烫火锅”,萌生在重庆两江畔。最初,长江、嘉陵江的船工、纤夫们出于经济和便捷的目的,自创出了一种陶炉煮汤料的烹制方法,采用无人问津的牛下水(毛肚、肝腰、黄喉、血旺等)来作为食料。经历一段岁月的演变,出现了一种供路人食用的简易火锅,名曰“水八块”,由小贩们挑着担子沿街叫卖。大约到清道光年间,这种火锅方才正式出现在了富人的筵席上。因为初期主要采用牛毛肚作为食材,所以重庆人也称之为“毛肚火锅”,直到现在仍有不少人习惯于这样的叫法。

四川乡土作家李劼人也基本秉持这样的观点。他还认为,四川的火锅都源自于重庆。李劼人在其亲创的刊物《风土什志》中作过如是描述:“吃水牛毛肚的火锅,则发源于重庆对岸的江北。最初一般挑担子零卖贩子将水牛内脏买得,洗净煮一煮,而后将肝子、肚子等切成小块,于担头置泥炉一具,炉上置分格的大洋铁盆一只,盆内翻煎倒滚着一种又辣又麻又咸的卤汁。于是河边、桥头的一般卖劳力的朋友,便围着担子受用起来。各人认定一格,且烫且吃,吃若干块,算若干线,既经济,又能增加热量。……直到民国二十三年,重庆城内才有一家小饭店将它高尚化了,从担头移到桌上,泥炉依然,只是将分格失盆换成了赤铜小锅,卤汁、蘸汁也改由食客自行配合,以求干净而适合人的口味。”

也有人说,重庆第一家毛肚火锅店是民国十年(1921年)开张的,店名叫作“白乐天”。因为唐代诗人白居易写过一首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问刘十九》),所以店主就取了白居易的字“乐天”来给火锅店命名。还有人说,毛肚火锅店应是诞生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是重庆马氏兄弟仿照挑担小贩的“水八块”开创的;发源地也不是江北城,而是在下半城南纪门的宰房街(现长江大桥坎下)。究竟孰是孰非,真实的情况已不大好判断,不妨各说都姑且留存,以待后来人释疑吧。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抗日战争时期,因为“陪都”效应的大刺激,重庆火锅特别的火旺。市场的变化导致了经营模式的变化,重庆火锅逐渐由跑摊、沿街临摊升格为规范的店堂。重庆的大街小巷几乎都开起了火锅店,最有名者,如临江门杨海林的“云龙园火锅店”、杨述林的“述园火锅店”,保安路兰树云的“一四一火锅店”,五四路杨建臣的“不醉无归火锅店”,以及南岸海棠溪李文俊的“桥头火锅店”等。

有钱人家宴宾请客也不一定非去大餐馆了,掉头转身去了火锅店,就是要去体味体味既能开胃又别具风味的“吃火锅”。就连许多“外省人”、“下江人”(包括达官显贵、商贾名流、文人墨客)也纷纷为之着迷上瘾,像军统首领戴笠、电影导演谢添这些人,都是当年出了名的“火锅老饕”。戴笠曾经摆设过一次五百人的浩大火锅宴,一时间成为了街头巷尾的热门话题。

抗战胜利以后,还流行过这样一首小诗:“朝天门,枇杷山,火锅小吃店,伴我八年度磨难,饭菜麻辣香,雾都印记难消散!”

重庆火锅形成高潮,应是最近四十余年的事儿:长期的和平环境,是其繁荣的前提;改革开放促使商贸、旅游业爆炸式发展,是其根本动因。在当今渝派川菜中,重庆火锅绝对称得上是最为抢眼的一道菜式,无论烹饪技艺之高妙,还是菜品花样之繁多,历史上最兴旺的时期都难以望其项背。

就食材而言,已从单一的牛下水发展到了几百种选料,囊括了家禽、水产、海鲜、野味等诸多肉类和内脏,以及各色干鲜菌果和蔬菜。

就炒制原料而言,单瞅瞅它的配料单就令人眼花缭乱:郫县豆瓣、豆豉、干辣椒、花椒、胡椒、老姜、大蒜、醪糟、食盐、冰糖、料酒、味精、鸡精、山奈、八角、丁香、小茴香、甘菘、草果、罗汉果、砂仁、灵草、排草、白豆蔻、肉豆蔻、桂皮、香叶、筚拨、白芷、紫草、山楂、陈皮、草蔻、良姜、栀子、紫苏、孜然、香附子、香茅草、川木香……还有常用的七种食用油:牛油、猪油、鸡油、鸭油、菜油、麻油和色拉油。

就锅底而言,除了大分类的红汤锅、清汤锅、鸳鸯锅以外,细分则有鸡火锅、鸭火锅、狗肉锅、鱼头锅、全牛锅、全羊锅、药膳锅、海鲜锅、山珍锅、粥底锅、冷火锅乃至西洋火锅等等,林林总总不下百余品种。就是敲边鼓的调料,也分出了清油碟、麻油碟、蒜油碟、茶油碟、干油碟、蛋清碟等等,不一而足。

就火锅品牌企业而言,前有德庄、秦妈、孔亮、小天鹅、苏大姐、刘一手、奇火锅等,后有小龙坎、大龙燚、蜀九香、锦城大院、青年火锅、乾矿火锅、椒房火锅等,诚可谓品牌林立,姹紫嫣红。而且八方拓展,北京、天津、南京、上海、广州、深圳、贵阳、昆明、西安、拉萨……重庆火锅随处可见,香满神州,占据了全国火锅产业的半壁江山。就是在港澳台等地,在新加坡、日本、美国、俄罗斯等外国,重庆火锅也照样走红。

重庆人也挺会营造自己的火锅氛围。德庄搞企业品牌宣传,特别打造了一口尺寸惊人的巨型大锅,直径10米、高1.06米、重约13吨,可容纳五十六人同时涮食;锅内鼎格形似太极八卦,盛上一红一白两道鸳鸯汤,其状分外诱人。此锅被誉为“天下第一大火锅”,2000年获得了吉尼斯世界纪录。2004年,重庆市举办首届国际火锅文化节,于10月16日夜晚在南滨路上举办了一场“万人火锅宴”,900多张餐桌一字排开首尾达一公里长,连空气都飘散着呛人的辣香。华灯初上时分,迎着蒙蒙的细雨,行事不拘的重庆人呼朋唤友前往品尝,一时间人头攒动,欢声笑语,热闹非凡。

火锅,的确与重庆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是重庆人赋予了火锅热辣鲜活的灵魂,而火锅也铸造着重庆人热辣鲜活的性格。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现象,我以为重庆火锅具有三个显明的文化特征,就是自由、包容、乐观。

从古巴人到现代重庆人都崇尚自由,表现出一种不喜约束、我行我素的性格色彩,饮食上也素有标新立异、逐怪猎奇的僻好。有专家甚至夸张地宣称:“重庆人三天就能推出一道新菜。”正是基于这种吃新奇、吃风味、吃感觉的祖传秉性,方才催生出了不拘一格的重庆火锅来。同时,重庆人大多热情、爽直、率真而又脾气火爆,一言不合张口就骂,提拳便打,“麻辣烫”的火锅倒也蛮符合他们痛快渲泄的情感诉求方式。

重庆火锅又蕴含着包容、和谐的因子。就其食具而言,“火锅”本身就意味着炊具、盛具的合二为一。就其食材而言,飞的、跑的、游的无所不包,品尝者尽可“各取腹所需,各吃口所长”。就其食艺而言,从原料、汤料采用到烹饪技法配合,无不同中求异,异中求和,楞是将麻辣与鲜甜、嫩脆与绵烂、清香与浓醇以及荤与素、生与熟美妙地结合在了一起。就其食客而言,遍及农工商贾、贩夫走卒、文人骚客、达官显宦,囊括红男绿女、黄发垂髫,其消费群体涵盖之广、人均消费次数之大,都是许多饮食品种望尘莫及的。重庆火锅所营造出来的那种亲朋同聚的民俗风情、其乐融融的氛围环境,绘声绘色地摹写着中国饮食之道的一个“和”字。

喜欢吃麻辣劲爆的火锅,也透露出了“重庆崽儿”乐天的性情。明明生在号称长江流域“三大火城”之一的重庆城,却偏偏就好这一口。寒冬腊月吃,三伏酷暑也吃,尽管赤膊上阵、汗流浃背,丝毫不妨碍其推杯换盏、划拳吆喝,吃得个雷翻阵仗的。吃高兴了之余,还要说上点重庆式的俏皮话:上世纪末谐音电视栏目戏称“每周一歌(锅)”,新千年又发明个词儿叫作“热盆景”。

当今的重庆火锅,最能体现重庆人“雄起”的性情,最能体现重庆粗犷而另类的地域文化特征。它已成为重庆美食的代表和一张耀眼的城市名片,不管你推出“十大城市名片”还是“三大城市名片”,其中肯定不会缺了火锅。天南地北的人说起重庆,首先想到的也一定是火锅。按照八方游客的说法:“重庆旅游有三大亮点:夜景、美女、火锅!”“到重庆不吃火锅,等于没到重庆!”

至于我本人,并非最能吃辣的重庆人,但是,我的味蕾上也照样满布着麻辣烫的味道……

(0)

相关推荐

  • 共话重庆美食 司马青衫与听众“水煮”重庆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月17日20时讯(文/易青青)火锅.汤圆.回锅肉--8D魔幻重庆的美食有哪些不为人知的"身世"与传承,为什么"辣"不仅是一种味道,也是城市 ...

  • 不懂川菜,别说自己懂火锅!

    川菜,火锅江湖的发动机 提起火锅,大家第一反应几乎都是川渝麻辣火锅. 火锅要怎么涮?哪家店最好吃?资深吃货们能给你说得头头是道.然而你是否知道,川渝火锅到底是怎样走到今天?又是如何做到一锅煮进整个世界 ...

  • 野渡:《巴渝古今随笔》系列26 认祖归宗的心灵之路(上篇)

    野渡 故人旧事百姓记忆 昨天 张祖全美术作品:百年相依 <巴渝古今随笔>系列26 认祖归宗的心灵之路(上篇) 作者:野渡 一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共同体.这不仅指其包含了现存的" ...

  • 行阅巴渝 | 名家笔下的重庆什么样?

    张恨水笔下的重庆文化形象 文 | 张海鹏 姜海涛 吴迪 近年来 像极了它的火锅 重庆这座城也火了起来 外地的朋友纷至沓来 就为一睹它如何的"网红" 本地的人们却又多不以为然 --明 ...

  • 古人诗词中的重庆,一起来感受巴渝古韵之美!

    重庆府(节选) (淸)何明礼 城郭生成造化镌,如麻舟楫两崖边. 江流自古书巴字,山色今朝画巨然. 一首清代诗人何明礼的<重庆府>,生动描述了渝中半岛的繁华盛景.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 ...

  • 重庆,巴渝之地,注定要脱离四川

    重庆,巴渝之地,注定要脱离四川

  • 重庆的火锅千千万,只取飘香巴渝,享誉四方的九五老火锅

    重庆美食千千万,火锅串串占一半,重庆这座城市也被网友称作为"空气中都弥漫着火锅味的城市".所以作为火锅狂热者,重庆火锅自然是不可错过的,火锅那么多,肯定不能每一家都去吃吧.今天我们 ...

  • 【重庆·磁器口】千人拱手的巴渝古镇

    出了地铁口,走入磁童街,就能看到横跨在路上的西门大牌坊. 磁器口位于市区近郊,东临嘉陵江,南接沙坪坝,西界童家桥,北靠石井坡,面积1.18平方公里,以明清时盛产及转运瓷器得名.史载兴镇始于宋代,至明已 ...

  • 重庆:巴渝古镇磁器口

           "一条石板路,千年磁器口",已有1800年的磁器口素有巴渝第一古镇之称,保存了较为完整的古建筑.重庆磁器口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是重庆历史文化名城及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巴渝 ...

  • 重庆千年古镇“变形记”,摇身一变成“新巴渝十二景”

    每个城市都拥有一个充满民俗风情和历史文化的地方,重庆也不例外.起初,每一个到重庆旅游的游客都会慕名前往沙坪坝区嘉陵江畔的磁器口古镇逛逛,来了解感受这座城市的底蕴. 但随着名气渐响,磁器口慢慢变成了一个 ...

  • 重庆巴渝民俗博物馆藏.古代玉器

    重庆巴渝民俗博物馆为重庆市渝北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下属的全民事业单位,于1997年11月建成开馆. 清代.重庆市北碚区复兴镇书院村出土,国家三级文物藏品. 玉璧战国.重庆市渝北区洛碛镇赵家湾出土. 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