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讲:小令的布局谋篇和表达手法
今天和大家一起赏析几首词。赏析的目的呢,是为了写。看看这些名作是怎么处理情节、景物、抒情的。怎么布局谋篇,怎么来表达。我们讲过,在柳永和苏轼之前,词多为小令。小令就是文字少,篇幅短小的那种词。字数一般以80字为界,多于80字就算长调或慢曲。一开始的词,就是这种短小的,大家从白居易,二主词、冯延巳、温庭筠,包括宋初的晏殊、欧阳修等人,他们的词都是这种小令。为什么一开始是小令啊?怎么没人写长篇一点的啊?我们学习诗词史,不仅要知道发生了什么,还有知道为什么会这样。这才有趣儿。大家想一下,为什么词一开始是小令,而不是长调?我提示一下,我们开篇讲词的时候,我让大家千万要树立一个概念,是不是还记得?和这个概念有关。这个概念就是,词是用来唱的,词是音乐文学。那么用来唱,就应该短小吗?长调也可以唱啊?实际上,我们说词是音乐文学的时候,其实其含义是,词是随着音乐的发展而发展的,曲为主,词为从。最初的曲子,多是大曲,舞曲,成篇成套的。音乐家从这些曲子里,拿出一小段适合配词演唱的,就成为曲子。你选取一段,往往是选取短的,而长曲旋律复杂,不便于演唱。所以在最初,唐人称这种可以配词演唱的曲子,就叫“曲子”。配写的歌词,就叫“曲子词”。对对,就是叫小曲儿。这是曲子的主要来源。另外就是原来的教坊曲的改造,这才有大曲、长调,这要等柳永出来做这事儿。后来有了长调,这些短小的曲子,就被称为小令了。小令,也分上下片,当然也有不分的。那么怎么唱呢?分上下片的,其实就是一个旋律,不同歌词唱两遍。不分上下片的,就一个曲子,演唱的时候可以同样的词曲,再重复一遍。副歌性质的唱法,在长调里有。长调的上下片,往往就不一样的。由于这种情况,上下片的内容和情感就不一样了。尤其长调,长调的上片情感舒缓,以写景啊、叙事啊为主。下片就进入情感充沛的阶段,议论、直抒胸臆就有了。这些都是随着音乐的特点来改变的,是音乐决定了词,而不是词决定了音乐。小令的上下片,情感和内容区别没那么大,这是因为曲调一样或者比较接近的缘故。但是,并非小令的上下片就没区别,在写法上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一定要形成转折。这种转折,往往是情感的递进,或者场景的转换。大家记住这一点,一定记住这一点,否则你写出小令来,就太平,平踏踏地没起伏。写法上,还有一点,就是一定要一个情绪或者一个景物的特征,贯穿始终。怎么贯穿呢?首先要有统领的一句话,别的都围绕这句话来写。这句话,也可以简略为一个词、几个字。在行文过程中,不断强化、深化,达到逐渐加强的艺术效果,并且使整篇浑然一体。掌握住以上两点,小令基本写法就掌握了。但是,这也仅仅是章法上保证你写对,而要写好呢,还需要你的才情。另外补充一下,词牌的平仄、韵脚,这些是固定的,比近体诗的格律还严格,并且还复杂。当然,在周邦彦之前,词的格律还算宽松,所以苏轼常常又不符合格律的情况。北宋末年的周邦彦,把词的格律严格化,就更加要求严谨了。所以我们称周邦彦和他之后那一派,叫格律派。关于周邦彦,我计划专门开一个专题,他对词的贡献,尤其对词的格律的贡献,相当于杜甫对格律诗的实践和贡献。所以,周邦彦被称为“词中老杜”。这是后话,我们今天主要掌握小令的写法。小令的写法呢,就上面两点最关键,下面我们举例说明,你才有感觉。稍等啊,我找找今天留作业,选了三个人的各一首词,我们先看这三首。都是鹊踏枝,第一首是冯延巳的。鹊踏枝·冯延巳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敢辞镜里朱颜瘦。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大家回顾一下刚才说的两点写法,对照看这首词。看第一句,是最关键的一句,我说的是写法上。“谁道闲情抛掷久”,里面是“闲情”是统领全篇的,你们想想你们自己写的,是不是有这样的统领句?“抛掷久”,是另一层意思,由此才能引出惆怅。所以,从第一句就能知道,这首词写的是闲情带来的惆怅。我们再往下看,怎么样来描写闲情的,怎么样来表达惆怅的,这就进入赏析了。冯延巳的高明在于,不是写一时的惆怅,而是放到一个很大的时间流里,就增加了感染力。“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这句一出,时空感马上就出来了。大家看是不是?每年都是这样啊。那么,后面的“日日花前常病酒”,是说什么呢?这是排解惆怅的方法,其实就是借酒消愁。天天在花前喝酒,并且每次还喝醉。“敢辞镜里朱颜瘦”,敢辞,就是不辞,不怕因为喝酒让自己衰老得快。这几句下来,你就能体会,词里写的这个人,她的惆怅难以排解到什么程度。为什么是“她”?因为有“朱颜”。冯延巳这首词,还是代言体,替歌女写的唱词。那么,都惆怅到这种程度了,已经惆怅到极点了,下片怎么写啊?下片,转折。一定要记得转折。看冯延巳是怎么转折的。“河畔青芜堤上柳”,看到没?怎么转折的?不在花前喝酒了,出来了是不是?到了野外,河边。场景变换了。“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这是不是和第一句对应啊?也和第二句对应啊。还是说年年如此。问谁呢?大家想想。并且还是“新愁”,不是“旧愁”。问谁?只能问自己,因为只出现了一个人啊。闲情、惆怅,再加上孤独,这是自问,自言自语。新愁其实不新,旧愁其实不旧,是一样的愁。好了,在家可以在花园喝酒排解,在野外怎么排解呢?“独立小桥风满袖”,这是一个人,立在桥头,风吹过来,衣袖飘飘。还是一个孤独的形象。最厉害是结句,大家好好体会 一下“平林新月人归后”。“平林新月人归后”,树林,新月,这位女子看到没有?是不是眼中景物啊?尽管写出来了,但并非所见。为什么?因为,她已经回去了。这些景物,这些构成孤独的景物,只是她想象的。诸位,没有一个人的自然景物,你们写过吗?你没写的景物,包括很多诗人写的景物,都至少有自己的影子,有自己的存在啊。冯延巳这句“平林新月人归后”所写的孤独的景物,连一个人都没有的。所以这首词写得好,好在很多方面。大家要好好体会啊。还有一个问题,这种“闲情”是什么?为什么会惆怅啊?说不出是什么闲情,说不出什么理由。正因为这样,才让更多人去代入。为什么很多人读了这首词都有感觉?不管是思念的、失恋的,还是什么的。都能代入进来。这不是冯延巳的有意为之,而是因为,冯延巳本身就是一位宰相,他是真的有“闲情”啊。并且,不要忘记,这是为歌女而写,他放大了这种闲情,以及闲情带来的惆怅。另外,还要注意的一点是,冯延巳写情感的手法,并非直接说,而是用景物来表现。注意到没有?“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这是谁的词?这句“剪不断”是李煜的,看看署名写愁的?李煜是直接说的,真愁是,这种愁剪不断、理还乱啊。而冯延巳不这样了,他不说,直接写景,用写景来让你感受到。“平林新月人归后”,这样说一句景,就够了。好,这是冯延巳的鹊踏枝。我们再看晏殊的同调词。蝶恋花·晏殊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鹊踏枝到了晏殊手里,他给改名叫蝶恋花了,大家看到这两个词牌,其实是一回事的。晏殊这首词,写的是什么?能不能找到统领的句子啊?“槛菊愁烟兰泣露”,大家仔细看这句。这句里面很清楚,“愁”,并且“泣”,这两个字,是统领全篇的。后面会告诉大家为什么“愁”,为什么“泣”。这首词的人物是谁呢?第二句出来场景了,“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看场景,是一位女子。还是代言体,为歌女写唱词。“轻寒”是季节,是初春,还是初冬?对,前面有“菊”。“燕子双飞去”,好了,啥季节啊?点明是秋季,并且由于有“飞去”,还点出了“离愁”。由于有了“飞去”表示离别,所以紧接着就直接说了,“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她在埋怨明月,为什么不知道我在犯花痴、犯相思呢?还把月光照进我的窗子?大家看时间线,一开始,不是夜晚啊,现在有明月了。说明时间在流逝,并且相思没停止。下片再看,第一句“昨夜西风凋碧树”,天哪,直接到第二天了。或许一夜未眠,或许一大早就醒了,看到的是“西风凋碧树”这种凄凉景象。还要想办法排解一下啊,于是就登楼。“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登楼远望,等着思念的人回来,盼着思念的人出现。可是,“望尽天涯路”,两眼望穿,也不见远方的人归来。排解,反而更加增加了愁绪。还要想办法啊!不能只是遥望等待啊。于是写封信吧。“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信可以写,但那个人到底在哪里?只知道在远方,不知道具体地址。快递小哥也帮不上啊。这是晏殊。晏殊和冯延巳一样,也是一位太平宰相,他写的这些思念,是写自己吗?未必是,很可能完全是代替歌女而写,酝酿感情,身临其境,所以写得这么深彻感人。大家注意写法,首先有统领句,然后按着时间线,顺序而下,逐渐深入,写了不同场景,不同行为,不同景物,于是完成了这首词。词,很短,但内容非常丰厚。好,再看一首欧阳修的蝶恋花。蝶恋花·欧阳修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署名欧阳修的这首词,一般认为是冯延巳的,说法不一,我们只看作品本身吧。统领句,首句就是“庭院深深深几许”,为什么要说深深,为什么要问深几许?因为太无聊,太憋闷,太郁闷,所以在埋怨,有怨气啊,庭院好深啊,怎么那么深啊。这种庭院之深,其实是愁绪之深。仅仅是庭院之深吗?还不够,大家看下句。“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这是写杨柳,杨柳茂盛,一片连一片,并且如同帘幕,无数层。大家感受一下。这种写景物的浓密深厚,其实还是写愁绪的浓郁。能不能感受到?那么,这么深彻的愁绪到底是什么呢?看下句,“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非常明显了,原来我们游玩的地方,只剩下一片孤寂,连章台路也看不到了。章台路,是什么意思?这是个典故,大家看到古诗词里有“章台”,就肯定与离别、思念有关。这是思念离人的愁绪,到这里就点明了。然后看下片,看作者是怎么转折的。“雨横风狂三月暮”,这是时间和天气的变化,一层转换,不在上片的时间和场景了。“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傍晚时分,把门关上,但也无法关住春天的流逝。这是说什么?不单是说时光啊,其实还是说自己曾经挽留那个人,挽留不住啊。一个人离去,另一个思念。思念的人是孤独的,有话没人诉说,于是自言自语。自言自语还好,偏偏不肯自言自语,而是憋不住要对人诉说。实在找不到诉说的人,于是问花。但花能回答吗?花能交流吗?“泪眼问花花不语”,这是多么郁结的情思啊。多么无奈的一句话啊。还是含泪。天。诸位好好体会体会。最后一句是写花的回答,花在飘零,在飞。花,用花的飘零来回答。“乱红飞过秋千去”,这不单是写花,是写这位女子内心那种涌动的愁绪,想花一样飘零、飘零。我们看,这三首词,是一个词调,写的内容也差不太多,但最后这一首,感情最为深沉。因此有人说的欧阳修的,也不为不可能。因为欧阳修的词,和晏殊、冯延巳相比,就有感情强烈的这一特点。刚才有人说了,看内容这不是在写歌女啊?看得很对,这不是写歌女。我前面说的是,代替歌女写唱词,而不是代替歌女写歌女的情感。这一点其实蛮重要,因为冯延巳、晏殊、欧阳修这样重量级的宰相,他们的生活圈子,不是以歌女为重啊。没错,他们写的词里的女子,都是贵族女子。他们写的闲情,那真的是吃饱喝足没事干的闲情。我们对比柳永,你就能体会到了。柳永词里的人物,多的下层女子,尤其直接就是歌女,包括柳永和歌女之间的故事。这不是今天的重点,今天主要是看小令的写法。大家注意,我们之前讲了诗的写法,词,其实也是一种诗啊。主要的写法,比如用景物来写情感等等,都是诗的手法。今天的作业,已经发布了,就是让大家练一练,写一首蝶恋花。再强调一次,一定要先酝酿情感,再下笔。一定要结合自身周边的景物、自己的经历来写,写真实一点。一定要走出唐宋词那种古里古气的味道,写出时代的气息来。【课后】刚才有谁说,苏轼的词不和格律,因为偶尔用蜀语。这说法恐怕不太说得过去。古代诗词的声韵,是专门的一套声韵系统,与官话和白话都不一样,是另立体系的。所以不管哪里的人,写诗词用的声韵都是一样的。苏轼的词多不合格律,最大的原因是当时的格律不那么严格。另外,苏轼写词,确实比较粗,这一点在喜欢苏轼也掩饰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