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心德安寺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唐·杜牧《阿房宫赋》
△几年前德安寺的面貌(图片来自2014年《长阳石刻》一书)
世事难料。几年前,德安寺还是湖北长阳境内唯一保存完好的清代佛教建筑。而现在,她却已经倾颓,岌岌可危。
我是在2014年出版的《长阳石刻》一书中知道德安寺的名字的。关于德安寺,该书向我们这样介绍:“位于都镇湾镇晓溪村二组,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建筑面积31平方米,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小青瓦屋面,硬山顶,屋面设墀头两个。隔墙内嵌碑两通,碑文记捐资建寺事宜。梁上书'大清光绪二十二年’及太极图案。正屋及墙面彩绘麒麟图案,建筑用砖为特制,铭'公议庙砖’。该寺保存较好,对研究长阳地区宗教文化,提供了新的资料。”
△德安寺庙砖,据说出自当年山下灰溪坪窑厂,每块重约10余斤,由人工背负运上山。(向家舟摄)
好友徐登峰的老家,位于德安寺所在的山包下,他告诉了我去德安寺的路线。上个周六,我与几位友人决定来参观考察这座据说“保存较好”的德安寺。
我们清晨从县城驱车,大约2个小时,便到达了位于卢家大岭子与齐家坳交界处,与大堰乡桂花园村不远的晓溪村徐家。顺着徐家屋后的平缓山坡小路走了约10分钟,我们在赵家垴山顶找到了德安寺,然而眼前的景象让我傻了眼。
△德安寺现状(向家舟摄)
对比《长阳石刻》书中刊登的德安寺图片,如今的德安寺,庙宇三间中垮塌了一间,大门也完全没了形迹。垮掉一半的左室里,荒草杂木丛生。正厅与右室里堆满了玉米秸秆,据当地老乡介绍,近年来庙内外被人用于放牛,这些秸秆可能是储存的越冬饲料。庙前约100平米的空地上,杂乱堆放着木柴、树枝,因殿宇垮塌而坠下的破砖碎瓦夹杂其间。此情此景,让人顿生悲叹。短短的六年时间,这里竟然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真是不可思议啊。
△德安寺碑刻之一(向家舟摄)
如果说几年前的德安寺还是一位年富力强的壮年人。那么现在的德安寺,已经成为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庙内正厅两侧嵌入内墙的石碑,向我们诉说了他的前世:
△德安寺现状(向家舟摄)
德安寺所在的地区,古称老鸦岭,即今大堰乡大部、磨市镇南部以及都镇湾镇晓溪村一部分,“山势起伏盘旋,绵亘百里,其地宽坦可耕。”(乾隆《长阳县志》)德安寺,是清代老鸦岭地区最著名的寺庙,其前身是建于附近的普济寺。清代中后期,普济寺遭遇火灾被焚。于是,附近人士田德沛领头,赵家垴居民赵世寿喜施庙地,由周边乡民共同捐资207串(1串折合1000文)700文以上(因碑文部分损毁,12名乡民数额不详),在此地兴建了一座寺庙,定名为德安寺。首任主持,按石碑文字记载,为李万智(俗名)和尚。
△德安寺现状(向家舟摄)
而居民们的回忆,让我们知道了他的今生。
据周边居民介绍,我们现在看到的这间残破的庙屋,为德安寺正殿。过去,在正殿后还延伸建有三间私院(方言音,指紧附于正屋搭建的偏屋),可能为寺僧生活用房。据说,庙内原供奉有观音等3至4尊木质佛像,均1人多高,“破四旧”时期被人扔到庙外,现已朽烂无踪。好在寺庙所在的山包历来为公山,且远离居民点,除私院早已垮塌无存外,60多年间正殿并无人刻意破坏。但也因为年久失修,无人维护管理,就在这几年间,正殿出现了垮塌,成为我们现在看到的模样。
△德安寺正殿后方(向家舟摄)
当时光退回到54年前,比德安寺还要宏大精美的古寺庙、古牌坊、古民居、古墓葬、古桥梁、古碑刻等古建筑,在长阳可谓漫山遍野,数不胜数。在一些不理解“四旧”究竟为何物的官员和“半吊子”青年推动下,历经一场狂热、冲动乃至愚昧的运动,大量文物古迹遭到了毁灭性破坏,留下来的文化遗存少之又少。幸运的是,德安寺侥幸在那场动乱中“活”了下来。然而在今天,“九死一生”的德安寺却还是因无人重视而日渐颓废。照这样发展下去,他很可能会毁在对古建筑趋于重视的当代,与先前灭亡的“同伴们”“殊途同归”。如果那样,那将是德安寺的悲哀,也是这代人的悲哀。
△德安寺正殿梁上,书写有“日”“月”“大清光绪二十二年六月初四日众善立”字样,绘有太极图案。(向家舟摄)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我惊讶:这座经历了暴风骤雨,并在前些年经过文保部门调查,曾经“保存完好”的清代古寺,不知什么原因没有得到重视,而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我怀疑: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物质文化遗产、经历若干运动和“清江三级开发”后残存的屈指可数的些许长阳古代遗存,我们还要不要流传给后代?
△如今的德安寺正厅左侧墙壁(向家舟摄)
在惊讶之余,怀疑之后,我跟德安寺一样,只有深深的悲叹、伤心,而又不知所措。
古主微信 : ycroman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