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松
对于不太了解运动的同学来说,觉得松是最简单不过的事,觉得懒洋洋地往那里一瘫就是松了。那可就大错特错了,需知松不是懈,松不是一滩烂泥。这样的松,不仅于运动本身毫无意义,对身体健康也是有害无益。
如有运动基础,或是在运动方面的修养越深,则对松体认就越深,也越发意识到松的重要性。
事实上,运动与其他生产生活各项活动有一个基本原则是始终一致的,即投入和消耗要越小越好,产出和效果要越大越好,能在这两项指标同时达到优化,则该模式可证明为科学有效的模式。
在这里插一句题外话,师父曾一再强调意拳的科学性,反对把意拳神秘化。什么是科学性,简单地说就是少投入、多产出、见效快、可复制。符合这个标准的运动模式,即为科学的运动模式,否则即为不科学。以前老话总说“某某拳十年不出门”,“某某桩每天要站七八个小时”,虽然什么事情精益求精是好事,但是如果一定要人抛开正常的生活、学习、工作,把这么一个“术”的层面的东西捧到如此高的地位,我是持保留态度的。一个训练体系和教学模式都科学的拳,其见效之快,超乎我们一般的想象。从我身边的例子来看,半年时间一定身体和气质发生质变,两到三年内具备扎实的实战水平,这些都是正常的进度。
那么我们继续来讲这个松。实际上我们多数人在运动中,都有大量不需要做功的肌肉群,因为协调性差,或精神紧张,耍狠用蛮等因素,不断地参与到运动中,往往是不仅未对运动有帮助,反而起到了掣肘和拖累的作用,导致了动作的迟缓、呆滞、变化不灵,以及运动的不耐久和容易疲惫。
松的水平,往往伴随着运动水平的提高而提高。我们看专业运动员的动作,感觉轻快、干净、而富有力量,似乎没使多大劲,就爆发出了很大的力量。这种力量,一方面来自干净清晰的神经放电,来自全身上下高度的协调性,同时也来自主动肌与拮抗肌精准的毫无浪费的松紧配合,来自于非必要部分的肌肉群的放松。
为获得高层次的松,有多种训练方法。最常见的莫过于“单操”,不管是在拳术训练还是田径或其他对抗性训练,占大比重的训练内容均为特定动作的反复重复训练,专业运动这东西离不开枯燥两个字。只有肢体反复做同一个运动,才能把神经链路微调得精细无比,优化再优化,像流水一般顺滑而精准,轻松准确快捷,通过肌肉记忆(实则是神经记忆),让肢体在没有大脑思考的干扰之下,自动化地完成动作。
李小龙的截拳道训练体系里面,有包括全身所有肌肉同时紧同时松的,持续一松一紧这样的练法,也有针对某一个特定肌群,例如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肱二头肌,背阔肌、斜方肌等,单独进行一松一紧的练习。对于加强肌肉的松紧转换,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但这仅是针对没有站桩基础的人。
站桩训练是帮助人体建立起真正意义的松紧。真正的松,我曾在前文多次举例,一团棉花、一个肥皂泡、一棵八面支撑郁郁葱葱的大树、一块云朵、乃至一朵盛开的鲜花,一枝伸展的嫩芽。松是有生机的,有张力的。就如同枝叶和花朵在微风中颤动,在狂风中的枝叶做出千姿百态的俯仰翻卷,这都是真正的松而表现出的优美姿态。
站桩这种运动,是高级的运动形式,它反而是从不动的状态入手,从放松不用力来强调。有的朋友把站桩当做站着睡觉一样,站成了一潭死水,我是极为不赞成的。站桩是一项运动,而且是运动量不小的,只是它对于心肺和肌肉的消耗方式与跑步球类等运动不一样。站桩方法正确的话,初期几个月的消耗尤其大,需要比平常更多的睡眠,胃口也更好,需要更多的营养,肥胖的人也会在短时间内让肚腩平复,把腰围变小。直到身体达到新的平衡,则饮食、睡眠、体态等,均会稳定下来。
说了松,我们再来说说松是无限的。这就是一个运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我们多数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现阶段可能觉得自己练得不错,松得也不错,到了下一阶段,回头来看才发现,自己当初还是有很多僵紧和不协调的地方。这种提高和完善的过程,是没有止境的。我师父一辈子练功,到八九十岁还念念不忘松是无限的,松了还能再松。我们这些弟子有幸能亲身感受他的力量状态,撑紧胀满时如同山岳,巍然不动;力量发动起来,又好似汪洋大海,波涛绵绵,深瀚博大,沛不可挡又难追其源。
身上要松,归根结底还是心要松开。一个人的心,如果总是揪紧的,焦虑的,充满防御性的,他的身上必然也是僵紧的,持续自我消耗的,甚至是戕生的。西谚有云,mind suffers, the body cries out,意思就是,心灵受磨难煎熬,身体会呼喊出来,这种呼喊的形式,则会是各种慢性疾病的痛苦,运动能力的损失,乃至最终导致生命力的消散。
想要求放松,注意力却不能执著在身体上去逼着身体放松,而要“想天空虚阔,洗涤情缘和尘俗万虑”,要让心境如明月清潭,要“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云在青天水在瓶”。心松开了,则身上的力量才能“自得天机自长成”,“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