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16两1斤,与现在10两1斤,到底哪个重呢?

从1959年6月25日,半斤八两这个成语将成为历史!因为从这一天开始,国家规定度量衡的衡由十六进制改成了十进制!这次改革,为了和世界接轨,计算方便,保留公制,同时一斤由十六两改成了十两。戥子秤似乎也要成为古董一样的存在了。

可您知道吗?从春秋到1959年期间两千多年,一斤都是十六两哦!这是谁规定的?古人为什么这么规定?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

也许您下意识地认为,一定是一统天下的千古一帝秦始皇。因为我们都知道,秦始皇不仅横扫六合,还书同文、车同轨、言同声、币同样,以及统一度量衡。祖龙的确统一了度量衡,但十六进制却不是他规定的。我刚才在前面说了,早在秦穆公之前——春秋,都有一斤十六两的规定了。

这个有孔子的八世孙孔鲋的《孔丛子》为证:

“二十四铢为两,两有半曰捷,倍捷曰举,倍举曰锊,锊谓之锾,二锾四两谓之觔,觔十谓之衡,衡有半谓之秤,秤二谓之钧,钧四谓之石,石四谓之鼓。”——《孔丛子》

一两的一半是捷,一捷的二倍是一举,也就说一两等于一举,两举(二两)是就一锊,一锊是锾,两锾四两是一觔。两锾就是四两,四两四两为十六两,十六两是一觔。觔是斤的异体字,也就是斤。

《淮南子》

关于这点,还是刘邦的孙子刘安在《淮南子》中说得一清二白。

12粟为1分,12分为1铢,12铢为半两,24铢为1两,16两为1斤,30斤为1钧,4钧为1石。

我们知道计算机用得最多的进制是二进制和十六进制。二进制源自阴阳八卦,是伏羲、文王的功劳。由此可见十六进制源自春秋以来的衡(重量计量),是发明的,规定的我们还真不清楚。有一点我们可以推出,东周的时候,一斤十六两是一个共识,但随着诸侯国自治性增强,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的发展,共识慢慢变成了根据实际需要的调整。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根据实际需要,再次将周朝的十六两为斤形成制度。其规定与《淮南子》所说的铢两斤钧石进制完全一样,这里涉及到了四进制、十六进制、廿四进制、卅进制。关于这些进制,有的是说法是李斯的提议,有的是说法是李斯数着秦始皇的“天下太平”笔画决定的。不知道,您想过没有,秦朝的篆字是李斯、赵高对金文改造的结果,篆字怎么数笔画呢?难度是不是有点大,也有点不准呢!

李斯

实际上秦始皇将昔日十六两为一斤的规定,再次确认并推广,考虑的应该是历史继承性,而不是两汉知识分子所认识的天上星宿什么的。这种说法流传最广,东周的天子之所以规定十六两一斤,是因为天上星宿加福禄寿的原因。

古代尤其是先秦的人类比较愚昧,他们在夜空中经常见到北斗星、南斗星还有和我们息息相关的福禄寿(星)。

北斗七星: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

南斗六星:天府(令星)、天梁、(银星)天机(善星)、天同(福 星)、天相(印星)、七杀(将星)

迷信的他们,尤其是做生意的人,他们有一种“人在做,神在看”,这就让他们做买卖时,不敢缺斤少两,以次充好之类的。在《汉书》中,探源来看,我国古代创造出了最大的进制——一千二百进制。还有一种说法是,十六两为斤主要考虑的是一年四季乘以四面八方,这个很全的时空不就是宇宙吗?

(两)本起于黄钟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十六两成斤者,四时乘四方之象也。——《汉书》

还有一种说法是三十斤其实就是三十天士兵需要口粮,这样计算简单,使用也方便。

戥子秤

别看我国历来都十六两为斤,但你不要认为古代的斤和今天的斤一样。战国到秦汉所定义的16两(一斤)不过折合现在的半斤,只有250克,即使到了清朝16两(一斤)才有590克,而不是我们现在所认为的800克,这一点尤其要注意。大概在1912年到1956年,一斤才有16两,也就是800克吧。在宋朝发明戥(deng)子秤,这是最早的16进制的秤。最后,我想说的是,直到今天依然还有戥子秤,并且完全使用在社会生活之中。当然这些戥子秤有的是十进制,有的依然是十六进制,比较典型的是就是买中药,为了确保精确依然还是采用的十六进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