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第华侨农场的故事
双第华侨农场的故事
《火红的年代--贝仲敏:难忘的回家之路》。
图片来源:微博@闽师校青宣大学生闽南文化研究部。
处在群山环抱的双第农场。(贝爷提供图片)
双第华侨农场发展历史
双第华侨农场老照片。(图片来源:漳州新闻网)
双第华侨农场始建于1955年底,由归侨、侨眷集资9.9万元创建公私合营华侨农场。1960年2月,安置印尼归侨改名国营双第华侨农场,原双第大队农业人口830人和耕地3052亩划归华侨农场管辖。1960—1961年共安置印尼归侨5批2054人;1965—1967年安置缅甸归侨3批410人;1978—1979年安置越南归侨5批2255人;建场48年来,共接待安置印尼、缅甸、越南、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新加坡、沙捞越等八个国家和地区的归侨4619人。是龙海市重点侨区和涉外单位。建场至1998年属省侨办管辖,1998年体制改革下放龙海市人民政府直接管辖。2001年4月增挂华侨经济开发区牌子,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属副处级建制,事业单位。
1960年接侨时借住老百姓的百年老屋。(贝爷提供图片)
图片来源:微博@镜头里说故事。
双第华侨农场居住着本地人——闽南人,印尼归侨和越南归侨。印尼归侨主要说广东口音的客家话,越南归侨分两大族群,一说广西防城港口音的白话,一说广西防城港口音的客家话。农场通用普通话,有些村庄通用白话和客家话,有些村庄通用闽南话。
双第华侨农场行政划区
全场现有土地面积4.62万亩,辖有寨仔管区、侨星管区、洲仔管区、天城管区4个管区。19个自然村。
寨仔管区:石斗村、湾遮村、金星村、寨仔村、友谊村、崎头村、建华村;
侨星管区:和平村、胜利村、五一村、五七村;
洲仔管区:洲仔村、朝阳村、蔡坑村;
天城管区:许碑村、柯子林村、前卫村、五四村。
进建华村的小路。
进村的小路(反拍),路两边种的是柑桔。
村口。
全村共十栋居民楼,一看就知道是安置房。
门前大多建有遮雨蓬。
建华村隔壁的桥头村,主要居民是越南归侨,讲白话和客家话都有,还有部分是本地人(闽南人)和印尼归侨。
桥头村隔壁是寨仔(读zi)村,寨仔行政管区所在地,是双第华侨农场几个行政管区之一,下辖7个自然村,其中就包括建华村、桥头村。寨仔村主要居民是本地人(闽南人)和印尼归侨(客家人)。(图片来源:客家风情)
建华村新貌。(图片来源:客家风情)
建华村,俗名农中,建村初期有人口约470人,后大部分陆续外迁,有的迁回广西原乡,有的迁往其他城市(厦门最多),有的移民国外(主要是美国),现余人口不到200人。除几个嫁入本村的非越南归侨妇女外,全部居民都是越南归侨及其在中国出生的后代。全村通用白话和客家话,其中超过一半讲客家话,将近一半讲白话,都是广西防城港口音。
双第华侨农场地理位置
龙海市双第华侨农场位于龙海市中南部,东至九十九坑旧坝区,西至石斗岭与程溪镇溪山大队昆连,南达许田尖、马安山、青山等分水岭,北与马岭、鱼嘴山等分水岭为界。场部距市区石码15.5公里。全场总面积46280亩,其中林地34692亩,耕地2500亩。
挂了许多红旗的地方是农场的场部~~
全场有6个管理区,21个自然村,这个是其中一个村的名字~~
邮电与公安在一栋小楼里~~
信用社~~
曾经的电影院~~现在的供销社~~
一个小公园,饭后休闲的地方~~
这个就是养老院了~~
也是已经废弃的学校~~
一栋老房子~~
比较新的房子~~
更新的房子~~
快过节了, 在整好吃的呢~~
这个是印尼风味的点心店~~
一片新种的葡萄~~
结小葡萄了~~
房前屋后的水果(杨桃)树,一点都不酸的~~
“自留地”边上的现代草人~~
山边的小溪,这会儿是枯水期~~
满地小花,真是信手拈来的呀~~
这一张,右下角的那种植物的三角形的叶子是可以吃的~~我们小的时候管它叫“酸叶”~~
收工的农场职工~~
颇具风味的印尼菜~~
借住了一晚的主人家,印尼归侨的家里喜欢摆很多花,不管是新鲜的还是工艺的~~
图片来源:新浪博客燕子_二丫的博客
注:《火红的年代-贝仲敏:难忘的回家之路》,经贝老先生核实,有两处错误:1.60年排华时的总统是苏加诺。2.贝老先生的父亲是1931年出洋。
《情系侨界无终期》。
《情系侨界无终期》历时20年完成,书里不仅仅是对峥嵘岁月的沉重回忆,还重现了归侨的风雨艰辛,归侨们的拳拳爱国心,更难能可贵的是贝老先生在书中叙述了他个人和归侨们在特殊历史时期中所遭受的不平等待遇,对侨务政策的缺失和不足,做出了实事求是,中肯的评论。在句句肺腑之言的字里行间里,我们看到的是贝老先生他的赤胆忠心。
听印尼归侨诉说往事,体会他们永不止歇的爱国志,感悟他们拳拳的爱国心——为什么他们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他们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点击以下封面
可查看话费充值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