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多地都有同名的一座山,河北一县还以它为名,为何此山已消失
位于华北大平原腹地的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虽然土地平坦,目之所及,一望无垠,但是这里的人们却对一座山有着独特的感情,这座山就是“陶山”。
清朝康熙年间《山东通志》中的东昌府图,馆陶处标注有陶山、陶丘,其实两者是一码事
馆陶之名也是来自于这座“陶山”,无论是全国性的地理总志如唐朝的《元和郡县志》、明末清初的《读史方舆纪要》,还是省级的清代《山东通志》以及县级的《馆陶县志》,都有明确的记载:县西北七里有陶丘,亦曰陶山,赵置馆于丘侧,因名。
《元和郡县志》、《读史方舆纪要》、《山东通志》中有关馆陶县名来历的记载
今天馆陶县内,有诸多以“陶山”为名的地方,比如陶山街、陶山市场、陶山中学、陶山馆驿、陶山黑陶公司等等,许多工厂的产品也有“陶山”商标……
虽然在馆陶有着这么多的“陶山”印迹,但是事实却让馆陶人很是无奈——这座存在于史书记载中的“陶山”早已消失的无踪影了。清朝康熙年间的两任馆陶县令郑先民和郞国桢先后撰写了《陶山记》、《书陶山记后》,表达了对专门寻找“陶山”而不得的那种惆怅心情。
清朝《馆陶县志》中有关陶山的记载
不仅如此,康熙年间馆陶县主薄王金和知县郑先民还先后为“馆陶古八景”先后做诗,其中都有“陶山夕照”景,主薄王金写道“陶山何处是,不尽古今情。四野漫无际,一山空有名。”而知县郑先民则写道:“兹邱闲且旷,日落见山情。赵馆湮无迹,禹书仅有名。”
王金、郑先民所作的《陶山夕照》
这两首诗也都是写出了“陶山”空有其名,却在现实中找不到了。
那么历史上究竟有没有这座山,如果有的话山又去哪了?
其实从各种史书记载来看,这座山是有的。但是因为馆陶地处黄河下游,在周定王五年“河决宿胥口”改道之后直到宋朝,馆陶就一直处于黄河的河道流经之地,即便是南宋、金朝之间黄河改道入黄海后,黄河在河南郑州、开封附近的决口也经常影响到馆陶。再加上馆陶正西还有“小黄河”之称的漳河,也是时常改道、决口。
宋朝的地图,处于黄河、漳河、永济渠并流、交汇之地的馆陶县
这两条河都以携带泥沙众多“善淤”而著称,而地处平原的馆陶,拥有的所谓的“陶山”,无非是在平原上凸起、高出地面、略显雄伟的高地和土丘罢了,如何禁得起这两条河流多年以来的冲刷和泥沙淤积,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中是理所应当的。可能在南宋、金代黄河改道之前就已经消失了。
虽然以“陶山”而得名的馆陶没有了“陶山”,但在我国其他很多地方不管是历史上,还是现在都一直有“陶山”,并且还十分有名。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的“陶山”
据清代《滕县志》记载:
陶山,在城东南五十里。太平御览云即华采山上有泉,不可窥,窥者不盈岁,辄死。有鸟巢于井上,金喙黑色,见则大水,亦谓之义珠山。刘向《列仙传》陶朱公后弃之兰陵,卖药入世,世识见之昌虑在兰陵境,后人即其故宅为祠,名其山为陶。唐以前,犹有碑,世谓为桃山误也,平阴东境亦有陶山。
清朝《滕县志》地图中的陶山
今天的滕州市的陶山
这段话记载了滕州市的方位,并且这座山有特异之处。特别是春秋末期的越国相国、上将军、有着陶朱公之称的范蠡在山旁隐居,后人为了纪念他就以“陶朱公”之名命名了山为“陶山”,但是很多人却认为“陶山”是“桃山”的讹误。
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的“陶山”
清朝《肥城县志》记载:陶山,在县西三十里,连平阴界。相传陶朱公浮海出齐,间行隐此。世传陶山前后有七十二洞,其最著者有菩萨洞,一名快哉洞,在山之半。蝙蝠洞在菩萨洞之东,深远幽邃。西施洞与蝙蝠洞相对,高近绝顶。
清朝《肥城县志》地图中的陶山
今天肥城市陶山卫星图
从记载看,肥城市的陶山依然和“陶朱公”范蠡有关系,“相传陶朱公浮海出齐,间行隐此。”也是相传的范蠡隐居之地。
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县的“陶丘”
严格说起来“陶丘”既是个山丘的名字,又是个地名。被司马迁视为“最理想的君主”的尧,因初封于陶,后徙于唐,所以被称为陶唐氏。据《竹书纪年》、《说文》记载:“尧八十九年作游宫于陶,十年帝游居于陶”。“陶丘有尧城,尧尝居之。”另外,《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帝也在“陶”耕种渔猎:“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河滨的位置据《寰宇记》记载是“在定陶县西南十里,即陶丘”。
清朝《定陶县志》地图上的陶丘、左丘
此外,陶丘曾是古曹国的都城,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封其弟曹叔振铎于曹国,曹国都城就在陶丘。
春秋末期,范蠡助越灭吴后,辗转来到了“陶”,因为这里地处长江、淮河流域和黄河、济水流域的交汇之地,这四大流域通过流经“陶”的菏水连接在一起,成为河流运输的枢纽之地,也就有了“以陶为天下中”的说法,范蠡在此定居经商,被后世尊为商祖,死后还葬于陶。陶在秦朝被设为定陶县,据某些说法是取自范蠡定居在陶之意。
1915年地图上的陶丘位置
定陶的“陶丘”今天也无法找到其确切的位置。清朝的《定陶县志》记载有两处“疑似”就是历史上的古陶丘。1、左冈。 “左冈冈阜连属,林木交映,以近左城,故名。相传春秋左丘明父葬处。其旁为汉定陶共王陵。按《志》:左城即古陶丘地。”另外在该志的古迹里记载的鲁太史墓也有这样的说法:“在陶丘之巅,鲁太史乃左丘明之父也,有宋盛琳碑,今废。”2、仿山。其志“疆域”中有一句“今定陶城北十里仿山,疑即古陶丘。”
“溢为荥,东至于陶丘北”的定陶以及馆陶位置示意图
此外,在清朝《馆陶县志》的山川中有关陶山“禹贡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至于陶丘北,即此”的记载,怀疑是误用了定陶“陶丘”之典,沇水即济水,济水和黄河交汇之后,又在今天的荥阳分出至海,“溢为荥,东至于陶丘北”是绝对到不了馆陶的。
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的“陶山”
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的陶山镇
今天,在瑞安市既有“陶山”,也有以其为名的“陶山镇”。据清朝《瑞安县志》记载陶山:
在县西三十五里,周回二里,前江后湖,梁陶弘景隐此。有升仙坛、炼丹石、石鼓、洗药池。
清朝瑞安地图中的陶山
陶山位于瑞安市西北部,俗名屿山,高几十米,周围二里许,是南北朝时期的道教学者、医学家陶弘景隐居之地,因他替人治病不仅妙手回春,还不计酬金,人们感恩戴德,称之为“山中宰相”。
从上面情况看,国内有“陶山”的地方众多,并且有着深厚历史底蕴、著名的陶山也不在少数,但以“陶山”为名地方却仅有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一处。但偏偏就是这个馆陶,今天却找不到了“陶山”。反而那没有以陶山命名的地方,陶山却依然存在,或者通过史志可以推断得到,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很尴尬、很无奈的一件事。
您了解的情况是这样吗,欢迎在文章底部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