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襄城姚姓概述 姚瀛艇 | 姚氏宗亲网(姚网)
姚姓在全国分布的情况是“大分散,小集中”,襄城就是姚姓聚集的一个县。我生于1923年3月,是襄城姚姓第二十代。从我记事时开始,就知道襄城城内南大街、穆巷街、西大街、姚花园坑街、北大街、城隍庙后街、小关帝庙门街,都有姚姓聚集。城外乡间,凡以“姚庄”命名的村庄如城关镇所属的姚庄,十里铺乡所属的河西姚、前姚、后姚,山头店乡所属的山前姚庄,湛北乡所属的南姚、北姚等都是姚姓聚居的村庄。此外不以“姚庄”命名的村庄如茨沟乡的乔皮村、孙祠堂乡的朱庄、杨湾等,也有姚姓散居。由此可见姚姓是襄城的大姓望族。
据《襄城姚氏宗谱·始祖子宽公传》可知,子宽公原为山西洪洞农家子。元朝末年,因战乱及灾荒,流落襄城,为一杨姓老夫妇收留,招为女婿,遂在襄城定居。为纪念这对老夫妇,襄城姚姓祖茔有杨老娘坟,每年清明及十月初一,都有族长亲临或族长代表前往祭扫,以示不忘所本。子宽公有三个儿子,父子四人努力耕作,日渐温饱,第三代即有读书人,第四代就有人做地方官,步入仕途。子宽公第三子名让,让生礼,礼生伟,伟生泽,泽生汝皋,是为襄城第六代。汝皋之子名继可,继可之孙名成性,父子、祖孙四代三人或在地方,或在中央均做高官,从正德到崇祯历经七帝一百余年,是为襄城姚姓最为辉煌的时期。
汝皋字舜卿,正德十一年(岁次丙子,公元1516年)举人,明年(岁次丁丑,公元1517年)成进士,为三甲第118名(据《明清进士题名录》),授大理寺评事。明武宗是个荒唐的皇帝,经常外出游幸,百官上疏谏止,汝皋言更切至,武宗怒,杖四十谪刑部照磨,世宗入继大统,首录言事诸臣,复原职。世宗生父为兴献王 杭,即位后,按当时礼制,应尊崇孝宗,但他却尊崇其生父为兴献帝,生母为兴国太后,引起群臣反对,当时汝皋官兵部郎中,遂同陶滋、贺缙等合疏,以慎典礼彰圣孝为言。跪左顺门外大呼高皇帝、孝宗皇帝。世宗命司礼监谕退,不去,遂系狱再受廷杖,谪都察院照磨。(详见《明史》卷一百九十一《何孟春传》)。汝皋在武宗、世宗两朝,两受廷杖,以直声名天下,但《明史》无传。清初襄城刘青芝撰《古氾 城志》卷五有他的小传。
姚继可字光父,号又轩。明世宗嘉靖十三年(岁次甲午,公元1534年)农历八月初三日生。嘉靖三十四年(岁次乙丑,公元1565年)登进士第,为三甲第六十二名,初受南陵县令,为政清廉,有神君之号。穆宗隆庆二年(岁次戊辰,公元1568年),以治最徵,选授四川道试御史,明年实授;奉命巡按直隶宣大提督学政,以兴学育才振纲肃纪为首务。因陈言边务,指斥和戎之陋,拂当事意,外迁四川 事,分巡重庆等处。神宗万历四年(岁次丙子,公1576年),擢陕西参政,分守庆阳等处,屹然为西北保障,遂迁本省兵备副使,兵备定边等处,又擢山西按察使,刑名纪纲,日就振饬;又擢湖广右布政使,寻擢陕西左布政使,会计井然,毫无点染。时关中灾疹仍,邑里萧条;贡酋潜掠,南蕃蹂躏,重以套虏多故,粮局徵发无虚日。继可拮掘应办,军民两利。入觐,即拜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宁夏。宁镇与虏接壤,岁岁侵扰。继可恩威并用,制驭有方,边境得以稍息。万历十八年(岁次庚寅,公元1590年)以内艰归。服除后,以原官起,巡抚陕西。时西夏方平,虏众初伏,继可早夕调停,长子死焉,所不暇恤。万历二十一年(岁次癸巳,公元1593年),擢工部右侍郎,上疏请告,不许。时大工烦兴, 任即奉旨提督工程。两宫鼎建,殚精以营,次子死焉,又不暇恤。次年再恳恩乞身,始予告归葬二子。万历二十六年(岁次戊戌,公元1598年)起复前官,仍奉旨提督工程,逾岁大工告成。万历三十年(岁次壬寅,公元1602年)闰二月任工部尚书。万历三十三年(岁次乙巳,公元1605年)七月致仕。逾二年(万历三十六年,岁次戊申,公元1608年)六月二十一日病逝。讣闻,赠太子少保,遣官治丧,守臣称制临祭者四。墓园在襄县城东三里沟西面高阜之上,松柏参天,南与首山隔汝河遥遥相望,气象肃穆,令人肃然起敬。继可《明史》无传,但名列《明史》卷一一二《七卿年表二》(明代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与都察院左都御史合称“七卿”)。明万历末年焦竑编《国朝献徵录》卷五,有其墓志;明李维祯著《大泌山房集》卷一O九有其神道碑;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孙夏峰著《中州人物考》卷五及清初刘青芝著《古氾城志》卷五均有其小传。
姚成性,以祖父萌进入仕途,后官至四川布政使司左布政使,为官清正。后殁于崇祯十四年(岁次辛巳,公元1641年)十二月李自成攻襄城之役。
终有清一代,襄城姚姓未出高官显宦。在整个二十世纪,可以举出三位有代表性的人物。
第一位是姚子由,为襄城姚姓第十七代,生卒年月未详。他早年参加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反满斗争。民国成立后,任河南参议会议员。袁世凯称帝时,又积极参加反袁斗争,险些为袁贼在河南的爪牙所杀。姚氏为襄城有名士绅,深得县人敬仰。大概在1940年前后病逝。
第二位是姚从吾,为襄城姚姓第十九代,他原名士鳌,字占卿,号从吾,中年以后以号行。清光绪二十年(岁次甲午,公元1894年)九月初九日生。1920年6月,毕业于北京大学文科史学门,同年考入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国学门为研究生。1922年毕业后,又为北京大学选送入德国柏林大学研究,专攻史学方法、中西交通史与蒙古史。1929年应莱茵河畔的波恩大学之聘,任该大学东方语言研究所汉文讲师。1931年,又转任柏林大学汉学研究所讲师。1934年夏回国,任北京大学史学系教授,主讲史学方法论、蒙古史、辽金元史等课程。1936年秋,任北大史学系系主任。1937年抗战爆发后,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先合并在长沙设临时大学,又迁昆明,改称西南联合大学。先生均随校任教。抗战胜利后,1946年夏返回北平。当年九月,被任命为河南大学校长。1949年去台湾后,一直在台湾大学历史系任教,并创办辽宋金元史研究室。1958年,当选台湾中央研究院人文组院士。1970年4月15日中午十二时许,因急性心肌梗塞,病逝于研究室坐椅之上,享年76岁。姚氏为我国当代著名史学家,享有国际声誉。他既有等身著作,又有及门高弟,对我国史学发展有重大贡献。他生平事迹及学术造诣,详见他的弟子台湾大学史学系教授王德毅先生所撰《姚从吾先生年谱》。笔者另有《记姚从吾先生》一文,详述他的生平、为人、治学以及对我国史学发展的贡献。这里不再赘述。
第三位是姚垒,为襄城姚姓第十九代,1918年生。1937年抗战爆发以前,他在开封上中学时,即思想左倾,参加民族解放先锋队,从事抗日宣传工作。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他在原籍以教师及小职员身份,从事地下活动,掩护地下党员。解放初期,任襄城县人民政府教育科长及副县长。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受尽颠连。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平反以后,到九十年代初病逝之前,一直担任襄城县政协副主席,主持编辑《襄城文史资料》,又主持编纂《襄城县志》,竭尽心力,作出重要贡献。九十年代初期(具体年代不详)以脑溢血病逝。
解放以前,襄城姚姓有《宗谱》、有祠堂、有义地。1936年暑假,我曾在我祖父案头见到过《襄城姚姓宗谱》。当年我只有十三岁,是初中二年纪学生,对这类书籍,不甚了了。也不记得这部《宗谱》,是何时所修。但据我所知,一直到1948年解放以前,襄城姚姓再未续过家谱。宗祠在襄城城内东大街东头路北,靠近东城门,是一座小小的院落。到1937年前后,这个院落,已渐渐破旧,在我记忆中,也从未有过祭祀活动,宗祠已形同虚设。义地在城东三里沟村,具体亩数不详。义地由族长和各房代表共同管理,收入主要用于祭扫祖茔和赈济贫苦族人。
解放以后,随着学习和工作分配、调动,襄城姚姓有不少散居外地。如今开封、郑州、许昌、成都、贵阳、上海、台北乃至美国匹兹堡市,均有襄城姚姓定居。
从元末始祖定居襄城到现在,襄城姚姓已有将近七百年的历史。在此期间,襄城姚姓对社会有不少贡献。今后,随着国家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襄城姚姓对社会定能作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承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贾玉英教授、苗书梅教授、孔学副教授代为收集复印有关资料始克写成。谨向他(她)们深致谢忱。
2004年4月27日,农历甲申三月初九日书于汴梁夕照堂
(姚瀛艇(1923-2012),男,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离休干部、教授,河南省襄城县人。1947年6月自国立河南大学文学院文史系史组毕业后留校任教,从事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发表论文三十余篇,涉及宋代哲学、史学、经学、人物、事件等多方面。所撰《论唐宋之际的天命与反天命思想》、《论邢昺在儒家思想演变过程中的地位》、《范仲淹的”易”论》等文,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唐宋之际二百年间思想史研究的空白;所撰《论孔颜乐处》、《论二程思想》、《论二程的务实精神》、《论朱熹》等文,对程朱理学的义蕴有新的阐述;1993年应邀为嵩县二程祠立雪阁撰写碑文《立雪阁记》已于1994年刻石立于祠中;所撰《欧阳修的史论》、《新五代史的人物评价》、《司马光经学史学思想的哲学基础》、《论北宋朝廷以七经义疏的整理》、《论宋儒关于周礼的争议》、《论宋儒关于孟子的争议》等文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所主编的《宋代文化史》则为建国以来有关宋代文化研究的第一部专著,获1990-1992年度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又参与编撰《北宋哲学史》、《中国宋代哲学》,后又获上述项的一等奖,获1979-1989年度河南省优秀图书奖。2012年5月8日0时30分在开封逝世,享年90岁。)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