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张爱玲的足迹——遇见常德公寓,南京西路挂铜牌电梯老公寓,古董级不动产文物 惜售中
公寓是最合理想的逃世的地方。厌倦了大都会的人们往往记挂着和平幽静的乡村,心心念念盼望着有一天能够告老归田,养蜂种菜,享点清福。殊不知在乡下多买半斤腊肉便要引起许多闲言闲语,而在公寓房子的最上层你就是站在窗前换衣服也不妨事!
——张爱玲《公寓生活记趣》
常德公寓,原名爱丁顿公寓 (又名爱林登公寓)。始建于1933年,建成于1936年,出资制造者为意大利律师兼房地产商人拉乌尔.婓斯。公寓所在的常德路,当时叫赫德路。现代作家张爱玲女士曾在这座公寓里生活过六年多时间。1939年她与母亲、姑姑第一次住在这里(住在51室),后去香港读书,1942年返回上海后与姑姑第二次住在这里(搬进了65室,现在为60室),直到1947年9月。她笔下妙趣横生的《公寓生活记趣》,说的便是这座大楼里的喜忧了。这座楼现被市政府命名为优秀历史建筑,得以留存。现在一般说的张爱玲上海故居,即指此处。张爱玲在这里完成了她一生中最主要的几部小说创作,因此,这座公寓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特殊的一页。
曾经新派的赫德公寓
常德公寓地处常德路、南京西路、愚园路交界处。虽然毗邻喧闹嘈杂的现代商业中心静安寺,但周遭的繁华并没有影响公寓的安静,仿佛她也承载了张爱玲小说六朝挽歌似的苍凉。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地价飞涨,租界内中心地段先后建起了高层公寓。这些高层公寓将国外摩登的生活方式带到了上海,水门汀、热水汀、木地板及奥迪斯电梯,一下子让生活在公寓里的人多了几分光彩和神气。与上海老洋房相比,高层公寓不仅代表了新的生活方式,更代表了新潮的思想观念。因此,有能力购买或租住这些公寓的,一般都是社会的上层人士,足以让人刮目相看。
常德公寓坐西向东,平面呈“凹”字形,共8层,2、3层每层三户,4至7层每层两户,第8层为电梯机房和水箱等用房,最底层原来是汽车间,后来改成复式住宅。几乎每层房型都不一样,有两室、三室之分,也兼有无客厅之别,每层楼还设有后阳台和保姆专用卫生间。房间均铺设木地板,装有壁炉和热水汀,卧室配备小衣帽间和独立卫生间,厨房沿西外廊布置,除了六楼的阳台外,整幢公寓的阳台略显局促。
1942年,因太平洋战争爆发而被迫从香港大学返回上海的张爱玲,与姑姑张茂渊住在了这里五楼的51室,一年后又搬到了六楼的65室。六楼的房子很特别,除了有一个大客厅和两间带单独卫生间的卧房外,还有一个颇为宽敞的露天阳台,虽然比五楼的房子少了一个房间,却多出了一个大阳台,站在阳台上,昔日张园的景致便可尽收眼底,也许正是这样一个阳台给了张爱玲无尽的写作灵感。
浮华褪去魅力依旧
70多年过去了,如今的常德公寓已经褪去了当年的浮华,更显几分安静和淡定,虽然与高档住宅的概念渐行渐远,但因为有了张爱玲,就注定了它的不寻常。
前几年,一块“张爱玲故居”的牌子悄然出现在了常德公寓正门上方,没想到这样一个看似平常的举动,却给居民带来了诸多不便。“张迷”成群结伴地拥到常德公寓“膜拜”,居民家门被随意敲开的次数已经到了让人无法忍受的地步。
不知从何时起,公寓门厅上方的牌子不见了,而底楼随之出现了一位责任心极强的阿姨,警惕而认真地询问每位想要走进的陌生人,大门上“私人住宅,谢绝参观”的告示似乎也表明了这里居民的意愿。
虽然不时仍有一些虔诚的“张迷”前来,但也只能稍作停留,抬头短暂地欣赏一番,或是拿出手机摄下大楼的外景,也算满足各自小小的心愿,也有不少人会选择到底楼的咖啡馆小坐,伴随着浓郁的咖啡和幽静的氛围,细细品味着张爱玲的作品,并想象着那个曾坐在这里喝咖啡的安静身影。
由于地段的原因,常德公寓的房价依然很贵。住在这里的居民早已换了几茬,不少洋面孔住进了这幢颇具海派特点的公寓,还有几户住房已经变为公司的办公地点。年纪稍长的居民们虽然都能谈一些关于张爱玲的事,但已经鲜有人能够讲出与张爱玲同时期的点点滴滴了……
常德公寓信息
常德公寓3楼,目前唯一一套在出售,具有超高的收藏价值。
物业位置:常德路195号近南京西路
房屋类型:电梯老公寓
房屋结构:钢筋混凝土
竣工日期:1938年
使用年限:永久产权
房型结构;两室两厅
建筑面积:98㎡
朝 向:朝东朝南带阳台
楼层总层:3层/9层
售 价:1850万
超高知名度的老公寓,看房热度可想而知,欢迎您的实地鉴赏。
一个有故事的地段、一个有故事的花园洋房,它曾经的主人都是历史留名之人,非富即贵。它正在寻找下一个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