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县出土南朝彩色画像砖
中国美术史讲到南北朝,一定会提到南朝的画像砖,代表性的作品一是南京江宁、丹阳出土的“竹林七贤图”,再就是1958年出土于河南邓县的画像砖。有的书把二者并列放在一起,作为专门的章节来讲述。可以说,这批南朝砖既是重要的文物,更是中国美术史上的名品和杰作。
邓县的南朝壁画墓是1957年兴修水利时发现的,1958年由河南省考古工作队发掘,具体地点在今河南省邓州市张村镇许庄自然村。因出土的墓砖侧面有墨书文字“家在吴郡”等语,故鉴定为南朝刘宋墓。砖呈长方形,长38、宽19、厚6厘米,砖体边框为凸线,外沿饰莲花、忍冬纹样图案。一砖一图镶砌于甬道、墓室的34种模印画像砖,填涂红、黄、绿、蓝、棕、紫、黑7彩,色泽如新。画像砖图案内容大致可分3类:一是表现车骑出行的场面。以牛车为中心,包括具装盔甲战马、执棒武士、乐队舞蹈、供献仪仗、牛车、步辇、贵妇出游、仕女出行等。二为汉代以来流行的孝子画像。有“郭巨埋儿”等孝子故事。三是与当时宗教迷信有关的内容。如代表宇宙四方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代表祥瑞的凤凰、麒麟、天马、珍禽等;代表道教神仙的王子乔、浮丘公、商山四皓、跨虎仙人、天人骑龙等;反映佛教题材的供养飞仙、伎乐天人等;以及前列吹鼓的牛车出行图,后者与墓中所出55个神态各异、着装不同、手头身可转动的仪仗陶俑相配合,彰显墓主生前拥有的武装。每块模印彩色画像砖都是预先设计,精工制作,砌缝紧密;画面构图紧凑,人物造型颀身丰腰,面相圆润,姿态生动,具有南朝人物画“秀骨清象”的特征;凸出画面的线条流畅奔放,乃极富有装饰性的艺术珍品。
该墓是一座前有甬道的单室券顶砖墓,全长 9.8米。墓室及甬道均用带莲花等纹饰的花纹砖砌成,并嵌砌模印加彩的画像砖,地面也用莲花图案小砖平铺。墓门上部和两侧有壁画,居中是一兽面,其下左右各有一飞天,飞天以下门两侧各绘一拄仪刀侍立的门吏。墓室内两侧壁各凸砌出8个砖柱,甬道两壁各有4个砖柱,每一砖柱的下半部,都嵌砌由5块砖(上下两块用砖面,居中3块用砖侧)组成的画面,都是小冠大履手拄刀的侍吏。砖柱的上半部,各嵌砌两块画像砖,内容各异。在甬道两侧有狮子,墓室后壁嵌有'玄武'。墓室内两侧前 6个砖柱上嵌砌的画像砖,表现了前列鼓吹的牛车出行的行列,它们与墓内所出土的50多个仪仗陶俑相配合,表明墓主人生前是拥有部曲武装的人物。在两侧第 7个砖柱上,分别有榜题'郭巨'和'老莱子'的孝子故事。此外,还有表示祥瑞的麒麟等形象。而飞天、化生图像及大量莲花和忍冬图案,则都与佛教有关,反映出当时佛教盛行的情况。
邓县南朝画像砖墓是一座画像内容丰富、广受学术界关注的墓葬,近年南阳盆地周围新发现的画像砖材料和相关文献记载为重新审视该墓的图像主题及配置方式提供了可能,四幅乐舞图中的两幅可能表现的是荆襄地区独具特色的西曲歌舞和文康乐舞,另外两幅鼓吹图也深具地域文化内涵。
邓县南朝彩色画像砖墓发掘后,曾引起我国艺术界、建筑界的高度重视。彩色画像砖运抵北京后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文物出版社出版了《邓县彩色画像砖墓》一书,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第五卷第四节《六朝墓葬》称:“河南邓州许庄南朝画像砖墓是一个重大发现。”自1959年始,邓州彩色画像砖在国家博物馆陈列展出至今,另有部分在河南博物院陈列。2006年1月1日,收录于《中国画像砖全集》。
彩图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