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逸:江宁织造府(散落在南京街头的明清文学之一)
从顺治年间设立到光绪年间废止,“江宁织造”辉煌了200多年。清康熙帝6次下江南,有4次就住在江宁织造府内。作为曹氏家族兴衰的见证者,江宁织造对于《红楼梦》的成书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在江宁织造的生活给曹雪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家用器具到服饰,只有贵族才能享用的东西都为他打下了良好的“知识储备”,使得今后《红楼梦》中的服饰、人物、器具描写都极端精微、细腻而真实,为后世的读者带来一场场美的盛宴。
1984年,考古专家在南京大行宫发现了江宁织造局的遗址,2003年,这里重建江宁织造府。
如今的江宁织造博物馆位于南京大行宫地区,是在江宁织造旧址上建造的一座现代博物馆,由著名建筑学家、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担纲设计。
红楼织梦
在现在的江宁织造博物馆中,我们可以从吴良镛先生的设计里寻觅许多到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影子。
例如,学界一般认为《红楼梦》第三回黛玉看到的堂屋 “荣禧堂”的原型便来自“萱瑞堂”。这一情节是取材于康熙三十八年玄烨南巡以织造署为行宫,为曹雪芹的太祖母孙氏题“萱瑞堂”的史实。
有资料为证:“康熙于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第三次南巡时,曾亲自接见孙氏,并赐“萱瑞堂”匾额。
当时官僚兼文人冯景撰有《御书萱瑞堂记》,写道:
康熙己卯夏四月,皇帝南巡回驭,止跸于江宁织造臣寅之府。寅绍父官,实维亲臣、世臣,故奉其母孙氏朝谒。上见之色喜,且劳之曰:“此吾家老人也。”赏赍甚厚。会庭中萱花开,遂御书“萱瑞堂”三大字以赐。尝观史册,大臣母高年召见者,第给扶,称“老福”而已,亲赐宸翰,无有也。见冯景:《解舂集文钞》卷四叶一。”(周汝昌《红楼梦新证》第400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出版)。
大观园中的著名场景"沁芳桥”,也在园中得到了还原。曲折地泻于石隙之下的清流和石洞之上的亭子,都可以在如今的江宁织造博物馆中欣赏到。
第七十六回中凹晶馆联诗的场景也是许多人心中经典的红楼梦片段。黛玉和湘云所见的那只白鹤虽已不可寻,但我们仍能藉池边的时刻想象当时的情景。
虽没有芍药团簇,蜂蝶飞舞的景象,但园中的这座雕像“醉卧芍药”雕像仍能带我们来到红楼经典的六十二回。
我们也可以借助馆内的人物和建筑模型,想象元妃省亲时的盛况。细看馆内的场景还原模型,元妃、宝玉、贾母、王夫人和各位女眷,无不栩栩如生。
戏苑溯源
除了上述对红楼梦诸多的场景还原,在江宁织造博物馆内还有一所“曹家戏苑”。这一所戏苑承载的,是曹家在江宁织造期间的繁荣,以及曹寅在杂剧和传奇方面的才华。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三十四岁的曹寅从苏州调任江宁,并带入了他的曹家班,同年,曹寅以唐代传奇《虬髯客传》中“风尘三侠”——红拂女、虬髯客、李靖的故事为基础,创作了杂剧《北红拂记》,全剧共十一出。
该故事讲述了看清天下大势,顺应历史潮流,遇明主而附之、实现个人抱负的观点,这一观点与当时曹家的包衣背景紧密相连。
康熙四十年前后(1701年),为迎接圣驾南巡,曹寅以明代散曲家陈铎的旧本《太平乐事》创造了新本的《太平乐事》,全剧共十出,从多角度展现了康熙年间上元节的热闹场景,一片歌舞升平、国泰民安的景象。
《长生殿》作者、著名戏曲家洪昇评价该剧“传神写景、文思焕然,诙谐笑语、熠熠生动”。
除杂剧外,曹寅还写过两本传奇,分别是《续琵琶记》和《虎口余生》,《续琵琶记》以曹操赎蔡琰修史为主线、复演了蔡文姬的悲欢离合,主要从《列女传》、《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三国演义》取材,全剧共三十五出。
《虎口余生》写的是李自成在陕西米脂起义,之后米脂知县边大绶掘李自成祖坟,李自成与明军几番周旋,有胜有负,最终攻破北京城逼得崇祯皇帝自缢身亡。 之后清兵入关,大举进攻起义军,李自成逃到九龙山葫芦套,被当地农民发现后砸死。
曹寅借此故事“一方面暴闯贼行事之酷虐,一以恨伪诸臣之卑污”(刘延玑 《在园杂志》)
曹寅的剧作兼收了南戏北戏,但是在题材和戏曲的体制形态上都有所创新,并且在创作时摒弃了传奇的冗长拖沓又避免了杂剧的简单粗疏,用北杂剧的雄浑唱腔弥补了南音的婉转糜弱。
其次,在题材选择上,他能对历史事件进行合理且大胆的改造。如《续琵琶记》中曹操不再是奸臣扮相,《太平乐事》第八出,在演绎日本灯词时,描写到了日本扇舞,所用唱词就是按当时日语的音译写出。
曹寅创作的戏剧,潜移默化地影响了《红楼梦》。例如,五十四回“史太君破陈腐旧套 王熙凤效戏彩斑衣”中就有贾母指着湘云说:“……他爷爷有一班小戏,偏有一个弹琴的凑了来,即如《西厢记》的《听琴》,《玉簪记》的琴挑,《续琵琶》的《胡笳十八拍》,竟成了真的了,比这个更如何?”
可以说,这段文字与曹雪芹本人的祖父曹寅的戏剧创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云锦寻芳
说到江宁织造博物馆,怎能不提云锦呢?细细看去,每件馆藏云锦的纹样花式都有所不同。云锦纹样表达的是“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内容,兼具形式美和丰富的文化内容,每个纹样都具有自身独特的内涵,不同图形元素的寓意与当时的社会文化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比如,镇馆之宝清代“明黄色缎绣万字地平金绣金龙十二章纹龙袍”, 这件龙袍是皇帝在朝见臣属或参加平常吉庆宴会时穿的礼服。其中大量采用龙的纹样,配上日月星辰等图案象征皇上的威仪。
同样的,云锦中的蝙蝠图纹谐音“福”,有祥瑞之寓意,麒麟纹样则多出现在武官官服补子上,寓意勇毅而能断。植物纹样中,石榴与葡萄多产子常用来象征子孙兴旺,灵芝作为仙草灵药常用来表达健康长寿,梅兰竹菊则多寓意清幽高洁。
作者在第三回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王熙凤的穿戴服饰,以彰显她出身高贵、嫁入门当户对的贾府而权重位高的身份地位。“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是典型的云锦织品。
织金又叫库金,因织成后输纳于宫廷的缎匹库而得名,织料上的花纹全部用金线织出,这种工艺是云锦的突出特点,称作“捻金”、“缕金”,因此云锦有“寸锦寸金”之称。
曹雪芹对于清代的着装规范和服饰文化了然于胸,所以能够根据他笔下人物的性格、身份、阶层选择相匹配的衣饰。
作者写云锦,并非简单的文字装饰,或为云锦而写及云锦,除了以云锦来烘托人物身份,更重要是借云锦这一文化符号,来传达丰富的物质精神信息。“见其服而知贵贱,望其章而知其势”。
云锦成为作者重构往昔家族辉煌、塑造人物性格形象的文化符号。比如宝玉的出场:
其中“二色金“指“红金”和“青金”两种金线,也是“二色金库锦”的简称,是云锦织品制成。这段描写同样细致入微,宝玉的着装雍容华贵,色彩缤纷,既写出了生长在“白玉为堂金作马”的贾府的富贵公子哥儿宝玉在荣国府的崇高地位,也从黛玉眼中写出了贾府的贵族气派。
再如对薛宝钗装饰的描写:
“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也是云锦织品。薛家是皇商,采办云锦织品自然而然。“一色半新不旧”更是写出薛家的贵族地位,毕竟暴发户总是清一色的全新制品,只有贵族家才有这样“半新不旧”但又难掩奢华的物品。
另有第十五回写宝玉初见北静王:
“五爪坐龙白蟒袍”是云锦织品,因为蟒袍上绣龙纹乃是朝廷的制度。明代官员非特赐不许擅服蟒袍。清代皇子、亲王、郡王以下,文武八、九品官以上,凡遇典礼,皆穿蟒袍。
如《清史稿·舆服志二》载:“康熙元年, 定军民人等有用蟒缎、妆缎、金花缎、片金倭缎、貂皮、狐皮、猞猁狲为服饰者 ,禁之……”
蟒缎、妆缎都是云锦的特地标志,它清楚地警示世人,以防僭越。由此也可见北静王的地位和权势。
不仅如此,从不同的云锦样式中,我们还可适当联想到具有不同个性特征和命运的《红楼梦》人物。
秦可卿性格风流,袅娜纤巧,行事和平温柔,深得贾母等人的欢心,众人对其态度良好。秦本人在贾府上下地位亦极高,住处极其奢华,连葬礼更是异常隆重。临死前,秦可卿向王熙凤托梦,预言元春省亲的盛事以及三春之后贾府凋敝的结局。
图中的蝴蝶纹案云锦服饰中,玫红和粉紫的颜色与秦可卿的性格十分契合,而纷繁的蝴蝶纹样也寓意着多姿美丽而又招蜂引蝶的命运。
薛宝钗容貌美丽、举止婀雅、待人处事十分圆滑,团簇的小花热烈绽放,显示出雍容的气质。花团排列齐整,分布均匀,与宝钗贤淑明达的性格特征和大家闺秀的规范行为相称。深蓝、绯红、银紫、金色等颜色,也与其出身达官富贵之家形成照应。
空间构建
由于《红楼梦》在文学史上特殊的地位,再加上作品与南京的特殊关系,应当说,每一个与南京有联系的个体所具有的情感记忆中,《红楼梦》本身就是一个特殊的符号。
因此,江宁织造博物馆是对这种象征符号的实体再现。当它接受行人凝视的目光时,同时也一并承载着人们心中对《红楼梦》、对南京甚至中国传统文化特殊而复杂的情感。
与此同时,江宁织造博物馆不仅仅除了肩负展览、商业等具体功用。作为屹立在江宁织造署遗址上的建筑,再加上其空间设计的开放性,江宁织造博物馆本身也成为一种符号。
所谓符号,如索绪尔定义的,是载体与意义的双重实体。周汝昌先生当年提倡建立纪念馆时,曾经说道:“希望南京能在曹雪芹的诞生地大行宫建立一座纪念馆,到那时,全世界将会像瞻仰莎士比亚故居那样,对伟大文学家曹雪芹的故乡南京表示敬慕之忱”。
江宁织造博物馆不仅仅是作为文化传播的场所而存在,其建筑空间本身,就已经包含了怀古与纪念意义,包含“秦淮风月忆繁华”的精神投射。
在高差处理上,整体建筑和园林呈“古建筑亭台——主体建筑——园林”三段式的分布。
随着西北到东南角建筑高度的跌落,格栅外立面也呈现逐渐变矮直至地面的态势,基地的东南角是人流最密集,也是大行宫地铁的出口处,所以在此处的建筑出入口结合地铁站的出入口形成下沉广场,将馆内的建筑和园林尽收眼底。
从内部空间来说江宁织造博物馆采用“多媒体+场景情境+全方位”的方式,试图多角度、立体化呈现景观,“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太虚幻境、大观园”。
江宁织造博物馆提供的空间,既有按照《红楼梦》设计的馆外园林,又有馆内的现代多媒体技术呈现的全方位场景。
对于读者来说,任何图片,影像对书中场景的再现,都比不过置身于其中的感观来得直接、情境化。如果当读者带着对《红楼梦》的文学记忆走入这个园林,说不定会体会到浸入式戏剧的效果。这绝对是对《红楼梦》阅读体验的一种丰富。
而馆内的现代场景又以技术的方式,使人从情境中抽离出来,让带着记忆的读者从另一种角度审视《红楼梦》,审视自己对《红楼梦》的阅读。通过技术也同时获得一些不一样的审美体验。
综上所述,在这样一个空间中,巧妙地实现了文本的内、外的呼应,也形成了具有时间跨度的互文。在时、空的对话中,读者对《红楼梦》的阅读与审美体验都得到了丰富。
报告人:吕逸
小组成员:胡钰, 林谢圆,
詹晓韵,曹玲悦,冯心怡
编者按
这八篇文章是我这学期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明清部分的第一次课程报告,题目是“散落在南京街头的明清文学”,选修这门课程的主要是南京大学二年级各院系本科生。
布置这个作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践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训,让同学们将书本所学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把书本里的抽象符号变成具体可感的人文风景,从而对明清文学亲身体验,产生感性认知。二是让他们通过南京这个视角来观照明清文学,重新审视这座他们生活了几年的六朝古都。当然,这样的作业也只有在南京这座有着如此丰厚文化底蕴的城市里才能完成。
全班46名同学分成八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南京的一处景观进行实地考察,先选先得,不许重复。研讨所得,以PPT的形式向全班报告,然后由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评议,评议以质疑、发问为主,不允许空洞的赞美和敷衍。报告结束,当场举行投票,选出最佳讲手和评议人,进行奖励。最后将课程报告结合PPT撰成文章,公开刊布。所有文章皆由同学们独立撰写、编辑,我只负责把关、写编者按。
各个小组都很好的完成了这次报告,尽管他们被我催命一样催稿,相信他们的收获会多于苦痛。呈现出来的推文稍显稚嫩,而且带着PPT的痕迹,有的还未成为独立的文章,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同样需要经过一番刻苦训练,希望下次能有所改进。
除了课程报告,还有课堂的随机提问、花式作业、课程大作业、期末开卷考试等一系列考验在等待着他们,人们知道较多的花式作业只是课程作业的一部分。至于同学们的感受如何,等学期结束后再说吧,现在他们也没时间吐槽,唯一能做的,就是一路跟着我的作业狂奔,一笑。
相信有不少读者是这些同学的父母及亲友们,孩子们走进南京大学之后都在干些什么,相信他们在读过这些文章之后就会知道了。至于那些犹豫要不要把孩子送进南大的高三家长们,真的要考虑好了,怕苦怕累,最好不要过来,这里是小妖训练营,不是二流子集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