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阅读技巧(13-1)正常心电图及各波的临床意义

王永权  李津阳   房昕晖

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

第一章

正常心电图及各波的临床意义

在正常情况下,每次心动周期在心电图上均可出现相应的一组波形。(图 1-2) 

一、P 波:

代表左、右心房除极的电位变化。心脏激动起源于窦房结,P 波方向在Ⅰ、Ⅱ、aVF,V4~V6 导联向上,aVR 导联向下,其余导联 呈双向、倒置或低平均可。正常人 P 波时间小于 0.12 秒。振幅在肢体导联小于 0.25mV,胸导联小 于 0.2mV。

(一)、心房肥大:

右房肥大:(图 1-3、图 1-4)

1.P 波尖而高耸,其振幅 ≥ 0.25mV,以Ⅱ、Ⅲ、aVF 导联表现最为突出,又称“肺型 P 波”。

2.V1 导联 P 波直立时,振幅≥0.15mV,如 P 波呈双向时,其振幅的算术和 ≥ 0.20mV。

左房肥大:(图 1-5)

1.Ⅰ、Ⅱ、aVL 导联 P 波增宽,其时限≥0.12 秒,P 波常呈双峰型,两峰间距≥0.04 秒,以Ⅰ、 Ⅱ、aVL 导联明显,又称“二尖瓣型 P 波”。

2.V1 导联 P 波常呈先正而后出现深宽的负向波。将 V1 负向 P 波的时间乘以负向 P 波振幅,称为 P 波终末电势(P-wave terminal force,Ptf)。左房肥大时,PtfV1≥0.04mm·s。

2、P-R 间期:从 P 波的起点至 QRS 波群的起点,代表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正常时 P-R 间期为 0.12~0.20 秒。

3、QRS 波群:反映双侧心室肌除极过程的电位变化。

1.QRS 波群命名:(图 1-6)

1).在基线以上的正向波称为 R 波;

2).在 R 以后出现的负向波称为 S 波;

3).第一个出现的负向波为 Q 波;

4). S 波之后的正向波为 R′波;

5). 如果 QRS 波均呈负向波称 QS 波。

各波幅度的大小用英文大小写字母表示,即 大写表示较大的波,小写表示较小的波。

2.目测心电轴:

心电轴一般指的是平均 QRS 电轴,它是心室除极过程中全部瞬间向量的综合(平均 QRS 向量), 说明心室在除极过程这一总时间内的平均电势方向和强度。根据Ⅰ、Ⅲ导联 QRS 波群的主波方向确定 电轴是否偏移,正常情况下Ⅰ、Ⅲ导联 QRS 波群主波均向上为电轴不偏(图 2-32)。如果Ⅰ主波向下 、 Ⅲ主波向上为右偏;Ⅰ主波向上、Ⅲ主波向下为左偏。

精确的方法可采用分别测算Ⅰ和Ⅲ导联的 QRS 波群振幅的代数和,然后将这二个数值分别在 I 导联及Ⅲ导联上画出垂直线,求得两垂直线的交叉点。电偶中心 0 点与该交叉点相连即为心电轴,该 轴与Ⅰ导联轴正侧的夹角即为心电轴的角度。另外,也可将Ⅰ和Ⅲ导联 QRS 波群振幅代数和通过查表 直接求得心电轴。例如:Ⅰ导联 QRS 波群振幅的代数和为+4,Ⅲ导联 QRS 波群振幅的代数和为+3 分别采用上述两种测量方法求得心电轴均为+56 度。(图 1-7、图 1-8)

3.QRS 波群时间及电压:

正常 QRS 波群时间小于 0.12 秒,正常时 V1、V2 导联多呈 rS 型,V1 的 R 波一般不超过 1.0mV。V5、V6 导联 R 波一般不超过 2.5mV。

6 个肢体导联的 QRS 波群振幅(正向波与负向波振幅的绝对值相加)不应都小于 0.5mV,胸导 联的QRS波群振幅(正向波与负向波振幅的绝对值相加) V1和V5导联的QRS波群振幅不应小于0.8mV, V3 导联的 QRS 波群振幅不应小于 1.0mV,否则称为低电压。

正常人的 Q 波时间小于 0.04 秒,Q 波振幅小于同导联中 R 波的 1/4(除 aVR 导联外)。

4、J 点:

QRS 波群的终末与 ST 段起始之交接点称为 J 点。J 点大多在等电位线上,通常随 ST 段的偏移而发生移位。有时可因心室除极尚未完全结束,部分心肌已开始复极致使 J 点上移。还可 由于心动过速等原因,使心室除极与心房复极并存,导致心房复极波(Ta 波)重叠于 QRS 波群的后 段,从而发生 J 点下移。

5、ST 段:

自 QRS 波群的终点至 T 波起点间的线段,代表心室缓慢复极过程。正常的 ST 段多为一等电位线,有时亦可有轻微的偏移。但在任一导联,ST 段下移除Ⅲ导联外均应< 0.05mV,Ⅲ导联<0.1mV(主要取决于 ST 段下移的形态),本指标仅限于 ST 段水平型下移。ST 段上移 在 V1~V2 导联一般不超过 0.15mV,V3 不超过 0.30mV,在 V4~V6 导联及肢体导联不超过 0.10mV。

ST 段测量和心肌缺血的心电图 

(二)、心肌缺血的心电图 

ST 段下移诊断标准的确定受 ST 段形态的影响较大,由于 ST 段下移形态的不同,有其不同的诊断 指标。常见有以下几种形态 ST 段下移:水平型、类水平型、下斜型、拖拉型(鱼钩状)、J 点型下移。(图 1-10、图 1-11、图 1-12、图 1-13)

5.J 点型下移:

该种 ST 段下移最为常见,特别是在窦性心动过速时,多无临床意义。确定其临床价值可采用以 下三种方法:

1).QX/QT 间期:(图 1-14)

2).校正基线:(图 1-15)

3).抛物线法:(图 1-16)

6、T 波: 

代表心室快速复极时的电位变化。    在正常情况下,T 波的方向大多与 QRS 主波的方向一致。T 波方向在Ⅰ、Ⅱ、V4~V6 导联向上, Ⅲ、aVL、aVF、V1~V3 导联可以向上、双向或向下。T 波振幅一般不应低于同导联 R 波的 1/10。

Ⅰ、Ⅱ、V4-V6 导联倒置有价值;Ⅰ、Ⅱ、V4-V6 导联直立在其它导联上出现倒置无意义。

7、QT 间期:

指 QRS 波群的起点至 T 波终点的间距,代表心室肌除极和复极全过程所需的时间。(图 1-20、图 1-21)

正常值:QTC =0.39±0.04 。QTC>0.46 为危险性的 QT 期。此时出现的室早属危险性室早。使用 胺碘酮时常测量 QT 间期,QTC 延长会导致恶性的室性心律失常。

8、 U 波:U 波方向大体与 T 波相一致。以 V3~V4 导联较为明显。正常情况下 U 波振幅小于 0.30 mV。U 波明显增高常见于血钾过低。

利益冲突:

(0)

相关推荐

  • 【专题笔谈:肺高血压与右心】常规心电图检查在肺高血压诊断与评估中的应用

    循心电踪迹,探心脏奥秘! 作       者:刘砥,邓明君,王阿倩,等 第一作者单位:甘肃中医药大学 摘 要 肺高血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是一种由于肺小动脉收缩和病理 ...

  • 心电图阅读技巧(13-11) 束支传导阻滞

    第十一章 束支传导阻滞 希氏束穿过室间隔顶部分成左.右束支.右束支较细长,在右侧心内膜下沿室间隔伸展逐渐分支,分布于右心室内膜下形成浦氏纤维.该支接收希氏束传过来的冲动迅速波及右心室处,使其形成电活动 ...

  • 心电图阅读技巧(13-12) 预激综合征

    第十二章:预激综合征 预激综合征(指 W-P-W)是由于房室结以外存在着附加传导束即副束,该副束的传导速度较正常房室交界区为快,心房的冲动沿副束迅速的下传预先激动心室肌,使部分心室肌提前兴奋形成一种特 ...

  • 心电图阅读技巧(13-10) 房室传导阻滞

    第十章 房室传导阻滞 房室传导阻滞定义:由于房室交界区病理性不应期延长,超过生理不应期的限度,使脱离生理不应期的心房活动在下传心室的过程中发生传导迟延或传导阻断叫房室传导阻滞. (3).房室传导阻滞时 ...

  • 心电图阅读技巧(13-8) 阵发性心动过速

    第八章 阵发性心动过速 阵发性心动过速是指异位节律点兴奋性增高或激动的连续折返引起的快速异位心律(期前收缩连续出现 3 次或 3 次以上).根据异位节律点发生的部位可分为房性.交界性及室性心动过速. ...

  • 心电图阅读技巧(13-9) 扑动与颤动

    第九章 扑动与颤动 一.心房扑动 心电图特点是正常 P 波消失,代之连续的大锯齿状扑动波(F 波),F 波多数在Ⅰ.Ⅲ.aVF 导联中清晰可见:F 波间无等电位线,波幅大小一致,间隔规则,频率多为 2 ...

  • 心电图阅读技巧(13-4) 心律失常概述

    第四章 心律失常概述 一.心律失常分类: 二 . 起搏点的概念: 正常人的心脏起搏点位于窦房结,并按正常传导系统顺序激动心房和心室(图 4-1).如果心脏激动的起源异常或/和传导异常,称为心律失常. ...

  • 心电图阅读技巧(13-7) 反复搏动的心电图诊断

    第七章:反复搏动的心电图诊断 由窦房结.心房.房室交界区或心室发出的激动通过房室交界区某一传导径路到达心室后,激动可沿房室交界区的另一传导径路返回,并再次激动心房或心室.即激动从起搏点所在部位出发通过 ...

  • 心电图阅读技巧(13-6)过早搏动

    第六章 过早搏动 过早搏动(早搏)也称为期前收缩,是指源于窦房结以外的异位起搏点提前发出的激动,也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根据异位搏动发生的部位,可分为房性.交界性和室性过早搏动.其中以室性过早搏动 ...

  • 心电图阅读技巧(13-5)逸搏与逸搏心律

    当高位节律点发生停搏或因传导障碍而不能下传造成长的间歇时,作为一种保护性措施,低位起搏点就会在长间歇后发出一个或一连串的冲动激动心房或心室,称为逸搏或逸搏心律(图 5-1.图 5-2). 一.交界性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