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泽湖鱼类图谱

洪泽湖鱼类曾于1960年、1973年、1981年进行三次鱼类全面普查,证实洪泽湖鱼类有16科84种。2010年秋和2011夏,南水北调鱼类调查组对洪泽湖鱼类进行现场调查,发现17科63种。现根据1981年普查鱼类品种名录制作洪泽湖鱼类图谱:

(本图谱参照中国淡水鱼类检索等书籍)

A、鲱科

短颌鲚

拉丁学名:Coilia brachygnathus
别称:毛花鱼,凤尾鱼

长颌鲚(bigmouth grenadier anchovy/longjaw grenadier ancho),俗称长江刀鱼、毛花鱼、野毛鱼等,为鍉科鲚属洄游性鱼类,平时生活在海里,每年2~3月份长颌鲚由海入江,并溯江而上进行生殖洄游。产卵群体沿长江进入湖泊、支流或就在长江干流进行产卵活动。由于长江污染加剧以及滥捕滥捞,现在长江都己很难觅其踪影,长江至洪泽湖水路通道不畅,洪泽湖中应该存在不多,即使有也不会形成种群。

B、银鱼科

大银鱼:(体长超过10到15cm)

拉丁学名:Protosalanx hyalocranius

属银鱼科大银鱼属的一种鱼类。

小银鱼:(体长不超7cm)太湖短吻银鱼、寡齿短吻银鱼、雷氏银鱼(几种鱼类分类过细,没做详细分类)

C、鳗鲡科

鳗鲡,拉丁学名:Anguilla japonica Temminck et Schlegel,是一种江河性洄游鱼类,原产于海中,溯河到淡水内长大,后回到海中产卵。每年春季,大批幼鳗(也称白仔、鳗线)成群自大海进入江河口。它是传统名贵鱼类,也是世界上最神秘的鱼类之一。它的生长过程极为奇特,先是在海水中产卵成苗,后又进入淡水成长。鳗鲡在“绝食”一年半后仍能生存,养殖的鳗鲡寿命可长达50年。2017年上半年泗洪县水产站工作人员开展洪泽湖野生鱼类普查发现该鱼类,说明洪泽湖和海洋的联系还没有完全隔断。

花鳗鲡,拉丁学名:Anguilla marmorata,英文名:Marbled eel,属鳗鲡目鳗鲡科。它是鳗鲡类中体型较大的一种,体长一般为331~615毫米,体重250克左右,但最重的可达30千克以上。

D、鮠科(鲿科)

黄颡 (读音:sǎng )鱼,拉丁学名:Pelteobagrus fulvidraco (Richardson, 1846),为鲿科,黄颡鱼属的一种鱼类。体长约20cm,腹面平直,体后半部侧扁,尾柄较细长。头大且扁平,吻短,圆钝,上、下颌略等长,口大,下位,两颜及腭骨上有绒毛状齿带。眼小,侧位。须4对,鼻须末端可伸至眼后,上颌须1对,最长,颐须2对,较上颌须短。体裸露无鳞,侧线完全。杂食,主食底栖小动物、小虾、水生小昆虫和一些无脊椎动物等。4~5月产卵,亲鱼有掘坑筑巢和保护后代的习性。

岔尾黄颡鱼

拉丁学名:PSeudobagrus eupogon Boulenger

吻短。须4对;上颌须长,末端超过胸鳍中部。体无鳞。背鳍硬后缘具锯齿,有毒。胸鳍刺与背鳍刺等长,前、后缘均有锯齿。脂鳍短。臀鳍条21~23。尾鳍深分叉。鼻须全为黑色。

光泽黄颡鱼

拉丁学名
Pelteobaggrus nitidus (Sauvage et Dabry)
别称:尖嘴黄颡鱼
分布区域:长江水系
体重可达50克

长吻鮠

拉丁学名
Leiocassis longirostris
别称:鮰鱼
分布区域:辽河、淮河、长江、闽江至珠江等。

粗唇鮠

拉丁学名
Leiocassis crassilabris
别称:黄卡,黄姑鲢
分布区域:长江, 珠江, 闽江水系等

  乌苏里鮠

  英文名: Ussuri catfish
  二名法: Leiocassis ussuriensis(Dybowski)
  界: 动物界
  门: 脊椎动物门Vertebrata
  纲: 硬骨鱼纲Osteichthyes
  目: 鲇形目Siluriformes
  科: 鲿科Bagridae
  属: 鮠属Leiocassis Bleeker,1858
  分布: 淡水

白边鮠,Leiocassis albomarginatus (Rendhal,1928),是鲿科鮠属的一种鱼类,背鳍刺后缘稍粗糙。胸鳍刺比背鳍刺短,前缘光滑,后缘锯齿明显,脂鳍基稍长于臀鳍基。

斑鳠    [ huò] ,Mystus guttatus,斑鳠是鲿科鳠属的一个物种,也叫做魽鱼、芝麻魽、白须魽。一般常见个体为1-2公斤,个体大者也有5-10公斤,最大者可达15公斤。

E、鳉科

青鳉,Oryzias latipes (Temminck & Schlegel, 1846),颌针鱼目、怪颌鳉科、青鳉属(或青鳉科青鳉属)的1种。又名阔尾鳉鱼、大眼张。为小型上层淡水鱼类,体长约20~26毫米。

青鳉鱼,Oryzias latipes (Temminck & Schlegel, 1846),青鳉科青鳉属的一种鱼类,对水质、环境变化特别敏感。

F、鲶科

鲶鱼,同鲇鱼。分种较多,常见有鲶鱼(土鲶)、大口鲶鱼、胡子鲶(塘鲺)、革胡子鲶(埃及胡子鲶)客家俗称塘滑鱼。

G、合鳃科

黄鳝,学名:Monopterus albus (Zuiew, 1793),又名鳝鱼,合鳃鱼科黄鳝属的一种鱼类。体细长呈蛇形,体长约20.70厘米,最长可达1米。

H、鮨科

鳜鱼,拉丁名:Siniperca chuatsi,又名鳜花鱼、桂花鱼、桂鱼、脊花鱼、胖鳜、花鲫鱼等,大口径,肉食性,是一种家常的可以食用的鱼类。

I、针鱼科

鱵鱼,拉丁名:Hemirhamphus sajori Temminck et Schlegel。俗名:尖嘴骂婆鱼,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等各大河口和湖泊中。

J、塘鲤科

黄黝鱼

黄黝鱼,拉丁学名Hypseleotris swinhonis,为塘鳢科的鱼类。主要生活于江河、湖泊、塘以及库等缓流多水草处,为江河、湖泊常见的小型鱼类,一般体 长40毫米以下。数量较多,无经济价值,分布于长江水系。
具有攻击性,食物以小鱼、小虾为主,也吃枝节类。

黄黝鱼

沙鳢,鲈形目塘鳢科沙塘鳢属动物。拉丁学名:Odontoburis obscura,又名虎头沙,分布于沿海及各大江河的中下游,为小型食用鱼类,肉细嫩,鲜美,如中华乌塘鳢鱼产于南海及台湾海峡,营养价值高,是名贵的滋补品。

K、鰕虎鱼

红狼牙鰕虎鱼,拉丁学名:Odontamblyopus rubicundus,为鳗鰕虎鱼科、狼牙鰕虎鱼属的鱼类。两颌外行牙尖锐弯曲,排列稀疏,闭口时外露;内行牙细小,1-2行。眼极小,埋于皮下,体裸露无鳞。背鳍、尾鳍与臀鳍相连。主要生活于底质为泥沙或泥、水深2-20米的浅海区以及穴居于洞深20-30米的泥层中。广泛分布于长江至珠江的各水系中

吻鰕虎,拉丁学名:Rhinogobius candidianus,生活于清水小溪中,以底层为砂滩,砾石以及含氧丰富的浅水地带较多。幼鱼具有溯水的习性,每当春季涨水之时,幼鱼则成群逆水而上。成鱼多半散居于石隙或砂穴中待机觅食。
俗称:短吻鰕虎、赤斑吻鰕虎

L、攀鲈科

圆尾斗鱼(学名:Macropodus ocellatus)斗鱼亚科斗鱼属的鱼类,别称,斗鱼,黑老婆。圆尾斗鱼为小型鱼类,体长不超过13cm,栖息于湖泊、池塘、沟渠、稻田等静水环境中,以挠足类、轮虫、水生昆虫为食,圆尾斗鱼分布状况: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北的广大地区。

O、鳢科

乌鳢俗称黑鱼,它生性凶猛,繁殖力强,胃口奇大,常能吃掉某个湖泊或池塘里的其他所有鱼类,甚至不放过自己的幼鱼。黑鱼还能在陆地上滑行,迁移到其他水域寻找食物,可以离水生活3天之久。

中文学名
乌鳢
拉丁学名
Ophiocephalus argus Cantor
别称
北方蛇头鱼、黑鱼、乌鱼、乌棒、蛇头鱼、文鱼和才鱼

P、鳅科

鳅科Cobitidae:体呈筒状,鳞细或退化,上颌边缘仅由前颌骨形成,咽喉齿1排,齿数常较多,有6至8或更多的须,其中常有一或两对吻须,一或两对颌须,还常有鼻须或颐须。洪泽湖有柏氏薄鳅、长薄鳅、花鳅、花斑沙鳅、大龄泥鳅、泥鳅、武昌副泥鳅几个品种。

Q、刺鳅

刺鳅(学名:Mastacembelus aculeatus)为刺鳅科刺鳅属的鱼类,俗名刀割、刀鳅。在中国,分布于各大水系等,一般栖息于多水草的浅水区。

R、鲤科

鱼类,中文别名鲤拐子、鲤子、毛子,红鱼。鲤科(Cyprinidae)中粗强的褐色鱼,学名Cyprinus carpio。原产亚洲,后引进欧洲、北美以及其他地区,杂食性。鳞大,上腭两侧各有二须,单独或成小群地生活于平静且水草丛生的泥底的池塘、湖泊、河流中。在水域不大的地方有洄游的习性.

中文学名
鲤鱼
拉丁学名
Cyprinus carpio

鲫鱼(学名:Carassius auratus,简称鲫,俗名鲫瓜子、月鲫仔、土鲫、细头、鲋鱼、寒鲋、喜头、鲫壳、河鲫 。[1]常见于欧亚地区,为常见淡水鱼,属于辐鳍鱼亚纲鲤形目鲤科鲫属。鲫鱼经过人工养殖和选育,可以产生许多新品种,例如金鱼就是由此产生的一种观赏鱼类,和食用的野生鲫鱼学名同为Carassius auratus 。

似刺鳊鮈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体银白色,背部稍带灰色,腹部色浅,略带黄,体侧无斑。背鳍鳍间膜呈黑色,腹、 臀鳍及尾鳍带红色。

中文学名
似刺鳊鮈
拉丁学名
Paracanthobrama guichenoti Bleeker

花 䱻(花鲴)Hemibarbus maculatus(花鲴),俗称 麻鲤、麻叉鱼、大鼓眼、吉勾鱼、花鸡公 。体长,背鳍起点显著隆起。腹部圆,体侧和背部青褐色, 腹部白色,体侧中轴有数量不等的黑斑块,吻圆钝,口下位呈马蹄形, 口角有须一对,眼突出。

银色颌须学名:Gnathopogon argentatus (Sauvage et Dabry),为常见小型鱼类,栖息于水体中、下层。生殖季节在5月。主要食物为水生昆虫、藻类和水生植物。分布于黄河以南各水系。

吻鮈,拉丁学名:Rhinogobio typus体细长,栖息在江河浅水、底质为泥沙或砾石的河床里,分布在长江中上游和闽江水系

圆筒吻鮈拉丁学名Rhinogobio cylindricus Gunther,1888,分布于长江水系。为底栖性鱼类,生长速度较慢,主要食物是底栖无脊椎动物,如摇蚊幼虫等水生昆虫或藻类。体长

蛇鮈,拉丁学名,Saurogobio dabryi,蛇鮈为栖息于江河、湖泊中的中下层小型鱼类,喜生活于缓水沙底处体延长,略呈圆筒形。

长蛇鮈拉丁学名Saurogobio dumerili (Bleeker, 1871),分布在辽河、黄河、长江、钱塘江等水系。体较长,头小,腹面平坦,尾柄细长。唇厚,具小乳突。
钝吻棒花鱼拉丁学名Abbottina obtusirostris (H. W. Wu et Ki. Fu. Wang, 吻短钝,鼻孔前方凹陷。上唇具乳突,下唇两侧叶有小乳突。上下颌具角质边缘。须1对。侧线鳞35~36。在生殖期间雄鱼体色浓黑,胸鳍不分枝鳍条变粗,并具珠星。为小型底层鱼类。食物主要是底栖无脊椎动物,如端足类、蚤类以及水生昆虫,也食植物碎屑。1冬龄鱼可达性成熟,生殖时期在3~4月。[1] 

乐山棒花鱼拉丁学名Abbottina kiatingensis (Wu),头长一般大于体高,吻较尖而短。两鼻孔间隔处稍凹陷。口下位,马蹄形,唇发达,上有乳头状突起,上下颌边缘有较发达的角质层,口角有1对须,长度较眼径为小,鳃耙外侧不发达,成瘤状突起,胸部无鳞。

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是鲤科一种,亚洲的原住民,但因引入欧洲而成为了入侵物种。头部微隆,体型线条宽阔流畅。它在一些地区被俗称为'罗汉鱼'但和广义上的观赏鱼类罗汉鱼为不同物种。在我国各地,还有'草生子','混姑郎','肉柱鱼','柳条鱼'、等俗名。

华鳈,鲤形目,鲤科,鳈属。分布极广,除西北高原的部分地区外,几乎遍布中国各主要水系,在平原地区的江河、湖泊均有分布。为江河、湖泊中常见鱼类,一般生活在水流缓慢的中下层水体,用下颌刮食附着在砾石上的底栖无脊椎动物、着生藻类及植物碎屑。5-6月繁殖,卵粘性。最大个体能长至20厘米。

拉丁学名
Sarcocheilichthys sinensis

黑鳍鳈拉丁科名:硬骨鱼纲;鲤形目;鲤科Osteichthyes;Cypriniformes;Cyprinidae黑鳍鳈拉丁属名:硬骨鱼纲;鲤形目;鲤科Osteichthyes;Cypriniformes;Cyprinidae

种 学 名:Sarcocheilichthys nigripinnis为江河、湖泊中常见的小型鱼类。
鳈属鱼类栖息于水质澄清的流水或静水中。喜食底栖无脊椎动物和水生昆虫,亦食少量甲壳类、贝壳类、藻类及植物碎屑。体质健壮,性情温和,喜群游,易饲养,可单养,也可混养。饲养水温为18~26℃。一龄鱼即可达性成熟。产卵期3~5月,分批产卵

铜鱼(Coreius heterodon)属鲤形目,鲤科,鮈亚科,铜鱼属。俗称:尖头、水密子、尖头棒、尖头水密子、退鳅、假肥沱、麻花鱼、桔棒、竹鱼、黄道士、铜钱扣、金鳅。英文名:Brass gudgeon , Bronze gudgeon 。 体细长,前端圆棒状,后端稍侧扁。头小,锥形;眼细小;口下位,狭小呈马蹄形;头长为口宽的7-9倍。下咽齿末端稍呈钩状;须1对,末端超过眼后缘。胸鳍后伸不达腹鳍起点。体呈黄铜色,各鳍浅黄色。铜鱼生长迅速,在长江、黄河的天然产量很高,一般个体重0.5-1公斤,最大者达3.5-4公斤。

圆口铜鱼,学名Coreius guichenoti (Sauyage et Dabry),属鲤形目,鲤科。分布于长江上游干支流。体形似铜鱼,头后背部显著隆起。2014年5月中旬开始,中国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对人工驯养的圆口铜鱼两次催产成功。

青鱼,拉丁学名,Mylopharyngodon piceus,四大家鱼之一,以吃螺丝为主,个体可达几十公斤

草鱼,拉丁学名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四大家鱼之一,食性以草为主,生长快,个体大,易饲养。

白鲢,拉丁学名,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性急躁,喜跳跃,滤食浮游植物。四大家鱼之一。

鳙鱼,拉丁学名,Aristichthys nobilis,头大脑肥,滤食水体浮游动物

鳡鱼,拉丁学名,Elopichthys bambusa,别称

黄鱄、黄钻、黄颊鱼、竿鱼、水老虎等,喜食比它小的鱼类。

马口鱼,拉丁名:Opsariichthys bidens,俗名花杈鱼, 是一种杂食性偏肉食淡水鱼。

马口鱼

鳤鱼,英文名:Ochetobius elongatus Kner,俗称:刁子、麦秆刁、昌刁、刁杆,

赤眼鳟(Spualiobarbus Curriculus)属鲤科,雅罗鱼亚科,赤眼鳟属,地方称红眼鱼、参鱼,体呈长筒形、腹圆、后部较侧扁,体色银白、背部略呈深灰、眼的上缘有一显著红斑,故名红眼。是优质的经济鱼类,全国各水系均产,具有生长快、适应性强、食性杂、商品售价高等优点。

银飘鱼(Pseudolaubuca sinensis),分布极广,我国辽河、长江、钱塘江、闽江、韩江、珠江、元江等水系均有分布,银飘鱼成鱼养殖方式,既可混养,也可单养.

寡鳞飘鱼,拉丁学名,PseudOlaubuca engraulis,小型鱼类。杂食。5~6月在江河中产漂流性卵。在江河较湖泊为多。分布于黄河,长江等水系。

似鲛(学名:Toxabramis wwinhonis Gunther)为鲤科鱼类。体极扁薄。腹棱明显,自颊部直到肛门。侧线在胸鳍上方急剧向下弯折。背鳍硬刺后缘具锯齿。小型鱼型,中、上层生活,食浮游生物。6~7月产卵,卵漂流性分布于长江,黄河等水系。

䱗条,鲦鱼:tiáo yú,别名:参鱼,白脑(上平江叫法),雾子(下平江叫法)鲦鱼,侧扁,背部几成直线,腹部略凸。自胸鳍基部至肛门有明显的腹棱。体长约15厘米左右,头尖,略呈三角形。口端位,口裂向上倾斜。眼位于头的前部。鳃耙15~18

三角鲂(学名:Megalobrama terminalis),因顶鳍高耸、头尖尾长,从侧面看近似三角形而得名。属鲤科、鲂鳊亚科、鲂属鱼类。体高,略呈菱形,三角鲂体长130~367mm,体侧扁而高,略呈长菱形,腹部圆,腹棱存在于腹鳍基与肛门之间,尾柄宽短。是中国特有鱼类。

栖息于流水或静水的水域中下层,属杂食性鱼类,以水生植物为食,也吃水生昆虫、小鱼、虾和软体动物等。3龄性成熟,春夏之交鱼群集于有流水的场所进行繁殖。体形大肉厚、骨刺比较少、肉质嫩滑,为淡水鱼类中的珍品,是一种较贵重的经济鱼类。

团头鲂 即 武昌鱼。

武昌鱼(学名:Megalobrama amblycephala),鲤科,鲂属。
上世纪50年代由易伯鲁等30多位中科院水生所研究人员发现梁子湖中有一种鳊鱼是以往文献中没有的。他将它命名为团头鲂,俗称武昌鱼。
体长165~456毫米。体侧扁而高,呈菱形,口端位,口裂较宽,呈弧形, 体呈青灰色。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的中型湖泊。比较适合于静水性生活。武昌鱼营养丰富,一般人都可食用,老少皆宜。

长春鳊,学名Parabramis pekinensis (Basilewsky),俗名鳊鱼、长身鳊、草鳊、油鳊、鳊花鱼,鲤科,体侧扁,呈菱形。腹棱明显,自胸鳍直至肛门背鳍刺粗壮而光滑。臀鳍条3,28~34。生活于水体的中上层。草食性。生殖季节4~8月,以6~7月最盛。在流水中产漂流性卵。生长较慢,常见体重为1市斤左右,最重可达4市斤。肉味鲜美,是一种名贵的经济鱼类。可作为饲养对象

翘嘴红鲌(学名: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体型较大,体细长,侧扁,呈柳叶形。头背面平直,头后背部隆起。口上位,下颌坚厚急剧上翘,竖于口前,使口裂垂直。眼大而圆。鳞小。翘嘴红鲌属中、上层大型淡水经济鱼类,行动迅猛,善于跳跃,性情暴躁,容易受惊。其生长迅速,是以活鱼为主食的凶猛肉食性鱼类,苗期以浮游生物及水生昆虫为主食,50克以上主要吞食小鱼小虾,也吞食少量幼嫩植物,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戴氏红鲌,拉丁学名,Eryghroculter dabryi (B1eeker)

蒙古红鮊,学名Erythroculter mongolicus (Basilewsky),俗名红梢子、尖头红梢、红尾巴,鲤科

头稍尖,口向上倾斜。侧线鳞73~79。背鳍具光滑硬刺,胸鳍黄色,尾鳍下半部红色。臀鳍条3,18~22。生殖季节雄鱼头部及胸鳍布有珠星。体中型,常见者为0.25~0.75千克,最大达3干克。

红鳍鲌,拉丁学名,Culter erythropterus Basilewsl,栖息于湖泊水草茂盛处或江河缓流区,幼鱼喜集群在浅水区觅食。肉食性,主要红鳍鲌 捕食小鱼,亦食无脊椎动物。产卵期5~7月,在静水湖泊中繁殖,卵粘附于水草上。小型鱼类,常见体长100~200毫米,最长达300毫米。分布极广,全国主要水系均产。

逆鱼,学名:Acanthobrama simoni B1eeker,常见小型鱼类,喜群集逆水溯游。以藻类(硅藻、丝状蓝藻)为主要食物,有的个体也食一些枝角类、桡足类及甲壳动物。1龄即性成熟,5~6月产卵,卵漂流性,产于急流溪河中。怀卵量1.9~3.3万粒左右。个体小,繁殖快,数量较多。分布于长江水系。

银鲴,Xenocypris argentea Gunther,俗名密鲴,银鲴适应性强,属广温性鱼类,主要分布于珠江、长江、黑龙江等水域,通常栖息于水体的中下层,以其发达的下颌角质化边缘,在池底或底泥中刮取食物。在自然条件下银鲴以腐屑底泥为主食,同时也摄食硅藻和固着藻类。在人工养殖条件下,春、夏季以腐屑底泥为主食,兼食少量固着藻类,秋、冬季则完全以腐屑底泥为食。

彩石鲋,拉丁学名pseudoperilampus lighti wu,彩石鲋属,鳑鲏一种,栖息于水流缓慢、水草丰盛的环境内,以水生植物、浮游生物为食,分布于全国各主要水系。

中华鳑鲏 Rhodeus sinensis Günther;鳑鲏亚科,鳑鲏属(Rhodeus)体侧扁,卵圆形。口小,端位,下颌稍长于上颌。无须。生殖季节雄鱼的吻端左右各侧有一丛白色珠星,眼眶上缘也有珠星。体较低,标准长为体高的2.3倍以上。雌鱼具长的产卵管,背鳍前部有一个大黑点。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其附属水体,黄河流域。

高体鳑鲏,拉丁学名Rhodeus ocellatus (Kner),高体鳑鲏栖息在水流较缓的溪河、水沟、池塘或稻田等水体中。高体鳑鲏为杂食性小鱼。

白河刺鳑鮍拉丁学名  Acanthorhodeus peihoensis (Fowler

大鳞翅鰟鮍、越南鰟鮍、短须刺鰟鮍、兴凯刺鰟鮍、斑条刺鰟鮍、长身剌鰟鮍等6种生物学上有区别不大的鰟鮍没有进行图解。

1、本图谱除了对小银鱼、泥鳅、鰟鲏鱼十多种、亚种没有详细区别,对70多种鱼类进行图谱。

2、从多年在洪泽湖边观察看,湖区中个别鱼种因洄游通道不畅消失,如长颌鲚(长江刀鱼),大部分鱼类存在于洪泽湖。

3、南水北调工程调查组现场未普查到洪泽湖历史有记载鱼类25种,分别是马口鱼、铜鱼、圆口铜鱼、吻鮈、圆筒吻鮈、长蛇鮈、长薄鳅鮈、紫薄鳅、花鳅、寡鳞飘鱼、花斑副沙鳅、武昌副沙鳅、长吻鮠、粗唇鮠、乌苏里拟鮠、圆尾拟鮠、大鳍鳠、鳗鲡、花鳗鲡、须鳗虾虎鱼、暗纹东方鲀、黄颡鱼、光泽黄颡鱼、中华青鳉、鳤鱼等。

4、一个种群在一个区域形成和消失需要多年时间,在湖区中如发现新种群或个别种群完全消失,可以和本人联系对图谱进行修改。

5、有不妥处欢迎纠正。

更新于 2017-06-05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