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店出土几十万年前的化石,专家经研究,复原了过去的真实环境
提到化石,肯定有不少读者会第一时间想起恐龙化石。诚然,恐龙化石的确出土量颇多,但却非化石界的奇葩,今天我们要说的这种化石,绝对是化石种类中的独特品种,它便是排泄物化石。该化石究竟长什么样?它又会给考古学家带来怎样的启示?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化石主要分为三类,分别为实体化石、遗迹化石以及分子化石。众所周知,生物在死亡之后,遗体都会被有机物分解殆尽,继而彻底从世界消失。不过在某些外力的影响下,诸如火山喷发、地震等等,生物的遗体就会被掩埋,在高压以及空气隔绝的环境中,逐渐进行钙质与硅质的交换转化,继而形成类似于石头的物质,这就是化石的主要形成过程。
一般来说,在诸多出土的化石中,动物的外骨骼如蚌壳、螺蛳壳,内骨骼如恐龙、鱼、蛙的骨骼,植物如枝干、树叶化石等,都是化石大家族中的主要成员。然而事情总有例外,有一种化石显得有些另类,它便是排泄物化石。
提起该化石,想必所有读者都相当陌生,对于人类来说,排泄物是一种令人作呕的东西,无论任何生物的排泄物,都散发着各种难闻的恶臭,除了作为肥料,几乎所有人都想不出其他途径的价值。
不过有趣的是,当它转化成化石之后,它的身价便开始暴涨,由一件所有人嫌弃的废物,变成了考古专家们实验室中的“贵客”。毫无疑问,该化石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化石,它的出现,同时也能为人类提供诸多有价值的信息。
此时有读者会十分好奇,这种化石究竟存在哪些不为人知的价值呢?我们这就来谈谈:
首先提到一点,关于该化石的发现,其实有着明显的形状与光泽度界定的。一般来说,该虽然具有臭味,但是经过千万年的变化,最终却能变为一块毫无异味的光滑石头,只是由于排泄生物的不同,该化石的形状也有所不同。
在北京周口店地区,考古学家们发现了更新统时代的生物化石。化石个体较大,并且呈现长条椭圆形,表面光泽度极高。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块生物化石之上,有规律的龟甲纹,并且有凝聚状。
在深入研究该化石时,考古专家们发现其内部含有骨渣与齿屑,也就是说该生物为食肉类动物,并且还是属于下颚十分发达的犬科类生物,否则其腹中不可能出现骨头及牙齿碎屑。经过反复对比分析,考古专家们最终确定,该生物有极大可能是一种名为“鼠”狗的生物,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鬣狗。遗憾的是,如今的鬣狗已经只存在于非洲,但是我们还是能得到一个重要的信息,即在几十万年前,北京地区曾有鬣狗出现过,并且该地生态环境适合它们生存。
无独有偶,在上世纪50年代左右,贵州省桐梓县沙溪组地层之中,出现了一枚鱼类化石,被称为“桐梓鱼石”。在陕西省富县地区,考古专家们找到了两枚鱼石,被定义为“富县鱼石”。云南省禄丰县地区,也出现过一枚鱼石,被命名为“禄丰鱼石”。
三枚鱼石形态各自不同,但是从基本外形来看,其整体大致相似,它们都呈现为卵圆形,长径为10-36毫米,中间粗而两端细,与青果类似,并且有三条旋纹,右旋绕长轴包卷,每一旋都减缩较快,形成了间距递减的趋势。
该化石的作用主要有三点:
1.判断生物生存环境
综合上述鬣狗排泄物化石的研究来看,我们能够得出结论,由于它是一种体现生物本身进食情况的直接体现,因此可以通过分析它的食物,间接了解当时该动物所生存的环境。比如,该化石中存在其他动物的骨骼残渣,说明当时的生态环境很不错,生物物种具有多样性。
2.判断生物本身属性
除了以上发现之外,考古学家们同样能够通过分析该化石的内在成分,研究其本身的品类属性。如果该化石中存在植物残渣,说明该生物属于食草类动物,如果该化石中存在动物骨骼或毛发残渣,说明其属于肉食类动物,如果二者兼有之,则说明该生物属于杂食性动物。
3.探索动物进化历程
除此之外,考古专家们还能根据该化石上的纹路推断动物肠道的形状,继而与现代生物进行对比研究,从而得到关于该生物进化的部分密码。
不得不说,该化石真的是一种宝贝,它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珍贵礼物,也是人类直观探究古生物信息的最好途径,值得现代人研究与重视。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资料引用:《周口店考古学报》132期
《自然探秘》杂志1990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