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明散文丨【电道】转自《金秋文学》

电道

作者:王德明

老家的村子里有一条横贯东西的土路,是用一些泥土砂石铺就的。

偶尔有电车在上面经过,所以我们都管这条路叫电道。那时候,许多的农村人是没有见过电车的,一直以为汽车就是电车,走起路来摇摇晃晃,很嚣张的样子,所以管汽车叫做电车,似乎很洋气。

一有汽车经过,孩子们就会跟在后面,撵着车子疯跑,欣赏着汽车颠簸着在路上扭来扭去的画面,特别是喜欢闻那股子汽油的味道。所以,我始终以为电道是蜿蜒着爬向远方的。

老家的电道,就像一条流向远方的小河,荡漾着我的童年。

沿着电道向东,到山边儿上有一个丁字路口,向北通往县城,向南通往省城,对我来说,都是远方。

从丁字路口南行一千米左右,原是一片果树园。园子里长满了海棠果树、灯笼果树、李子树等。每当秋天来临,这里便成了孩子们的天堂,大家巴望着果子能早一点儿变红,家家能分上一两筐果子,以解这偏僻小村的寂寞。

在那个火红的年代,天降大灾,果树上结满了资本主义。一夜之间,造反派就把这些“罪孽深重”的果树通通地斩首了。从此,村子里的孩子们便在一片荒芜的生活中蓬勃着童年。

有道是祸不单行,山里的松树林又在一夜之间被一种叫做松毛虫的凶猛吞噬了。

当时,林场有个姓鞠的工程师,据说是从日本留学回来的。他尝试着用一种赤眼儿蜂,来杀死松毛虫的卵,已经获得了成功。因为赤眼儿蜂常常把卵都排放在松毛虫的卵里,当赤眼儿蜂早于松毛虫孵化的时候,就直接把松毛虫的卵当作食物吃掉了,从而能抑制松毛虫的繁殖。由于出身于地主家庭,因而具备了地主阶级的狼子野心,所以鞠工程师被升华为企图复辟资本主义的急先锋。他的试验被立即叫停,松毛虫顷刻之间也就膨胀为“天灾”。山林是国家的,国家绝不会袖手旁观。那年的春天,省里便派飞机来灭虫,村子里准备造一个飞机场,荒芜的果树林又变成了用来降落飞机的地方。

全村的村民都动员起来,夜以继日地修建飞机场,那一年我读小学五年级。

学校的师生,也都投入了这场修建机场的伟大运动。先是在那片曾经被造反派蹂躏过的果树林地上,挖开一个长约五百米,宽约十米,深约半米的沟,然后在沟里铺满木头,把土回填到那些木头上埋好,再用压路机压实压平。机场很光鲜,果树林却再一次献出了她的身体,直至最后被人们遗忘掉。

县里的大干部也来了,穿着中山装、大皮鞋,嘴上叼着烟卷儿,亲自指挥修建机场。几天的功夫儿,机场就造好了。在机场的旁边,还支起了一顶帐篷,作为地勤指挥所。来了一些解放军,绿上衣蓝裤子,大人们说是空军。他们在帐篷的旁边架起了天线,在帐篷的里面架设起一个电台。这是我第一次看见真的电台,就像《永不消失的电波》中李侠使用的那个电台一样。一个解放军,一只手按在那个圆圆的按钮上,有节奏地上下按动着,电台就发出了滴滴答答的声音,很好听,很舒服,也很神秘。帐篷旁边还有一台发电机,不是很大。发电机的两侧,一边一个像自行车脚蹬子一样的摇柄。一个解放军坐在凳子上,两只手各抓起一个摇柄,就像蹬自行车那样,撅着腚使劲儿地旋转起摇柄来。发电机开始发电,帐篷里的灯亮起来,电台也能够发电报了,大家都很兴奋。

有时,解放军也让孩子们上来帮助旋转发电机的摇柄。大家都感觉到新鲜好奇,便一哄而上一起摇动那个发电机的摇柄。

不久,一架就像电影《南征北战》里那样的绿色的双层翅膀的飞机飞来了,降落在了这个土造的机场跑道上。螺旋桨“呜呜”地嚎叫着,慢慢地停下来,声音也变得越来越小,最后变成了寂静。接着,接天蔽日的尘埃,也在群众的欢呼声中消失。

从此,每天都有一台装满了农药的消防车开到机场里来,给飞机注满药水。注满农药以后,螺旋桨就“呜呜”的转起来,飞机就像大鹅要飞起来那样张这两只翅膀,徐徐向前,越跑越快,慢慢地离开了地面,飞往山里去给松树林里的松树撒药。撒完药,再飞回机场,每日里循环往复着,很是奔忙。

日子像飞一样,大家都很快乐,尤其是村里的孩子们,第一次看到了飞机,真实地感受到了远方的存在,私底下谈论着未来。

听说来了飞机,周围村庄的村民们也都纷纷地赶过来,目睹了飞机和它起降的过程。一些人“唧唧喳喳”地议论着这架飞机和电影里的飞机有什么不同,哪里是机关枪,哪里装炸弹,农村人里“大明白”者甚众。一些人新奇地观看着解放军发报,对比着李侠的手法,感慨着这时候如果冲进来一些鬼子搜查电台,李侠是怎样镇定地发出了“同志们,永别了”的电波。

毛主席说,人定胜天。他老人家的话,句句都是真理,绝对的。松毛虫,真的就这样被扑灭了。

就像电影一样,天上飞机飞过,帐篷里电台联络,实实在在地震撼着孩子们的心,也影响了我的一生。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用飞机撒药轻而易举地就能把这些害虫扑灭。砍掉了孩子们欢乐的那几个造反派又能怎样呢,尘土能暂时遮住太阳,却永远挡不住光阴。

飞机到山里去撒药,消灭的是自然灾害,保护的却是人们的希望,并把美好播种在了孩子们的心坎儿上。

老家的电道,就像一条流向远方的小河,澎湃着人生的方向。通向远方的不是距离,而是信念指引的期许。

对于这条老家的电道,我曾经也是一个过客。文革结束后不久,我就是沿着这条电道,一路向北,走着去的县城,在那里参加了文革后的第一次高考。几十年过去了,总是想起它逶迤的样子,一头儿连着无穷无尽的旧事,一头儿连着熠熠生辉的未来。对于我个人来说,它只是连着我的心,这种感觉独一无二。

历史已经作古,一切都无法复原。但是,太阳照常升起得刻骨铭心。

文/王德明

编辑/王孝付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王德明,1960年生,哈尔滨市人,沈阳工作。热爱文学,喜于创作,多有诗歌、散文、小说等作品先后在刊物上发表。

《金秋文学》微信公众号(微刊)是开放性纯文学电子刊物,守住文学最后一片净土,留下心灵最后的精神家园。因所刊发的内容优质,2018年7月16日正式应邀入驻自媒体《趣头条》平台,2018年9月18日又应邀入驻百度旗下百家号,凡在《金秋文学》平台刊发的作品均有可能同步到《趣头条》和百家号平台。现面向全国(海内外)华人作家、诗人、编剧、评论家等文学爱好者征稿。

《金秋文学》™ 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0)

相关推荐

  • 遍身绮罗者,不是养蚕人。

    /这是土木小生的第691篇原创文章/ 1 晚上萧遥在现场办公室等待材料进场的时候,做钻探的工人过来想要借电,其实萧遥他们的现场办公室也不过是摆了两个集装箱而已,昨天又加了两个,后面用了一台柴油发电机, ...

  • 王德明散文丨【酸菜汤】

    作者:王德明 我从小儿在农村长大,对我来说童年时的酸菜汤,就是让我无法割舍的一种味道.一想到它,就会心生一种宗教般的感动和神往. 记得,在我小的时候,也就是上小学一二年级的样子吧.我有一个同班同学,好 ...

  • 王德明散文丨【老虎菜】

    作者:王德明 每天都要和女儿视频,以解思念之苦.今天是女儿的生日,打电话祝贺女儿生日自然是必不可少的. 通电话,学习工作至上,更多的则是些鸡毛蒜皮的家长里短,如天气冷热,社会新闻,吃喝拉撒等车轱辘话儿 ...

  • 王德明散文丨【老虎菜】转自《金秋文学》

    老虎菜 作者:王德明 每天都要和女儿视频,以解思念之苦.今天是女儿的生日,打电话祝贺女儿生日自然是必不可少的. 通电话,学习工作至上,更多的则是些鸡毛蒜皮的家长里短,如天气冷热,社会新闻,吃喝拉撒等车 ...

  • 王德明散文丨【酸菜汤】转自《金秋文学》

    酸菜汤 作者:王德明 我从小儿在农村长大,对我来说童年时的酸菜汤,就是让我无法割舍的一种味道.一想到它,就会心生一种宗教般的感动和神往. 记得,在我小的时候,也就是上小学一二年级的样子吧.我有一个同班 ...

  • 王德明散文:辊苏雀儿【西北文学,随笔驿站】腾讯内容开放平台

    Hello 2020 7-17 第173期 作者简介: 王德明,哈尔滨市人.喜欢阅读,热爱文学,偶有诗歌.散文.小说等作品在报刊杂志上发表. 辊苏雀儿 我上小学那一年,正赶上轰轰烈烈的年代.没有课本儿 ...

  • 王德明散文:【枫叶情】转自《北方散文》

    文/王德明 星期天,歇工一天,索性沿西湖边漫步.岳王庙右拐,便是曲院风荷. 春暖花开的季节,烟雨蒙蒙之中,眼前的西湖一派生机盎然,尤以曲院风荷为最.曲院风荷,位于金沙涧水流入西湖口处,具有曲院.风荷. ...

  • 王德明散文:【一块面包酸酸的】

    一块面包酸酸的 马鞍山精神病医院 文/王德明 南京网上心理咨询 前几天,乘绿皮车去牡丹江.在车上买了一块面包,那种酸酸的滋味,让我想起了幼年.那时,我的家在乡村,日子适当贫苦,基本上是自给自足,乃至是 ...

  • 王德明散文:【杀猪匠】

    杀猪匠 作者:王德明 随着年龄的增长,总会对一些往昔愈发怀念,尤其是对童年时经历过的人和事.作为情意深切的人,自然而然地就把这种怀念,在生活的煎熬中,不断挣扎提炼,一滴一滴地堆积成了丝丝乡愁. 每年的 ...

  • 王德明散文:【杖子】转自《三秦文学》

    杖子 文/王德明 在老家的农村里,家家都会有一个小院子,是用杖子围成的,方方正正,清爽.独立.宁静.由于村子是坐落在一个山脚下,所以作为房子围墙的杖子一般都是用林场伐木头残留下来的树枝子编扎而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