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筝 | 银壶,以素洁为美,以冷静为德。

©点击上方,聆听最美筝曲
饮茶,是一种自在。无论静思远观,还是围炉闲话,每个情境下的茶,自有真意,不可辜负,皆需用好水,配好器。
茶滋于水,水贮于壶。壶,不拘于一种形制,材质也有多种可选,个中气韵,自然也是不同的。
铜壶温暖,让人想起茶马古道边上的老茶馆,给风尘之中的旅人带来慰藉。铁壶浑朴,似为隐居者掩去了锋芒,在与时光厮磨之后,沉淀下敦厚与沧桑。
相比之下,若是银壶更受人偏爱,可能就在于它的纯净与秀气了。生来高贵,却懂得矜持与内敛;安于静谧,又无处不浮动着闲情生趣。
茶席之上,若有一把皎洁的银壶在侧,便可成为点睛的一笔,好似山川之间映着一袭银月,明亮而不炫耀,灵动而不放肆。
一把银壶,便是这如影随形的陪伴,平淡隽永的欢喜。
图片 | 璞素
银,纯净,柔和,并把这种特质带给了水。所谓”若绢水',指的就是银壶煮的水,洁净无味,水质柔薄爽滑,细腻绵柔,犹如丝绢。
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已深知银壶的种种妙处。陆羽《茶经》说,用银器煮水,亦洁,亦雅,除了稍嫌奢侈以外,就没什么别的毛病了。许次纾《茶疏》说,泡茶讲究保持原味,银器则为上佳之选。
偏爱银壶之人,一定视茶为知己,对茶本真的矜贵,亦是无比珍惜的。
图片 | 谁最中国
适合银壶的场景,不一定非要是茶席。平时置于架上,也可以成为令人赏心悦目的摆件。
诗人喜欢“弄月”,其实把玩一把素面素心的银壶,也饶有兴味。有的壶,光彩澄澈,如皓月正当空;有的壶,幽翳枯淡,仿佛月上遮了一层云霭。无论哪种月色,待静夜风起时,都是有独到韵味的。
银壶有灵性,抚之,质感细腻柔润;观之,光泽似露似藏。银壶沉静如雪,使人心境平舒;时有灵光闪烁,不断勾动人的心绪。人与银壶磨合相处,在潜移默化中,已经互换了心底的秘密。
图片 | 老徐文玩
山石皱透,才有生命;树枝枯折,才见骨气。精雅的银壶,有时也是需要一些古色和野气的。
人常在茶室中营造山水意象,无非是对回归自然的渴望。人又不曾放弃对往昔的追忆,借古旧之风,表达内敛的风度。
壶可以作旧,采用熏银工艺,褪去一些银的光芒,增添一些时间的颜色,让光泽暗暗隐藏在古物气息之下。少了些皎洁,渗进些苍厚,更显高古玄幽。
在银壶的提梁上,常缠绕古拙的藤条和银丝,既解决了隔热问题,又滋生出山林气息。如果再有一颗玲珑的盖钮,仿若从树上掉落,或由丛中偶得,更能添些自然和俏皮。
图片 | 璞素
自然之美,在于天真淳朴;不尽圆整,可以免于甜俗。月中有阴影,才生出了无尽的遐想与意境。
手工银壶,周身会显现特别的纹理,或如波光粼粼的水面,或如激流险滩的石岸,或如荒芜坑陷的土地,或如干枯皴裂的老树……
每一道纹,都是匠人手工锤打过程的记录,是人为器添加的独特质感,也是锤锻进银壶骨子里的品格。
锤纹并非自然的肌理,亦非炫技的装饰,靠手工捶打而出,不成具体形象,颇似中国水墨写意画,近视不类物像,远观风景粲然。看似安静,实则生动,气韵充盈其间,流转不息。
图片 | 陈念舟
银壶的珍贵,不在于银料本身,而更在于匠人心思与技巧的凝聚。一把银壶,需精琢细錾,经几十万次敲打,历数百小时之功,方能成就。
功夫在诗外,极致也往往在器之外。随着隐隐的纹路,心中也不免泛起漪澜,感受出匠人的每一分决心和气力。
图片 | 璞素
银壶工艺中,尤以“一块造”最为精湛难得。只用一块银、一把锤慢慢打出,一体成型,不露痕迹,锤打过程十分漫长,费力至极。
这是匠人对极限的挑战,纯熟的技艺、高超的审美、持久的耐心,缺一不可。
图片 | 老徐文玩
银壶,以素洁为美,以冷静为德。壶内,闪耀着清冽的光辉,是宁静纯简的操守。壶外,留下坚定的点点锤纹,表达着举重若轻的境界。
一块银,经过多少次锤炼,才能成为一把壶?一把壶,经过多少回目光的流转,才能成为记忆里的一江白练,生命里的一片月光?
观器,也是观内心。银壶身上,有清风,有高节。就像那一轮月,孤傲独立,也要包纳百川;姿态旷达,也懂深藏不露,此可称为雅量。
编辑 | 日月
图文来源 | 谁最中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