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 气
高鹏凌
粱衡老师在谈他自己如何写《晋祠》时,说到其中的一个体会是写作时会去借鉴别人,向许多文学巨人借词、借句、借意、借境,然后再汇拢到一起,从自己的笔管里流出来。此中,他特别说到了一桩文坛轶事,讲的是唐代韩愈每为文时,先要将司马迁的文章痛读一遍,就是为了借其气也。
前几日又看到梁实秋老先生写的文章《好书谈》,文中也说到了借气,讲小说家瓦塞曼“认为倘若为了要鼓起创作的勇气,只有读二流的作品。因为在读二流的作品的时候,他可以觉得只要自己一动手就准强。倘若第一流的作品却往往叫人减却了下笔的胆量”,梁老先生认为有几分道理。
同样都是借气,这二梁所说却各有巧妙。细细想来,自己倒也有几分相似经历。先谈瓦塞曼说到的借二流作品鼓气之说。记得十多年前刚开始做校长,连着好几年一把手校长都被要求在全区教育工作会议上做述职发言。那时的我,年纪轻资历浅。临场之时,心中难免惴惴,生怕表达有误,就希望最好能先听一听其他校长的发言,以此度量一下自己对发言要求的理解把握是否有偏颇。而更为重要的一点便是向先述者们“借气”。实话讲,能担校长重任的大都有自己的独到本领,可这与发言表达并不呈正相关。有些实干型的校长更是“茶壶煮饺子,有货倒不出来”,此刻说的远不如他们平时做的。这些人便是二流表达者。他们最能给予我勇气与力量。看到他们在台上词不达意、照本宣科、支支吾吾……坐在下面的我会越来越有信心,感觉回头自己上了讲台一定会比他们强!不过,经常也碰到一些让你眼前一亮的发言者,记不起来自己的胆量是否因他们的惊艳而削减,但心中那份欣赏、羡慕,渴望与之比肩的心绪倒是实实在长留于心的。
粱衡老师提到的那种“借气”,早先自己体会也不深,这些年因为尝试舞文弄墨,倒也有些许感受,说道一二。首先感觉这“气”须是由读书而来。黄山谷说过“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我深以为然。几日不读书,直觉心虚无聊,思维停摆。读书给了我丰富的素材和体验,清晰了脑子里模糊的思绪,使看不见的被看见,让我有了精气神,有了表达的热切愿望。其次感觉这“气”多能为写作表达助阵。平日里深谙“不动笔墨不读书”,看到心仪的词句、观点,忍不住要圈划感悟、抄录下来,为此还特意在手机里下个“吾记”,可以图片、语音、文字多种方式录入、方便随时随地检索,即时借用。举个应用实例,前不久在实习生告别会上的即兴发言,准备时间也就十来分钟。我翻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话“知识对你来说之所以必不可少,并不单单是为了你将来的职业,并不单单是为了你毕业以后考上大学,而首先是为了你能享受一个劳动者的丰富的精神生活;不管你是当教师还是当拖拉机手,你必须是一个文明的人,是你的子女的明智的和精神上无比丰富的教育者”。这与我勉励准教师们终身学习的主题很是契合,亏了平时的积累。再有,会议背景是实习生活留影,在笔记中也看到了苏珊·桑塔格的话“只要时间久远,所有的照片都会变得有意味和感人”,赶紧稍作修改作为结束语:只要时间久远,所有曾经经历过的人和事都会变得有意味和感人。感觉这一借,貌似成就了即兴发言的有内涵。
话扯的有些远了,依然回到这借气,韩愈和瓦塞曼看似有些大相径庭,一借才气勇气,一借二流庸常之气,然本质上两人其实都一样,为了鼓起自己为文的信心与勇气,所以都借得好,借得妙。如此,我又想到了自个儿。因为觉得自己行文有些散漫,随意,光想着照顾阅读的兴味,可能少了些严肃、凌厉,就想着是否需要调整文风,或者索性就此搁笔呢?可是正因为常常看到许多大家好文的通俗易懂、行云流水,于是便又有了被激发,想坚持的勇气。所以,一流的作品也“借”予了我写下去的勇气!
最后想说,不管何种气也,只要能让我坚持、走向更好,我都愿意悉数借来!
二〇二一年一月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