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师们 ——写在第37个教师节

今天是第37个教师节,也是我自己过的第二十五个教师节。今天收到了许多学生的祝福,让我感受到了作为教师的骄傲与幸福。一路走来,许多老师给予了我巨大的帮助和影响。今天,借拙陋的文字向老师们表示最诚挚的感谢和祝福!
我的父亲是我的第一位老师,也是最早引领我走向教师这个岗位的人。
第一次走进父亲的课堂时我五岁。那时我还不能算真正的学生,只是家里没人带,我跟进了父亲的课堂。幼小的我坐在昏暗教室里的最后一排,并不知父亲在讲些什么,但我喜欢让双眼随父亲的身影在教室里转,看着父亲的一举一动。我觉得父亲挺威风挺神气,就像电影里那些指挥作战的大将军:有那么多人坐在那里听父亲说话,而父亲呢,一个人在那里说着,并不时用各色粉笔在黑板上写着,画着。从此,上课时我就在教室的后面玩着地上的蚂蚁,听着父亲说话,看着父亲或写或画,想着父亲的神气。下课后,就在空地上,架起一块小木板学着父亲的样指挥那些和我同龄的小伙伴,偶尔还会偷出一小截或红或白的粉笔在伙伴面前炫耀,装模作样地写一些谁也不认识的字,画一些谁也不明白的画。那股神气劲就甭提了――至今想来仍让我激动不已!
我到了该真正上学的年龄。这时才正经地坐在父亲的课堂里成了父亲的一名学生。从“a、o、e”到“春天来了,小燕子飞回来了”,从加减乘除到解方程,我总觉得父亲心里有我学不完的东西。可是在做父亲的学生时,我也发现了父亲的另一面:极认真,极严谨,因而对学生的要求也很高,对学生非常严。父亲绝不许有人迟到,绝不许作业潦草,绝不许上课不认真。一次,我在上课时,正专注地玩一个当时较少见的气球,父亲走来便给了我一个“红枣”,我的同学看到我都挨了“红枣”,便无人敢上课走神了。因为认真、严谨、严厉,父亲教出来的成绩总是名列全镇的前茅。可当人们称赞他时,他却一味地谦虚道:“那是学生伢仔聪明,认真。”
如今,我也已从教二十五年了,早已领会了教师的苦乐。父亲也已经退休多年了,偶尔回家,父亲也已经不过问我教得怎样了……或许他认为我已经可以从容面对生活与工作了罢。
父亲就像是一座缄默的大山,我呢,就是山中游客。山虽不语,客却已饱览了山的胜景,领受了山的熏陶。不知我是否能全部读懂父亲这座大山?但愿我能超越父亲这座大山,我想这也是父亲所期待的,虽然他从来都不曾对我说起过。
读初中时,由于人过于内向,不善言辞,不太敢和老师打交道,估计在老师们那里也没有什么存在感。由于时间太过久远,老师们的样子也已经模糊了。但也有例外,那就是初中的英语老师周小芽。
那时,周老师应该是刚毕业没多久,又戴着眼镜,所以看起来是那样的清秀斯文。周老师是如何给我们上英语的,早已经忘却了,但在课堂上的挥洒自如的神情与清澈透亮的眼神却一直留在我的心里。当然还有就是,在课余时,周老师在篮球拼杀上的身影,也总是会在一些不经意的时间浮现在我的脑海,即便是现在。在那时,我便更坚定了要做一个教师的想法。
今年的八月在陈小芽班长的组织下,终于再次见到了周老师。在得到周老师会出席的那一刻,我激动得不能自已。只是在初见的那一刻,我已经不敢再认我的周老师了。这么多年,我是错过了多少……幸好的是,我终于可以当面表示我的感谢之情,感谢老师的引领之恩!
高中时,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廖志平老师了。他是我高中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那时他也刚大学毕业,初为人师。高大帅气,那种凌然于众人之上的气质,我始终难以忘怀。还有那一手漂亮的字,到今天仍然让我倾倒。
当然,我能成为一名语文老师,廖老师可以说居功至伟。他的那种气度,那种从容……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可以说,我今天的课堂风格与廖老师的影响密不可分。还记得廖老师给我们上的《吴逊甫之死》。在那堂课上,同学们畅所欲言,自主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这与今天的对话理论是何其相似,与我的课堂风格又是何其吻合……
2009年,我从浙江调回分宜,2010年参加新余市的高考监考,再次再到了廖老师,只是惊鸿一瞥,不敢相认。2012年高中同学聚会,算是真正的再相会,廖老师风采依旧……
1997年,我参加了工作。到了浙江省温岭市箬横中学,成了一名语文老师。江照富先生成了我的师傅,同时他也是我的校长。我记得,他把我和王新娟老师叫到办公室,说:作为一个老师,务必要做好两件事——上出精彩的课,写出好的文章。特别是作为一个外地人要想这里立足,就必须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从此,我经常拎着椅子不打招呼地尾随江先生去听课。看着他挥着一支铅笔在那挥洒自如地讲课,就特别羡慕。我经常会想:什么时候也能如此挥洒自如呢?由此,也喜欢跟着江先生磨课与写作。后来,江先生调走,我偶尔会去他的新学校看望他 ,一走进他的办公室他总是扯着我坐下说:秋平,你看这篇课文这样处理怎么样……
2018年年底时,我突然接到江先生电话,说是人在新余,问我有空一聚否。我欣喜异常,连夜赶到北湖宾馆。原来江先生已经是教育部签约的督导专家,此行是到新余调研义务教育……
还有一位老师,是不得不提起的,那就是浙江师范大学的副校长李伟建教授。初识他时,他还是浙师大研究生院院长。当年他是我们学校签约的导师,而那时我是学校的教科室主任。那五年里,李老师几乎每个月要带着自己的研究生到我们学校指导青年教师的培训工作,而我就借了工作之便,缠着李老师学习教育科研方面的知识。也正是因为有了李老师的指导,我才能初涉教育科研,在李老师的指导,我们做的第一个省级课题才能在浙江省获科研成果一等奖,而我也能代表学校在浙江省新课程改革培训会上做了一个不长不短的汇报讲座。
前些天,我还和当时的兄弟现在的温岭市教研员张俊杰联系过了,相约如果疫情防控允许,今年一定要去金华拜访李老师。汗颜的是,俊杰打算去读李老师的博士了,而我只能在尘俗的琐事里打转,读书是不做他想了。是为一憾事!
无论如何,我是幸运的,一路走来,碰到了许多的好老师,让我不至于放弃了自己,总算是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成了自己想成的人!
谢谢,我所有的老师们!谢谢,我一路上的贵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