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那些大埔特色小吃背后的故事
梅州客家人:
发布身边发生的客家人、客家事!
关注梅州客家人微信号:mzkjr0753
让我们一起传播梅州客家文化!
美食香飘溢小城 不辞长作大埔人
这是大埔人的智慧和骄傲。美食有了故事,便立刻生动起来,让人更加向往,同时,也更加便于传颂。
薄饼
为大埔传统美食,有二百多年的历史,相传清乾隆年间,在陕西任按察使的大埔百侯人杨缵绪,回家为母亲祝寿。为孝敬母亲,带侍从家厨回大埔摆寿宴款待乡亲,其中有一道点心“薄饼”,不曾想母亲颇喜食之。杨缵绪事假已到,要返回陕西,为了让母亲长期能吃到“薄饼”,便叫家厨留下,要他把“薄饼”手艺传授给当地村民,后再返回任所。
此项制作薄饼的技艺就在大埔百侯民间流传,大埔人结合本地盛产的原料加以变化,改善口味,演变成今天的风味小吃。
老鼠粄
其实大埔著名作家杜埃曾经给这不好听的粄,取过一个相当优雅的名字:珍珠粄。不过,大埔群众更愿意遵守历史和传统,老鼠虽然不如珍珠优雅和名贵,但大家习惯了,都认,以至于现在各街巷的招牌仍然大书特书“老鼠粄”。其实老鼠粄是一种粉,短短的有点像老鼠屎吧,所以得名。
笋 粄
据有关史料载:“在北方元旦子时,盛馔同离,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即现在“包饺子”,千百年来,饺子作为贺岁食品,受到人们喜爱,相延成习,流传至今。新春佳节人们吃饺子,寓意吉利,以示辞旧迎新。
客家先民,从中原迁移到南方定居,他们也带来中原饮食习惯,逢年过节都要包“饺子”,但定居到南方,当地不产小麦,因而弄不到包饺子的面粉,聪明的客家人把当地种植的山芋、薯根制成淀粉作面皮,用当地盛产的竹笋、香菇以及肉料变通制成形似“饺子”的笋粄,而作为节日贺岁食品,这样,笋粄就形成久负盛名的客家小吃。
鸭松羹
是大埔甜品小吃,在众多客家小吃中,是保持最传统、最古老的一项点心。羹菜是中国饮食中最为普遍的食馔,有着极其久远的历史。据史料记载,古人在很早以前就以木薯、山药、芋头这些含淀粉较多的原料为主体,配以其他果类制成甜食,增强羹汁的甜度,故名甜羹。南宋诗人陆游曾手烹甜羹,并数番写诗讴颂,因而人称“陆游甜羹”,南宋诗手刻卷23载有陆游《甜羹》诗,诗序中称“以菘菜、山芋、薯菜、莱菔菜为主,不施醢酱,山庖珍烹也”。
大埔鸭松羹何以得名,据当地老一辈厨师称,用鸭汤配以薯粉、甜果、酥糖等烹制而成,这些是传说,无从考证。但其独特制法已印证其源远流长的食文化渊源。
忆子粄
它的得名有一段凄婉的故事。相传在明代,大埔某地有一户人家母亲叫松婶,儿子阿根武艺出众,在郑成功部下当一名水兵,漂洋过海到台湾去铲除倭寇、除暴安良,久未归家。松婶思念儿子,每逢中秋节,就做了儿子爱吃的粄,摆在月下,对月思念。春去秋来,足足等了30年。
在一个中秋之夜,儿子突然回来,松婶端上儿子最爱吃的粄,阿根接过母亲手上的“粄食”,欢庆团圆,此粄因而得名“忆子粄”。
算盘子
算盘子也叫芋仔粄,是将竽仔煮熟后搓成泥,而后再捏成算盘的形状。问过很多人,也翻过好些资料,关于这道小吃,似乎在背后没有什么特别的故事。
不过这道小吃还是颇有讲究的,过去的客家娘子既要下地干农活,又要负责全家人的饮食,日子非常艰苦,而客家地区的物产品种较少,匮乏年代里客家娘子们练就了一种点石成金的本领,她们在各种粗粮中想尽办法变尽花样让家人能填肚,这就是芋仔粄等的发源。算盘子也是含着好意头的:算了今年算明年,年年都要挣大钱。
企油饼
相传大概一百年前,大埔茶阳太宁有一个钟姓男子,以挑担到茶阳卖农产品维持一家生计,为省下午餐钱,他总是带着自家做的饼,并且百吃不厌。有一天老钟突发奇想,为何不顺便把这饼做多一点,说不定大家也会像我一样喜欢吃?
于是,他真的就做了一大堆,挑着去了茶阳赶集,并取名“企油饼”,有油有糖,那个年代的人不爱吃才怪,何况老钟当时还是试营业阶段,价格也便宜。于是,企油饼甫一面市即大受追捧。尝到了甜头,从此老钟就改行专做企油饼生意,农产品嘛,就全都改善自家伙食之用了。
待儿子长大,子承父业,继而又孙承子业,如今企油饼已传至第四代,工艺自然也大大提高和改良,成为大埔美食中一颗永不衰落的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