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学会给自己做减法(深度好文)
作者:国学生活·霞光满天
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
《道德经》中说:“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
万事万物一开始都是很简单的,只是在演化过程中,就变得很复杂了。
人也是一样,生来是一张白纸,随着时光的浸染而变得浓墨重彩。
然而,一个高明的人,终将懂得,给自己做减法,反而会遇见更美的风景。
给社交做减法
《论语》中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三种朋友对自己是有帮助的:正直的,诚信的和知识广博的。
三种朋友对自己是有害的:阿谀奉承的,人前一套背后一套的,花言巧语的。
《水浒传》中的林冲,原来是八十万禁军教头,又威风又体面,却因两次交友不慎而成了输家。
第一次是从小认识的陆谦。
陆谦为了博得上位,甘为高衙内驱使,差点让林娘子被侮辱。
后来林冲及时赶到,两个发小彻底结怨。
之后,陆谦接二连三设计谋害林冲。最终,林冲杀了陆谦,被逼走上了梁山。
第二次是初次认识的吴用。
吴用对林冲下了连环套,试探他、理解他、鼓动他。
最后,林冲杀了当时的梁山老大王伦。自此,林冲已无处可去,身上的污点让他不能再离开梁山。
林冲的经历,踏踏实实的给世人一个警醒:交友需慎重,识人需亮眼。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很多人信奉:多条朋友多条路。
于是,不停的参加酒会活动。
虚幻的交际圈,迎来送往,仿佛生活在别人的生活中。到最后,却发现忽略了最重要的家人,忽略了自己。
其实,真的不必要将太多人请进自己的生命。
当你不够强大时,你的社交人脉只是“通讯录”而已。
一个人真正成熟的标志,是敢于拒绝不必要的社交,敢于拒绝三观不同的人 。
开始给社交做减法,不再委屈自己,告别了那些不属于你的观众,去演绎自己不一样的人生。
给欲望做减法
《史记》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人人都是在为心中的名利欲望而奔波劳累。
这样的奔波劳累,是必须的吗?若能看淡名利,不被欲望裹挟,或许更容易获得幸运的眷顾。
唐朝名将郭子仪,七朝元老,被称为大唐中兴的第一英雄,再造大唐的功臣。
然而郭子仪是怎么做的?
他在京城的汾阳王府,每天府门大开,没有门卫,不需通传。
王公显贵和贩夫走卒都可自由出入,府中人从不干涉。
这其实是郭子仪在保全全家,不让小人有任何诬陷的机会。
正是如此的清醒,让郭子仪功高盖主却无人猜忌,被称为千古第一奇人,成为85岁善终的“五福老人”。
倘若不够清醒,放不下欲望,就很有可能是:狡兔死,走狗烹。
在汉朝时,刘邦成了开国皇帝,被称为“战神”“兵仙”的韩信贪恋权位,最后却被灭了三族。
而同时期的张良,却能够功成身退,晚年云游四方。不同的选择,不同的命运,皆因是否放得下欲望。
过度追求欲望,并不能带来更多的快乐。
因为你的心一直记挂着没得到的,却忽略了已拥有的。事实上,无论什么人,都是吃不过三餐,睡不过七尺而已。
王阳明说:“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
每减少一分欲望,良知便回来一分。
良知回的越多,人的欲望就越少越纯粹。人生下半场,学会给欲望做减法。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让自己的生活回归简单的幸福。
这就是“少欲则心静,心静则事简”。
给内心做减法
《知行录》中说:“过去未来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
过去的事,未来的事,想它有什么用呢?
如此胡思乱想,只会徒增烦恼。一个人,要有活在当下的智慧。
汉宣帝时期,皇帝一时情急糊涂,将夏侯胜和黄霸一起打入死牢。
黄霸早就仰慕夏侯胜,就想求教于他。
夏侯胜笑着说:“咱们即将赴死,读经有何用呢?”
谁知黄霸说:“孔子有言,'朝闻道,夕可死矣。”
当下学有所得心有所悟,何必管明天呢?”夏侯胜听了大为感动,两人谈经论道,不胜欣喜。
结果,汉宣帝不忍杀他们,一直拖到2年后,两人出了狱。
夏侯胜成了帝师,寿至90岁。
而黄霸则官至丞相,史书评价:若论治理百姓,以“霸”为首。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专注当下,不仅过得惬意,更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专注当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很多人却不自觉的走了弯路。
不知不觉中,幸福感在不断的降低,不断的流失。如此,又在思虑“为什么不幸福”。进而,陷入了恶性循环。
从今天起,昨天的成败荣辱,明天的憧憬彷徨,都放到一边去。给内心做减法,牢牢抓住当下的幸福!
▽
孔子说:“少之时,戒之在色;及其壮也,戒之在斗;及其老也,戒之在得。”
戒就是做减法,在少年、壮年、老年,不同时期要做不同的减法。
因为人生苦短,有舍才有得。
给社交做减法,是一种成熟魅力,让你减出轻松;
给欲望做减法,是一种淡泊精神,让你减出快乐;
给内心做减法,是一种智慧觉悟,让你减出幸福。
人生的上半场,爱过、恨过,成功过、失败过,累了、倦了;
人生的下半场,脚步慢一点,要的少一点,想的少一点。
因为,好的人生,要懂得给自己做减法。同意的点个“在看”,请您转发分享给身边更多的朋友,弘扬中华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