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面赤证(环状红斑)《裴永清医案医话》选
面赤证(环状红斑)
张某,女,6岁,家住大庆油田,1985年6月30日父母带其来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门诊就医。
其父母代诉:患儿低热不退且下午体温上升,伴见整个面部皮肤红赤,奔走于上海和广州等地各大医院求治约半年之久,各种检查均无明显异常发现,所得结论不一:一、急性发热性嗜酸性白细胞增多症,二、远心性环状红斑。医院所开药物为口服维生素片剂,再无其他药物,病情不见好转,无望而归,路过北京,住宿于前门大栅栏远大招待所,经余之友人招待所所长李聪霖介绍来余门诊就医(李所长之女患“大头瘟”,经余治愈)。
余观其患儿满脸通红,整个面部皮肤,左右至两耳间,上至头额,下至于颏,皮肤红如红灯笼,不仅如此,在满脸皮肤通红的基础上,还有散在的深红色环状红圈,红圈直径约1.5-2厘米左右。细询之,患儿体温在37.5℃-38℃之间波动,每于下午体温还有轻微上升。大便二三日一行,便干难解,成球状,小便黄赤,时有鼻衄已一年余。
查其舌苔黄,舌尖赤,脉滑数。
【病名诊断】面赤证。
【中医辨证】阳明经腑郁热上泛于面。
【中医治则】先轻下阳明腑中积热,后清解阳明经中郁热。
【中医处方用药】先服调胃承气汤加味,后服李东垣之升阳散火汤加味。
调胃承气汤:
芒硝4克(分冲化服) 酒军3克 炙甘草3克 大青叶9克
升阳散火汤加味:
柴胡10克 葛根10克 升麻3克 防风3克 赤芍12克 党参6克 生甘草6克 蝉衣10克 薄荷6克
【煎服方法及注意事项】
调胃承气汤二剂,水煎服,日一剂,每剂分4次服,上下午各两次服。嘱其饮食清淡,忌饮料、各种零食及难消化食物。
升阳散火汤加味六剂,水煎服,日服一剂半,分早(餐前1小时)、午(下午3点)、晚(临睡前)3次服,医嘱同上。
【治疗经过和疗效】
服完调胃承气汤后,7月4日复诊,患儿面赤有微减,但患儿父母告之患儿体温已正常了,大便已通畅。继投原方加葛根6克,三剂。
7月8日三诊时,患儿面赤消失,只觉面部有热灼感,面部仍见环形红斑。余查患儿舌苔黄已退,尖尚赤,脉仍滑数,知阳明腑中积热已除,遂改投李东垣之升阳散火汤加减6剂,日服1剂半,分三次服,以清阳明经中郁热。
四天后四诊时,余一眼望去,患儿不仅面赤完全消失,并且面部的环状红斑之红色亦明显减轻变浅。查其舌苔白,舌尖赤有点,脉仍滑数,知阳明经中郁热日久已深,遂于原方中加紫草10克,连翘10克,增强清热通络、凉血解毒之功。连服6剂,日一剂,分二次服。
一周后五诊时观患儿面色已如常人,其父母送锦旗一面以表谢意,辞行回乡。
十余年后患儿已长大,因面部发生黄褐斑前来余之门诊就医,知其面赤病无发。
【医话】
古人有“燎面证”一病,其证情特点是病人自觉面部灼热如火烧,面色或赤,或面色正常。而面色红赤一证最早见于医圣仲景之《伤寒论》中第48条,该条中论述了邪热郁闭在阳明经脉之中,熏蒸于上所致“面色缘缘正赤”。
本例患儿面赤证即属于阳明经腑邪热所致为病,故先以调胃承气汤轻下阳明腑中积热而使发烧止、大便通,继以升阳散火汤清透清散阳明经中郁热而使面赤及环状红斑消失。其治法乃遵仲景在48条原方中所言“面色缘缘正赤者,……当解之、熏之”而来。师仲景之法,取东垣之方而获效。
本例患儿发烧,呈现每于下午体温升高的特点,这常常令人想到的是阴虚发热所为,殊不知湿热为患或阳明里热之证也常常是下午发热,即《伤寒论》中“日晡所发潮热”之谓。此种发热若误以为阴虚而妄加滋补,势必后患无穷而病反加重。判断属于何种原因的下午体温升高,又当以舌脉为主要依据。
阳明经脉中有郁热可致面赤缘缘,其中道理在于和胃足阳明之经脉循行直接相关。胃足阳明经脉“起于鼻之交额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过耳前,循发际,至额颅”(见《灵枢·经脉篇》),可知阳明胃经循环布敷于整个面部,因此在生理上,阳明经脉中气血之盛衰主宰着人面部皮肤的枯荣,所以当女人“五七阳明脉衰,面始憔,发始堕”,而在病理上就会在阳明经脉之中郁热不解时表现出面色红赤或面赤缘缘之象。
阳明腑中积热下之可解,阳明经脉中之郁热乃无形邪热,只能遵仲景之“当解之、熏之”之法,而行清透清散阳明经中邪热之治,汗下之行均非所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