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腾,惠州历史上的几次修城墙与拆城墙
现在我们惠州,已经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了,说到历史文化名城,大家第一印象就是要有段古朴、巍峨耸立的古城墙,否则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哪里有历史和文化。我们来看看公认中国历史文化第一城:西安。标志性的建筑就是壮观完整的古城墙。
其实我们惠州历史上的城墙也不错的。在明代以前,惠州府城城墙是肯定有的,但城墙是什么样子,并没有明确的图示,所以我也不好说。我们来说说明城墙,现在惠州府城唯一保存的几百米的城墙就是明城墙。
我们来看看明崇祯四年绘制的《惠景全图》,在这张图上面,惠州一桥一街挑两城的格局非常明显。
一桥一街,桥就是东兴桥,街就是水东街。东兴桥和水东街连接着惠州府府城(今天的桥西片区)和归善县县城(今天的桥东片区)。那时候的东兴桥还只是浮桥。
由于篇幅有限,我们今天只说府城城墙。
据史料记载,明洪武三年(1370年),惠州知府万迪与守御千户朱永率惠州军民修筑了最初的惠州府城明城墙。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惠州府城又扩建了一次,扩建后的府城城墙周长约3903米(接近4公里),高约6米,有雉堞(城墙顶部筑于外侧的连续凹凸的齿形矮墙,又称垛口)1840个。而有记载的,惠州府对府城城墙最后一次修葺是在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
惠州的府城城墙一共有七个,分别为平湖门(俗称大西门)、朝京门(俗称北门),环山门(俗称小西门)、遵海门(俗称南门),惠阳门(俗称大东门)、合江门(俗称小东门)、会源门(俗称水门)。这是大致图示:
(此图片借自于:花样年华,特此致谢)
在惠州府城最后一次修葺过后,仅仅六年,即咸丰四年(1854),惠州府城城墙就迎来了第一次战火考验,太平军翟火姑率万余部队围攻惠州府城,耗时半个多月却始终无法得逞。此后,“铁链锁孤舟,白鹅水面游。任凭天下乱,此地永无忧”的民谣传遍岭南。
坐拥两江之利,又有坚固城防,惠州自然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
1923年5月,孙中山命滇桂联军出兵东江,征讨陈炯明,在飞机、大炮、机枪、地雷的配合下,对惠州城发动强攻。尽管联军敢死队数百人用云梯、绳索攀登城墙,均为守军所阻,历时半年未能攻下惠州城而撤兵。
1924年3月,孙中山在广州大本营召开会议,决定分3路再次进攻惠州,历时四个半月仍然无功而返,又是因为惠州城有坚厚的城墙作屏障。
1925年10月,国民革命军进行了第二次东征,又被惠州城所阻,久攻不下,蒋介石和周恩来都亲临飞鹅岭督战指挥,最后黄埔军校将士在强大炮火支持下激战30个小时,以伤亡400多人的代价最终攻陷惠州城。当时第一个冒着炮火爬上惠州城城墙的是后来领导湖南和平起义,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的湖南籍陈明仁将军。
为了拆城墙,1925年11月7日国民革命军东征军总指挥部颁拆城布告如下:
为布告事:照得惠城处东江之上游,扼潮循之咽喉,墉都址坚,三面环水,自宋迄今,迭经战事,未闻攻克(笔者注释:厉害啊)。民十以来,陈逆炯明图叛变,先遣杨逆坤如盘踞斯城,恃作兔窟,五年之间,老弱罢转饷,丁壮惨流血,四民失业,闾里为墟,城内外商民受祸尤烈,延及博罗、河源等县。推原其故,皆由惠城险阻,叛逆据之,以为祸国殃民之资。着不亟予拆毁,难保惠民不再受萘毒。本总指挥以人民之休戚为本军之休戚,以本军之武力为人民之武力,三民主义即为本军与人民无形之金城,因顺人民公意,撤除其一部,以绝战争目标,而免迭演兵灾。特此布告。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府城城墙陆续被拆,在城墙的地基上修建了环城西一路,二路等大道。城墙的命运也接近终点。
老城墙至今保存较好的是中山公园到朝京门的300多米长的一段,但2005年的一次施工它又被拆毁200米,令人痛心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