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望安杯”全国征文大赛054】钱金川||母亲的岁月(散文)
主编:非 鱼
母亲照顾生病的父亲已多年。每年回家见到越发苍老的母亲,从以前还能看到几缕黑白相间的头发,而今年回家帮母亲理发连去年的几缕黑发也无了踪迹!已经全然花白。母亲面颊的老年斑沉积得越发多了些,精神也大不如从前。每至此看到日益年迈憔悴、两鬓斑白如沉霜,已近耄耋之年的母亲,心中就不免愧疚不已!好在母亲乐观的心态和以往还无太大的改变。
有次父亲接电话,母亲在厨房忙碌着,父亲的一句话:“你妈都想你了。”电话这边的我顿时眼里噙满泪花,无声泪眼婆娑而下,便涕泪沾襟哽咽无语了!父亲迟迟未见我回音还以为是电话信号的缘故!在兄弟姊妹中,就我在外地工作,因此他们平时牵挂的也较多些。在母亲的眼里,我们永远是孩子,甭管是少年的我们,还是青年的我们,即便步入了中年,我们仍旧是她的孩子。
但母爱那看似平常的小事,甚至感觉就是简简单单的爱,总会让你猝不及防,鼻头一酸,心头一暖。母亲,是我们心中最柔软的爱和无法割舍的牵挂;而母爱则是永驻我们心中的最无私、最伟大的生命之源,悠远绵长。随着岁月的悠长且越发细腻,而母爱绵长温柔不会疲倦、不会停歇、不会索取、不会改变。就如同一条日夜流淌的江河。
记得小时候,母亲经常给我们讲她童年往事:母亲在她六岁多点就失去了生母,父亲没过多久就续弦入门。后来继母又生了两个弟弟,母亲为了照顾同父异母的弟弟,几乎是帮着继母背大抱大了两个弟弟。继母也是刻薄,在河南靠近安徽,一马平川的家乡每年冬天奇冷无比,母亲在寒冬腊月天洗衣服,手被寒冷的水冻成了冻疮。有时候没有做好事情,继母还不给饭吃!这时候好心邻居偷偷给她些吃的,还不能让继母看见,一旦看见必然招致骂街:说街坊邻居给她上眼药,说她如何虐待这个非亲生女儿。每到此,母亲的父亲也是一言不发,很是惧内也是怕这个给韩家续香火的老婆。这样的态度使继母更是有恃无恐,更苦了我的母亲。每每谈及此事,母亲总是眼里噙满泪水,小时候的不幸生活实属不易。由此可见在她的心里烙下多么深的阴影。那时候我就想,我们兄弟姊妹应该是很幸福了。
母亲在家待到了15—16岁后,当时国家为了均衡人口,将河南稠密人口迁徙至人烟稀少的西北,一则可以减缓当地人口压力;二则也可以使西北人口稠密度有所增加。母亲从此远离家乡,中途辗转多地辛苦则不必多言,后来终于来到西北甘肃定居下来。
记得小时候,家里有台飞人牌缝纫机,平时家中正因为这台缝纫机,人才进出络绎不绝,而该缝纫机也是单位抓阄得到供应票才买的。那个时代物质比较匮乏,一般的物品都是凭票供应,而每一次供应票少之又少,单位通常只好用这个既简单而实用的方法——抓阄来解决。通常幸运之人得到供应票后,又要筹钱去买这件物品,能够置办这些物品也是那个年代家里的头等大事了!至于筹钱无外乎向亲戚、同事们暂借。据母亲后来说,为了买上这件心仪已久的飞人牌缝纫机,她用了半年多的时间才还上所借的钱。虽说那个时候父母是双职工,但父母家里均有老人,每个月还要接济家人,再加之小孩又多开销也大,每月都是捉襟见肘困难异常。从此这台缝纫机就伴随母亲也见证了我们的成长。
那个时候母亲单位都有福利发放。平时发的棉衣和保暖鞋也是舍不得穿就寄回家中。这时候母亲的小姐妹们都会劝我母亲不要寄回家,说你父亲肯定也享受不到,都会被你弟弟们享受了。每至此母亲总是说:“无论怎么样,父亲也年龄大了,也该享享福了,就算他穿不上,也知道还有个出门千里之外的女儿惦记着他!”
现在我还是清楚地记得,有一年母亲将她父亲接至家中估计住了有半年之久,而她继母可能因为内疚没有跟随一起来。我在和姥爷相处的日子里,也感姥爷是个很慈祥的人,但每次他和母亲说话聊天时,好像很在意母亲的情绪,估计也是他对这个女儿内心愧疚的表现吧!
想想懵懵懂懂童年时候的我们,母亲是一个摇篮,只要躺在她的臂弯,儿女便可牵着她的衣襟走过春秋冬夏。而这个世界的风风雨雨,便与我们无关。
回想那个时候,最快乐最幸福的日子莫过于过春节了:不仅可以吃到饺子,还可以吃到油炸的果子,甚至可以吃到单位食堂烹饪的炒菜。那个时候单位食堂逢年过节,给职工提供的菜肴也是难得的奢侈品,因为当时城镇居民每月的定量很少,所以平时很难见到炒菜,基本上以煮炖为主。西北炒酸辣土豆丝那个时候也是最常见的炒菜了,只不过油放得很少。那个时候父母们总是很忙,白天忙于工作,晚上匆匆回家吃完饭还要参加晚上的政治小组学习:一般学习当天的社论和老三篇——《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我自己清楚地记得在我上初中时,课本里面涉及以上文章,母亲都可以熟背如流的丝毫不差!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的《游子吟》是我们耳熟能详!是孟郊他刚就任没多久,因对母亲十分珍惜就把母亲接到身边,除了工作之外,所有时间都用来照顾年迈的母亲。在此期间,写下千古佳作《游子吟》。这或许就是当儿子对母爱最为传统的表述吧!可能翻阅古今写母爱之情的诗词,也很难再找到与其相左的诗篇了!就如在母亲节时,自己下了好大的决心原想在电话里给母亲说:“母亲节快乐,妈妈我爱你!”但最终还是话到嘴边又咽下羞于出口未能说出,想想也是汗颜不己!
“世间爹妈情最真,泪血溶入儿女身。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尤其是“可怜天下父母心”是不是家喻户晓非常熟悉?然而,又有多少人知道此诗出自何人之手呢?说出来你可能不相信,该诗是清朝慈禧太后所写。由此可见母爱不只是局限于平常百姓,连权倾朝野的慈禧太后也不能免俗!
母亲呵护我们长大,我们陪伴母亲变老,就如自己的儿女现已陪伴今天的我们慢慢变老一样!一代一代母爱就这样被延续被传承!母亲,是我们心中最柔软的爱和无法割舍的牵挂。
每每回想儿时的幸福时光,最最让人向往和期盼也就是新年的新衣新鞋了。现在还清楚地记得母亲在大年三十除夕夜,在昏暗的灯下,一针一线在赶做新鞋最后一道工序:将预先准备好的鞋底和鞋帮缝合起来,用特制的针锥先扎好孔,然后用大的针将麻线(麻线也是用买的麻手工搓成)将鞋帮与鞋底缝合而成,也称之为上鞋。这是个很吃力又细致的活,平时因为忙着日常上班学习及生活,在年前母亲就抓紧时间将我们的新衣陆续做好,但新鞋也只能拖到最后来做。通常母亲将这些放到年三十晚上来完成。那个时候我自己感觉都睡醒一觉了,睁开睡眼惺忪的眼睛还看到母亲在上鞋,弟妹的枕边多出一双双崭新的鞋子。母亲这个时候总是带着慈祥的笑容说:“再睡一会吧,新鞋子一会就好了!”于是在迷迷糊糊中又睡了过去,等到母亲叫我们醒来时,已经是大年初一了。督促我们起来洗漱吃饺子,看到母亲眼里布满了血丝和为我们煮饺子的那双因赶制新鞋而留有血泡的手,那个时候就是感觉真的好幸福!至于母亲的辛劳,因为懵懵懂懂的年龄也没有太多的感受。只是匆匆忙忙吃完饺子,穿上母亲熬夜赶制的新鞋,出门给长辈们和邻居去拜年。
每年到“六一”节,母亲总会给我们做白色的衬衫,那个时候白色衬衫的料子是的确良,也是那个时代的奢侈品了!因为处在发育长身体,白色衬衫几乎年年要新做!因为母亲是典型的左撇子,总是将衬衫的上衣口袋位置上反,本身应该在左侧总会上到右侧来,后来不得不返工重新来过。说来也有趣,自己虽然平常用右手,但左手也是经常可以做些事情,可能这也是得益于母亲的基因遗传吧!
母爱就是一阵和煦的风,吹去朔雪纷飞,带来春光无限!母爱的质朴心清如水原汁原味,掏心吐哺。身处中年的母亲,就如歌中所唱的那样:腰身倦得不再挺拔,眼睛也失去了光华。无情的岁月蹒跚了她的步伐,时光偷走她的年华,此时的她是一座城,女子本弱,为母则强撑起整个家,却也孜孜不倦!可爱孩子的心,却一年深过一年。如同一条昼夜流淌不息的江河绵绵不绝。
前几年在医院照顾父亲时,夜晚陪父亲聊天,听父亲聊及母亲小时候之事情:父母家相距不远,母亲小时候很喜欢听戏,每逢镇上来戏班唱戏,母亲必随其班听戏,有时候还跟随戏班很远。为这也没少受父亲的责备,居然说有次差点跟着戏班去学戏了。但就凭着喜好和执着,如耳熟能详的《穆桂英挂帅》《朝阳沟》《小二黑结婚》等传统豫剧中的大段唱词都可以唱下来。还有很多民间故事包括类似《聊斋志异》中的鬼怪狐仙,也是小时候母亲经常讲给我们听的。从小我们兄弟姊妹就是在母亲吟唱自己童年熟悉的曲艺唱段和故事的摇篮中睡去的。而母亲也是在此中回想自己年轻时,既有美好又有酸楚的童年点点滴滴陈年往事!
母爱就如一条小小的丝带,她用皱纹和年轮轻轻地揉着,落地无音,落水无痕,母爱如海!岁月流逝是无言的,母亲的付出是默默的。母爱更是一场重复的辜负!
到了我们大些,因为母亲身体不好,只能在家吃劳保(病休在家发一部分工资)照顾我们,家庭的经济重担多为父亲承担。那时候母亲就和家属院的邻居们去周边地里捡拾麦穗、玉米、黄豆、胡萝卜等。为了捡拾这些地里的遗漏,往往要走很远的路,甚至要翻越一座山才能有所收获。对捡回的麦穗、玉米粮食晾干磨粉贴补家用。相应加工的面粉因是当年的新粮制成,口感与粮店供给的有天壤之别。虽然那个时候我们属于城镇居民,但仅凭那定量的供应远远满足不了家中需求。每到月底,家家户户基本当月的面箱均已见底,都必须提前买下个月的供给粮油,最关键那个时候所供的副食品很少。每到这个时候,粮食供应站的外面排成很长的队,居民就开始提前支取下月的粮油。
值得庆幸的是,通过那几年的劳作捡拾,母亲的身体也出奇的好了!可能也是得益于爬山的锻炼。后来周边的农村地都由生产队改为承包制,这样每年的捡拾才告于结束。
母亲是儿女生长的根,儿女是母亲理想的果。母亲,是我们心中最柔软的爱和无法割舍的牵挂;而母爱则是永驻我们心中的最无私、最伟大的生命之源,悠远绵长。后来因为母亲身体康复后,又回归上班,加之我们兄弟姊妹也都大了,也不需要母亲在家特意的照顾了。但母亲此时的黑发却似枫叶上的寒霜也有少许变白了!
随着我们兄弟姊妹的长大,陆陆续续都已经成家立业。当时母亲还是很年轻的,加之她性格开朗,头发也就是星星点点有些闪着银光。后来母亲和她经常在一起的姐妹皈依基督教,每到星期天,都去教堂做礼拜,听牧师布道宣讲圣经。一本厚厚的《圣经》还是繁体字,她也居然可以通读下来,这使我感到很是惊诧不已。这或许也是冥冥之中神的旨意吧,才使她得到帮助!母亲在我出来的第一年送我一本《圣经》,告诉我如果在外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可以拿出来祷告祷告,主就会与你同在!虽然在外漂泊那么多年,也经历过无数次搬家,但母亲送我的那本《圣经》确实一直带在身边,至今保存着!对于四处漂泊的我们,只有千丝万缕的惦念。母亲嘴里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如若在外苦了累了,记得回家!有时候,你根本不知道,为人子女在母亲的庇护下是多幸福的一件事。
记得诗人洛夫在《母亲》中这样写道:卑微如青苔/庄严如晨曦/柔如江南的水声/坚如千年的寒玉/举目时/她是皓皓明月/垂首时/ 她是莽莽大地。
想想诗人对母亲的描述也确实如此!母爱是命定、是天生。母亲如泉涌。浓烈深厚,兀自奔涌不息,有时候也会任性泛滥。但到我们六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对母亲的称谓和表达情感方式上却是相去甚远!
有次与自己年龄相仿的朋友在谈及她女儿时,母爱之情溢于言表。每次九零后的女儿在电话中问及她时:“坏妈妈,你在忙什么呢?”就一个“坏妈妈”的称谓,足以让这个母亲柔软的心瞬间融化。女儿也可以在母亲节时对母亲说:“麻麻,母亲节快乐,我爱你!”而相应的男孩则对母亲的表达则就羞怯许多,或者在母亲节这一天在自己朋友圈里,发个自己录孟郊《游子吟》诗就很显对母亲的敬重之情了!而六十年代的儿女对母亲的感恩之情,与之相比也确实保守太多,只能是深深的浸透在每一份思念,每一份对母亲的叮咛,甚至每一道目光中。
回想我们已经出走半生,感觉离父母越来越远,尤其逃避着母亲期盼的眼神,敷衍着她琐碎的问候,殊不知,母亲心中满满的装的都是你啊。每年回家,与母亲唠唠家常,也多是些陈年往事或者家长里短,每至此想想母亲将我们拉扯大,其中的艰辛是自己成家为人父后,才深深体会到哪里是简单的事情。
这也让我们常对轰轰烈烈肃然起敬,为一些大事唏嘘不已,而对司空见惯的母爱往往太过忽略!等到明白时,就如龙应台所说:“我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而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我想子女看到腰身不再挺拔的母亲背影时,多想尽孝身旁去陪伴她左右走过为数不多的春秋冬夏!在生命中,有些牵挂可以来日方长,可有些牵挂可能后会无期。想想儿女在年迈的母亲身边的陪伴就是如此!若说生命有何“不可承受之重”,非“母爱”莫属,而我们所能回报的,则是千万分之一而已。母爱要的并不多,只要儿女偶尔能在人生的路上回头看看她,陪陪她,就足已安慰母亲那颗等待的心了。所以说人生总有不经意的存在,也有恍觉珍贵的失去。
亲情,朴素得让人会忽略,但是有一种爱,崇高、最神圣,却是人间最伟大的爱,她能感动所有人,那就是母爱!惟愿,我们都能好好地珍惜和母亲相依相守的幸福时光。别在“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中抱憾。
母亲是一种永远值得洒泪感怀的岁月,更是一篇总也说不完的故事。
插图/网络
作者
简介
钱金川,来自羲皇故里——天水,现工作浙江温州。从事电气制造,撰写技术论文多篇。工作之余,舞文弄墨偶写情怀,聊以自慰。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