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新引·怎样判别是非》 阅读笔记(六)

第六次:二难式

二难式的定义
二难式(dilemma)来自古希腊哲学,辩者常常涉及一个语言或思想圈套,使陷入其中的人,无论反对或赞成哪一端,都感到困惑,无以自拔,以致于在辩论中失利。
二难式的基本形式

1.简单肯定前件:

形式:如果甲则丙;如果乙则丙

          甲或乙

         ∴丙

例:《辛丑条约》签订后,如果清朝不施行新政,那么清朝一定灭亡。

         如果清朝施行新政,那么清朝也一定灭亡。

       ∴清朝总是要亡的。

清末正是面临着必然灭亡的绝境,不施行新政立刻被世界所淘汰;所以其施行新政力度是毋庸置疑的,但接受了新思想的人却越发地反对清朝的腐朽,最终他们成为了大清的掘墓人。这第一种形式用来针对进退维谷的人,极为有效。

2.简单否定后件:

形式:如果甲则乙,如果甲则丙。

          非乙或非丙。

         ∴非甲。

例:“萧规曹随”:汉高祖死后,汉惠帝刘盈继位。而丞相曹参完全沿用萧何法度,终日饮酒无所事事。惠帝便怪曹参不作为,曹参边谢罪边问道:“陛下自省和高祖比谁更英明神武呢?”惠帝答:“我怎敢与先帝相提并论呢?”曹参再问:“陛下看我与萧何哪个更贤明呢?”惠帝答:“你似乎不如他。”曹参说:“高祖与萧何平定天下,法度明确,陛下只需无为而治,我等遵循前朝法度,岂不美哉?”

将这历史典故解析如下:

如果汉惠帝想有所作为,那么他需要有高祖般的英明神武或者是萧何般的贤臣辅佐。

但是惠帝既不能和高祖相提并论,也没有萧何般的贤臣。

∴汉惠帝只能选择无为。

故,第二种形式适合针对志大才疏的人。

3.复合肯定前件:

形式:如果甲则乙,如果丙则丁。

          甲或丙。

         ∴乙或丁。

例:《孟子·公孙丑章句下》中论周公旦:“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仁智,周公未之尽也。”

这段是对周公旦平定管叔蔡叔叛乱做出的评价,管叔蔡叔是周公旦的兄弟,周公旦如果明知二人有反心就进行纵容式的分封,对兄弟是不仁义的(参考《左传》中对“郑伯克段于鄢”的评价)。不知二人有反心就进行分封,是不智慧的。那么解析如下:

如果周公旦明知反心则是不仁;如果周公不知反心则是不智

知道或者不知

 ∴周公不仁或不智。

第三种形式可用来针对有缺点或犯过错误的人,哪怕圣贤如周公旦,也会犯错。

4.复合否定后件:

形式:如果甲则乙,如果丙则丁。

          非乙或非丁。

         ∴非甲或非丙。

例:这里我一时没想到适合的历史案例,就直接沿用本书的例子。

如果一个人是聪明的,那么他知道自己的错误;如果他是诚实的,那么他会承认自己的错误。

他不知道自己的错误或不承认自己的错误。

∴所以,他不聪明或不诚实。

第四种形式需要我们对针对的对象有一定的了解,掌握其行为习惯和价值取向后,便可有的放矢。

二难式的特点

条件推论和选取推论复合而成,分析到最后又可化为选取推论。

对二难式的反驳
1.否认前件为后件的充分条件。比如“如果一个人是聪明的,那么他知道自己的错误前件就未必是后件的充分条件。晏子云:“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一个人即使再聪明,也必然出现不自觉犯错的情况。

2.否认选取语句是互不相容或共同穷尽。再比如“萧规曹随”,曹参纵然不如萧何贤能,然汉初排功臣,萧何排第一,曹参仅次之。曹参与萧何的关系可以说是既相容也不穷尽,他不过是为遵循高祖法度而对惠帝做出的诡辩罢了。

3.作一个结论与之相反的二难式。最典型的诡辩案例无疑是普罗泰格拉(Protagoras)与学生尤拉苏斯(Enathlas)间的斗法。

普罗泰格拉诡辩问题

普罗泰格拉与学生尤拉苏斯之间有一份合约,规定条件有三:

(1)普罗泰格拉教授尤拉苏斯法律。

(2)毕业时尤拉苏斯须支付束脩(学费)的一半。

(3)其余的一半须于尤拉苏斯第一次官司打胜时付清。

可是,尤拉苏斯学成后并没有去当律师,普罗泰格拉遂将其告上法庭,老师如此指控:

如果尤拉苏斯胜诉,那么依合同他要付学费;如果尤拉苏斯败诉,那么依法庭判决他得付学费。

尤拉苏斯无论是胜诉或败诉

∴他一定要付学费。

学生也毫不示弱:

如果我胜诉,那么依法庭判决我不付学费;如果我败诉,那么依合同我也不付学费。

我无论是胜诉或败诉

∴我都不应付学费。

对二难式的解析

从这个经典诡辩问题来看,可对二难式的本质做出解析:辩者们往往各自采取不同甚至是不相容的条件作前提,使用有利于己的条件,而忽略不利于己的条件。

法庭判决包含两种可能:(1)胜诉者不付学费。(2)败诉者要付学费。

师徒合约也包含两种可能:(3)学生胜诉要付学费。(4)学生败诉无须付学费。

其中,第(2)、(3)是有利于老师的,而(1)、(4)是有利于学生的。师生各自排出一个二难式,看似各有道理。但辩论的前设不同,决定了其本质上就是鸡同鸭讲

所以,学习形式逻辑来养成善于解析的头脑,防止上当受骗,是何等的重要!

(0)

相关推荐

  • 汉高祖刘邦贪酒好色,早年间痞气十足,萧何、张良为何始终跟随他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这句话用在汉高祖刘邦的身上简直再合适不过了!草根出身的刘邦由于家教不好,总是让人觉得他一身痞子气,如同市井流氓一般好说大话.不爱干活儿, ...

  • 王阳明:知行合一

    不一,所以一之也.天之于物也,巨微修短之殊位,而生成之,一也.- <别王纯甫序> [合适的人,要在合适的位置] 什么是统一?并非是整齐划一,而是让不同的人能在不同的位置上呈现出最大价值.正 ...

  • 张玉庭丨请选好标准

    请选好标准 作者:张玉庭  A 提起"标准",总会想起一个挺深奥的古希腊故事. 欧西勒斯就学于普罗格拉,自信的普罗格拉曾许诺道:"认真地学吧!你一定能成为最好的律师并一定 ...

  • 编辑部札记 | 郁喆隽:万物的尺度

    文/郁喆隽 原刊于<书城>2021年2月号 近日某网站上出现了一些"非标准卷尺"--前两米正常,后面的一米其实只有标准度量的八十厘米.此事让人啼笑皆非.评论中有人引用了 ...

  • 诡辩与哲学:智者学派对哲学的贡献——哲学起航

    这是单华伟的第一百五十六篇原创文章 | 思维转变:从人是万物的尺度说起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普罗泰格拉的『 人是万物的尺度 』这句话,我同样也相信,大多数人对这句话的理解的批评都停留在中学课本上:认为 ...

  • 《逻辑新引·怎样判别是非》 阅读笔记(二)

    第二次:真假与对错 1.一个常见的谬误案例:不积极就是消极.与"不支持就是反对"同理. 2.以此谬误为引,得出正解:反义词间虽然互不相容,但并非穷尽.肯定其一可以否定其余.比如说某 ...

  • 《逻辑新引·怎样判别是非》 阅读笔记(三)

    第三次 推论是什么? 1.知识的精炼:在我们知识的形成历程中,我们借着理知作用将不相干的因子剔除,而保留精髓.知识的精炼是一种选择与制模作用. 2.是否反省自身的知识:如果认为自己曾接受的知识绝对可靠 ...

  • 《逻辑新引·怎样判别是非》 阅读笔记(四)

    第四次:选取推论 1.讨论的语言:集中讨论一个问题所用的语言,功能在于表达确定的真假,或是非,或对错. 2.选取语句(disjunctive sentence):在辩论中,蕴涵着一种常见的逻辑推论形式 ...

  • 《逻辑新引·怎样判别是非》 阅读笔记(五)

    第五次:条件推论 1.条件语句: 例:如果某人嗜好鸦片,那么他便面黄肌瘦. "如果--那么"这样的语句被称为"条件语句"(conditional sentenc ...

  • 《逻辑新引·怎样判别是非》 阅读笔记(七)

    第七次:语句和类 语句分析 1.外部推论:以未经解析语句作骨架的推论,涉及的是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推论有效与否,只要合于推论规律,和各个语句内部的结构毫不相干.例如之前学习过的选取推论(第四次).条件 ...

  • 《逻辑新引·怎样判别是非》 阅读笔记(八)

    第八次:位换和质换 两种从逻辑方面着眼的说话方式:位换(convesion)和质换(obversion). 位换 1.定义:将主位词端换到宾位去,而将宾位词端换到主位去. 2.限定规则:(1)在原来语 ...

  • 《逻辑新引·怎样判别是非》 阅读笔记(九)

    第九次:对待关系 问题:在A.E.I.O四种语句中,如果有一个是真的,那么与之对待的什么语句是假的? 总论 1.定义:任一语句之真或假与其余三个语句之真或假,或真假不定的情形,传统地叫作语句的&quo ...

  • 《逻辑新引·怎样判别是非》 阅读笔记(十)

    第十.十一次 三段论 (本篇一定程度上结合<简明逻辑学导论>内容) 什么是三段论 例: ①凡人都会死         ②苏格拉底是人                             ...

  • 《逻辑新引·怎样判别是非》 阅读笔记(十一)

    第十二次 变式(三段论的变式) 堆垛式(sorites) 1.定义:一系列的语句中,如有n+1个语句作为前提,而且有n个共项,那么除最后作为结论的语句以外,其余作为结论的语句皆省略.由一系列的语句所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