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走出原生家庭,不再受操控型父母影响?你需要做到这4步

好友林竗是个事业成功的女性,但是与孩子相处,却总是处于狼狈和焦虑中。

只要一提起孩子,她立刻会变成一个浑身戒备的刺猬:“你们孩子怎么都那么听话?我儿子干啥都不行啊,五年级了还什么都依赖我,写作业得拿着戒尺看着,别人写30分钟的作业,他得写2小时,每天都得挨揍!”

儿子醒着时,她像个母老虎,虎视眈眈的盯着儿子;儿子睡了,她看着儿子无意识的抽噎,又陷入极度的后悔和自责中,一夜无眠。她经常责怪自己,怎么这么想要操控一切,控制儿子必须顺遂自己的心意才行。

苏珊·福沃德联合克雷格·巴克共同创作的《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中给出了答案,书中指出,操控型父母的很多问题,都来自原生家庭的影响,只有从自己的童年经历中找出原因,才能彻底解决问题。

一、操控型父母是如何影响子女的?
很多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操控着孩子的人生,孩子们也没有发现自己已经在不知不觉间习惯于受到父母的摆布。
1.操控型父母的特点
小时候,林竗上学时总是穿着一条米黄色的裤子,一件白衬衣,同一双球鞋。她为什么不换衣服呢?林竗低头捻着自己的发梢说:“妈妈不允许,她说上学不能穿漂亮衣服,必须全部精力都放在学习上,她是为了我好。”林竗每天穿哪双袜子,也是妈妈直接摆在她的床头,她是完全没有机会自己挑选的。
有一次,林竗妈妈来班级上公开课,那时使用的是那种老式投影仪,她的影子影子无意中映在黑板上,加上人比较瘦削、颧骨高,有个同学“啊”了一声,说:“好像老鼠耶!”
林妈妈抬起头来,眼中闪烁着可怕的光,她缓缓的问:“是谁?刚才说我像老鼠?是谁?”
没人敢应声。后来,林竗不想妈妈当众发火,也不想同学被妈妈骂,只能自己站起来,低着头说:“是我。”那堂课在极其压抑的气氛中上完。
下课时,旁听的老师刚出教室,林竗妈妈就拿着教杆走向林竗,还隔着老远,长长的教杆就打下来:“我让你不尊重老师、不尊重妈妈!你还是我教的孩子吗?你再这样发展下去,你就不要做我的孩子了!”
……
这种操控型的父母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私有物品,渴望并要求孩子必须按照自己想象的样子活着,他们操控孩子有两种模式:
  • 直接控制:就是直接、简单的控制,包括使用威胁、恐吓、羞辱等手段。比如林竗的那句责备。
  • “帮忙式”控制:这是一种隐秘又巧妙的控制,这类父母看上去一直在帮助孩子,安排生活、安排学习、安排婚姻……这种被粉饰的控制和操纵,让孩子误以为自己“需要”父母的帮助。
2.操控型父母导致的结果
孩子小时候无法发现,直到意识觉醒,开始出现2种结果:
  • 孩子选择反抗,有时表现为叛逆:部分活在父母操纵下的孩子,会选择反抗,这种反抗虽然可能会伤害到那些自我感觉“我只是为你好”的父母,但是能够促进个人的成长和个性的发展,有些孩子因此而变得叛逆,但这种叛逆是“健康的反抗与叛逆”,是一种积极做法。
  • 被迫屈服,选择投降:大部分被亲情“绑架”的孩子,都选择了屈服。因为操纵型父母会避免直接冲突,和孩子之间往往表现为“关心”,使得孩子不得不屈服,有时候也会表现为叛逆,但这种叛逆接近于执着,并不利于自己的成长。
林竗选择了屈从,什么事情都顺遂母亲的心意,包括恋爱、结婚、生孩子的年龄,但这一切到了自己成为母亲后转变为新的形式,书中称之为“适得其反的叛逆”,她把当年母亲的行为重演了一遍,因为那个印记太深了,可却给孩子造成了太多伤害。
有毒的家庭体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连环追尾车祸,其恶劣影响极有可能会代代相传。
母亲对她教育孩子也干涉颇多,这种持续且反复的对孩子实施负面影响,书中将这样的父母称为“有毒的父母”,因为她不是偶尔的批评指责,而是深远的、长期的影响。她不仅影响着自己的孩子成长,还影响着下一代的教育方式,哪怕自己死去,这种负面影响仍决定着孩子的思维模式、教养模式。
家庭是一个复杂的体系,这个体系是一张交织着爱、恨、嫉妒、焦虑、快乐和内疚等等复杂情绪和情感的一张大网,越陷入其中,受到的影响也就越大。
林竗正是从这样的家庭中走出来的一个母亲,她应该如何从自己母亲的影响中走出来,重塑教育理念和亲子关系呢?
如何从原生家庭的影响中走出来
1.理清楚自己的情绪,认识自己的内在小孩
书中提到,“理解你的观念和感受之间的关系,是停止自我毁灭性行为的重要一步。”要想改变自己的生活,就要尝试认识自我,看清楚父母对自己的影响。
往往在有毒父母影响下长大的孩子,十分需要父母的认可,这使他不能忠实于自己的意志,无法产生自己的想法,这些都阻碍他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而认识自己的内在小孩,就是一种通过理清楚自己内在想法感受,认清自己真正需求的方式,来治愈有毒家庭给自己造成的创伤。具体包括2个行动步骤:
第一,审视自己面对父母时的内心感受
没有人愿意说出自己跟父母相处不融洽,这些常年的伪装会让自己都信了自己跟父母关系没问题,但那些被尘封在内心深处的小时候留下的感情创伤却始终在那里,你搞不清楚自己为什么有时候遇到父母无意间说的一句话就特别难过,也想不明白为什么父母一做什么动作你就特别紧张,这都是埋在记忆深处的影响。
比如我妈妈是个初中数学老师,我初三那年抽签分班,她恰好抽中我,于是我长达一年的被严格要求的日子就开始了。多年过去了,我妈什么时候往我后面一站,哪怕是来给我送吃的,我也特别紧张甚至害怕。
后来我通过使用下面这张表格,认识到自己在原生家庭关系中的感受,我大胆去跟妈妈说:“妈,你一站在我后面我就害怕。”然后从那之后,她什么时候要站到后面,就提前跟我说她要过来了,要来做什么,这样的次数多了,我这个情绪慢慢就放下了,因为多次的“没有威胁”印象代替了印象中的恐惧不安。
第二,找到父母与自己感受、行为间的关系
林竗受母亲的影响,觉得自己要按照母亲所希望的去活,包括自己的孩子,也应该被自己培养成母亲心中的完美小孩形象。
早期我在培养小小钱学习习惯的时候,经常会说:“我像你这个年级已经可以……”直到有一天,小小钱问我:“妈妈你像我这个年级,有什么是不如我的?”我猛然惊醒,我有太多不如他的了,为什么我一定要求他像我小时候那样呢?熟读唐诗三百首是必须的吗?那小小钱还会200多单词,我到初中才会ABC,这咋跟他比。所以孩子的成长路线,必须完全脱离跟父母当年的成绩对标,重新思考适合他的方式。
这个理念我跟妈妈沟通完,她也很有感触。初中时我妈对我要求非常严格,从大学开始她对我放养,我感受到了就像盼望了几百年一样的自由,但是一段时间后我感到很空虚,日子过得特别丧,我特别渴望有一个人鞭策我、约束我,好像没人催着我、盯紧我,我就学习不进去了。
后来我分析这些都是过去行为的影响,我妈严格管控我,我成绩好获得妈妈认可,现在妈妈不管我成绩了,我就放纵了,但是学习本身不是为了妈妈的认可才要学,所以决定重新开始,以至于现在工作后的学习才能够持续行动。
撇开父母的影响,去真正认识自己,分析自己的行为和父母感受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到破解之法。
2.完成自我界定:重新建立自己的情感和认知,摆脱父母的影响
书中认为,自己的情绪受到父母的影响时,应该“少一些反应,多一些回应”。
如当儿子写作业效率太差时,林竗可以把自己看做是母亲,把儿子看作是小时的自己。下意识就要教育孩子,这是“反应”,而回应指的是针对自己的反应,思考正确的行为应该是什么
比如当年母亲说:“你写作业太慢了,怎么这么笨!”那么这时候孩子更期待的是妈妈说:“没事,妈帮你一起找到提高效率的方法。”这种期待可以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把当年所有的不如意,都换成一种新的方式,回应给自己的孩子。
通过这样的方法,重新完成自我界定,从而摆脱父母对自己的影响。
成人之后,身体离开了那个家,情感和认知也需要走出来,帮助自己成为一个更独立的人,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想法、感受。即便作为有毒父母的子女 ,长期被影响,但我们依然有能力做出改变。
3.不再自我惩罚,认清父母的责任,按自己的节奏生活

你必须卸下为童年不幸遭遇而承担的责任,归还给应该承担责任的人。——《原生家庭》
找一个私人的时间,拿着自己小时候的照片,和那个小时候的自己对话,大声说:“你不需要为……负责!”接着重复上面的话,但是句子改成:“我的父母应该为……负责!”将下面图片中的每一条内容分别放在句中省略号处。
而面对自己过去受到的伤害,自己应该接纳并进行管理:
(1)允许自己愤怒:
来自有毒家庭的孩子,长大后心中积累的愤怒比其他人会更多,所以,认识并宣泄出愤怒的情绪十分重要,我们心中的悲伤和哀痛也会比普通人更多,所以允许自己表达愤怒,允许自己捶打枕头,喊着他的名字发泄出来,不让让愤怒留在体内发芽。
不必担心愤怒是错的,是消极的,愤怒和快乐一样,本身是没有错的,不要因此而产生自我否定。
而且我们可以把愤怒化为变成崭新生活状态的动力来源。愤怒出现时,我们去观察背后的期待,看看到底是有什么愿望没被满足,或者是什么事情我们不希望发生,把期待的让孩子也体验一下,自己都不希望发生的,千万不用在孩子身上。
(2)签订“关爱合同”
重新感受和表达自己的愤怒与悲伤,认识自己内心深处那个幼小的自己,才能更有效地释放小时候所受到的来自原生家庭的伤害,消除自小存在于内心的内疚和自责,和自己签订“关爱合同”,通过不断完成让自己感觉愉悦的事情来缓解这些情绪,比如打球、看电影、写文章等等,在这种正向的宣泄过程中,慢慢治愈自己。
比如我曾写过《成功日记》,每天发生的小事情都记录在里面,当没人奖励和赞扬我们的时候,自我认可也是治愈自己的良药。
4.克服对父母的恐惧,对孩子做出爱的承诺
书中鼓励大家通过各种方式克服对父母的工具,如:
  • 写信:写信的内容要涵盖4个要点:曾经你对我所做的、我当时的感受、我的生活收到了什么样的影响、我现在对你的要求。
  • 面谈:这种对峙,需要预测父母的反应,并做好充分的回应准备。
如果父母已经去世,我们也可以采取写信的方式,有人选择面对着父母的照片念信笺内容;也可以采取面谈,这两种我都用过,第一次是用的网上发消息的方式,后来全都是当面谈,越来越不怕了。
不论结果如何,都不存在失败之说,因为只要有勇气向父母说出自己的想法,就获得了成长。
同时,作者也建议我们对孩子坦诚,我就曾在很多次陪孩子睡觉的时候,搂着他说:“妈妈今天做得不对,我当时就是想……但我还是错了,对不起。”有时候孩子听完就会哭了,说自己多么委屈,我也跟着掉眼泪,但是过一会我俩就会笑了,因为说开了就都过去了,彼此更懂了对方
有一次我想发脾气的时候,小小钱立刻说:“妈妈你上次说让我提醒你,发脾气时候要先深呼吸。”我就被他逗笑了,深呼吸完说:“提醒的不错,刚才的事注意一下哈。”就平淡的把事情说完了,没有生气。
也有时候面部表情严肃,说话声音大,小小钱说:“妈妈你是不是五次耐性用完了?”一听这话,我还生什么气啊,还赶紧道歉“妈妈今天有个急事儿,又着急了,赖我赖我,你别往心里去啊。”
《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一书告诉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与其说是我们带他成长,还不如说孩子让我们变得更好。
所谓的爱,在家庭中更是一种能力,作为孩子勇敢面对父母的能力,作为父母勇于承认错误的能力。
每一父母都有这种爱的能力,当你从原生家庭中走出来,你治愈了童年时的自己,也会给你的子子孙孙带来阳光而美好的未来,这是你为他们留下的最珍贵的礼物。

打开知乎APP,搜索“筝小钱”,点击关注
在视频栏目里可以看到对这本书讲书的直播回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