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崇祥:京剧流派功过说(七)解读流派 解析创新
解读流派 解析创新
20世纪之初, 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端, 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提倡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鼓起的改革思潮使京剧艺术发生了惊人的整体变革。20 年代, 京剧流派崛起;30 年代,流派纷呈, 京剧出现一个新的繁荣。
20世纪之末, 世界性的“改革”与“引进”达到高峰。高科技的发展, 引进一场“文化侵略” 。中西文化激烈碰撞, 总地说中华文化不占优势。交响音乐、芭蕾舞被中国中上层社会奉为高雅、严肃的“贵族艺术” 。现在, 中国的平民百姓什么都不想看, 什么都不愿意看,大有鲁迅先生指出的那样, “看不懂, 也不配看了” 。但是他们却对张信哲、张惠妹、张学友、张宇, 表现出中国人对梅兰芳都未曾有过的狂热。在中国的文艺舞台上, 音乐西化了,歌曲西化了, 舞蹈西化了, 戏剧西化了, 连饮食、服装都西化了。西方文化把中国民族文化冲击得有点招架不住。反观我们自己:安徽人有点不爱乡味太浓的“黄梅” , 河南人开始讨厌土里土气的“豫剧” , 河北人硬说扎根燕赵大地的河北梆子太“悲凉” ;浙江人也说在青山秀水中成长起来的“嵊县小调”太缠绵。但中国戏曲仍然是中国人的“ 第一娱乐” , 只有京剧保持着民族尊严, 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坚强堡垒。但是, 我们还要提醒继承者, 不要再对四大须生、四大名旦有什么“过望与苛求” 。因为它们已经定型, 而且随着时代的进步, 更多地呈现出他们的片面性与局限性。如果京剧流派依然是一代又一代地走向终极, 那么, 中国京剧这一个堡垒也一定会被冲垮的。
京剧的许多流派, 经过20 世纪的勃兴与失落, 或激扬, 或衰弱, 或忧怨, 或彷徨。它们将带着京剧流派”1 、2 、3 、4”的课题(前一个小标题), 带着仍未破译的流派“ 奥秘”跨入21世纪。
在转型和前进的文化环境中, 京剧流派艺术处在两难的夹缝中。新世纪的京剧舞台, 依然是杨(宝森)、张(君秋)、裘(盛戎)三派鼎立, 艰难地支撑着京剧的半壁江山, 京剧也进入了“大梨园” 、“大戏曲”的整体思考之中。
如今, 京剧流派艺术的发展, 体现在两个维度上:一是创造自由的“本体之维” ;一是鉴赏自由的“审美之维” 。随着文化消费观念的多元分流, 使人们对京剧拥有更多的商业选择。现代化的真正内涵是极大地满足当代人的审美需求。不断变化着的审美意识成为流派艺术进化的“基因库” 。无须讳言:京剧流派艺术的审美特质与当代观众的审美意识的“两维距离”拉大了。
21世纪的现实社会, 经济体制变了, 社会生活变了, 心理结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文化追求……一切都变了。它反映了流派艺术与现代生活发生了巨大的矛盾。
21世纪的时钟已经鸣响, 它将是一个高科技持续发展的时代。伟大的信息革命把人类的思维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新世纪的主题是创新, 是发展;京剧流派走出传承误区的关键也是创新和发展。历史已经把展示才华释放创新能量的世纪时空, 给予新世纪的新生代。我们要换一付感官、变一种心态去观照创新。历史告诫我们:不能把京剧流派关在“精品屋” 孤芳自赏, 只靠吃祖上留下来的遗产是胖不了的。创造是京剧诞生的第一个行动, 是京剧发展的灵魂。
创新是审美变异的对立统一, 是“异质同化”的过程。它需要一种综合能力, 它需要来源于创新意识的创造精神。否则不会获得新的生命。只有创新才能创造出“富于创意、富于现代文化内涵、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与美学特征的流派艺术。
创新的基础是积累:是艺术的积累, 是文化的积累, 是精神的积累。创新应该朝着表现生活的深与广两个维度奋力开掘。要提高流派艺术的文化含量与文化品味, 就必须调正继承者的知识结构, 必须不断地提高继承者的文化素质。要给他们能够展示自由天性和与生俱来的创造本能的机遇。其实, 许多继承者的天赋、才情、造诣、素养都已超越了前人, 但是他们受着“不能超越”的束缚而踯躅不前。
他创新不要曲解流派的个性特征, 不要怕出“四不像” , 因为京剧就是由开始的徽不徽、汉不汉、昆不昆、弋不弋的“四不像”发展而来的。
解读流派、解析创新、找准21 世纪流派创新发展的定位, 必须介入改革现实, 因为创新离不开市场的检验。市场是什么? 市场是创新的温床与土壤。市场是观众, 没有观众就没有创新市场。创新不仅要与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和谐, 也要与现代人的心理节奏和谐,更要与现代人的精神节奏和谐。现代市场竞争的残酷性, 给京剧流派创新带来一定的困难, 只有增加参与现代竞争的胆略与信心, 创新才能赢得市场。
智慧、想象、激情、冲动是创新的催化剂。创新不仅需要科学、科技、科研的指导, 也需要有民族精神的激励。因为一个民族永不可失落的是民族精神。创新是民族进步的动力, 而传扬民族精神的主要途径是弘扬民族文化。京剧是中华民族的一种凝聚剂, 优秀的流派传统不仅是中国戏剧的一种特殊的美学创造, 更是京剧创新的最好参照。要激活流派的美学传统, 把流派推入新世纪的创新轨道, 努力建设现代化京剧。这就是弘扬民族文化, 这就是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
创新不是另起炉灶。轻率否定和全盘照搬都是不可取的。创新离不开继承。继承是保护“京剧生态计划”重要的一部分。“先继承后发展”不是“只继承不发展” 。继承与创新是一个完整的发展过程。把继承与发展分裂开来是违反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
一百多年来, 继承都是遵循着“学则入流演则归路”的传统模式, 时代已经向继承者亮出黄牌, 京剧流派永远不会回到“同光十三绝”的历史时空。不要再沿袭京剧发展的古老心态, 不要过分强调“分界” , 新世纪京剧流派的发展, 再也不能“以族分群” 。
毕生的摹仿与复制, 使继承者的艺术感觉迟钝, 并且失去创新的灵感与激情。我们要从流派的现代蜕化中, 获得一点清醒的认识:京剧要敢于否定自己, 要有一点自我批判的精神。
流派的传承是一项绿色工程, 它要符合“文化生态”的进化规律。“推陈出新”仍然是流派发展的良性机制。
流派同样逃离不了“物竞天择、渐生渐灭”的生物法则。它需要解体与重构。流派艺术的发展必然是从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达到一种新的生态平衡, 而后发展到更新的生态平衡的循环往复。流派的形成是京剧艺术生态环境中, 物种形态自然发展的结果, 是京剧艺术发展的自然过程。因此, 要不断地用艺术灵感去开发自己的潜能素质;用美学情思去点燃自己的才华, 强化流派传承的生命意识, 高扬艺术个性, 建立开放性的创作思维, 这便是创造的起源。
新世纪最佳的创新方法是:以优秀的流派传统做砧木, 以个人的“ 天赋、才华” 做接穗, 进行“嫁接” , 实现流派的裂变与衍生, 融合与碰撞, 突破与超越。嫁接是一种综合, 一种创造性的综合, 一种高科技的综合。
新世纪寄语
继承与创新是京剧腾飞的两个翅膀:而如今却是一翼畸型, 一翼萎缩, 京剧只好在新世纪的艺术上空盘旋。
自由是创作的权利, 严谨是创作的规范。当代“京剧人”仍然处在反思规范与挑战规范中间。创新需要哲学思辩, 需要宏观前瞻, 要打开我们的审美视野, 呼吸21 世纪的新鲜空气。智慧的女神在呼唤:呼唤新世纪的交响思维;呼唤“现代风”的京剧流派早日出现。
“自圣”与“自失”最终都会失去自我。
流派取法于创, 则京剧兴;取法于守, 则京剧亡。要打破门户之见, 闯出传承误区, 冲出流派围城, 冲开流派界限。
今天, 一个耀眼的流派, 从20 世纪的舞台上消失;明天, 一个更加辉煌的流派, 从21世纪的舞台出现。
今天瑰丽的夕阳落下去, 明天更加璀璨的太阳升起来。
告别铅与火, 迎接光与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