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兰溪】 行走樟林
行走樟林
我们在樟林村看了许多的古建筑,拍摄了许多有关樟林村人文的照片,回来后,又查阅了樟林村的有关资料。对于樟林的记载十分详实。
樟林徐氏的始祖,是南宋浙中名儒、宋赠朝议大夫(秩正六品)徐佺。兰溪县志也有“樟林徐氏始于佺”的记载。
徐佺,字孔灵,南宋绍兴十三年生于婺州(今浙江金华),庆元元年卒,“一生孝弟忠信,仁心爱人”,业三礼,仕为儒林郎(秩从八品),做过南昌推官(秩从八品)和乌镇地方官。他在乌镇任职时多施惠政,很受百姓爱戴,离任后,“一时士民怀之歌曰:‘豫章贤裔徐孔灵,惠我唯留去后声。’年远世淹,斯言犹在耳也。”(清武英殿大学士宗室麟语)元配赵氏,绍兴十四年生于婺州,宝庆二年卒,赠宜人。生三子五女。
县志有孔灵公辞官后“归为义学,以教子及乡人子弟”的记载,宗谱载孔灵公“文辞闳深隽美,识者谓读而听之不啻吹竹弹丝、敲金击玉,一时传为美谈”,“设教授徒,薰其德者不知凡几”,“有一时之盛焉”,可见孔灵公归里教学很受弟子欢迎,其义学曾在兰溪一带产生过很大影响。
孔灵公辞官后卜居樟林,曾建家庙并修家谱,“贤豪游其门,皆得习知其谱焉”。此谱后来不幸毁于宋元战火,以致“(孔灵)公以上勿得详焉”。(明吏部尚书陆光祖语)此后徐氏子孙累世业儒,文风日振,而樟木日渐寝枯,晚宋有名士去其旁木,改名章林,取“文章如林茂盛”之意。后来,“樟林”、“章林”同时沿用至今。孔灵公去世后,南宋名相真德秀撰文赞其“英俊之仪,博大之器,其心塞渊,其学深邃,礼经传家;孝友鸣世,噫抑抑乎,不尽之大志迹于善,继之贤嗣。”
在樟林村一座厅堂的门上贴着这样一幅楹联:“三代登黄甲,一门无白丁。”讲的就是樟林的进士文化。“进士文化”,是樟林历史文化中值得大书特书的部分,“三代登黄甲,一门无白丁”则是其中的生动史实之一。科举取仕曾经在中国历代政治与社会生活中发挥过积极的作用。正是由于有了这么一条相对公平的取仕之道,樟林徐氏的后裔才得以凭藉自己的不懈努力,在竞争中一次次抓住了机会,并在以后的仕途中恪守儒家经典信条,演绎出可歌可泣的人间活剧。
南宋淳祐十年,孔灵公曾孙徐绳祖荣登进士榜,樟林徐氏连续三代中进士的消息不胫而走。不久,兰溪人开始用“三代登黄甲(登进士第),一门无白丁(平民)”(见县志) 来赞誉这个生机勃勃的家族。另据笔者初步统计,樟林徐氏后来至少连续五代荣登进士科,他们分别是:徐介、徐行成(第二代),徐时升(第三代),徐昺献、徐绳祖(第四代),徐鑑(第五代)以及徐一清(第六代,元人)。陆光祖有评价曰:“孔灵之后,以经术起家(登第)者凡六人,习周礼、踵登仕版(为官)者十有九人。其间,以艺闻者藉藉莫能纪。以故,吴越称名族焉。”
贤淑女性,启迪后人。孔灵公元配宋太夫人赵氏是一位杰出的古代知识女性。她出身名门望族,极有教养,聪颖贤惠,体贴温良,对子孙的教养曾发挥过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一次,徐介曾对好友、临海县开国男(秩从五品)暨朝议大夫陈耆卿深情地回忆起自己的母亲:“我母亲是(宋参知政事)清献公(赵抃)五世孙、江州通判赵谦的女儿。”他说,“父亲去世后,我们兄弟三人都还没有自立,是母亲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勉励我们发奋攻书,实现父亲的遗愿,而且她还能够使我们始终感到身陷书海其乐融融。她十分慈祥,在我父亲去世后的三十年间,几乎没有动过一次微怒。我们兄弟子侄之所以能粗习于礼,并因此而出仕,都是我母亲的恩赐啊!”“现在,我们才刚刚开始能够通过自食其力来报答她的养育之恩,而她却永远离开了我们。” 陈耆卿听后悲伤之余,盛赞徐母不凡,并将徐母教子孙与历史上有名的“孔氏二闻”、“孟母三迁”作了比较:“孔氏之二闻,盖父教非母教也;孟氏之三迁,盖教子非教孙也。夫人躬母之教而其教及子孙矣!一家而屡见盛也,一身而及见盛之盛也。” (见陈耆卿撰宋太夫人赵氏《墓志铭》)
在樟林,我们还听到有关“樟林龙灯”、“樟林花厅”、“凤梳楼”、“献袍桥”的点点滴滴。樟林元宵灯会,则是历史上曾经闻名遐迩的非物质传统文化,始于何时已无从查考,唯清初最盛。而自乾隆十五六年间钮祜禄皇太后光临观赏后,樟林灯会更是名声大振,因此有民谚说:“看了章林灯,前后不用跟。”
徐氏花厅为典型徽派建筑,建造于清末民初。整个建筑青砖黑瓦马头墙,望砖,重檐,五开间三进两明堂。第一进有戏台,两侧楼上有包厢,中进宏大高敞,明间九架前后双步,前廊卷棚式,后进有楼。
凤梳楼是樟林现存东厅后进之高楼,因乾隆帝母后钮祜禄氏曾于此楼驻跸梳妆盥洗而得名。献袍桥是一座横跨村东小溪的南北向石拱桥,始建于宋元间,原名失考。
厚厅建于清代晚期,三开间三进两明堂,前进有明间、戏台;四柱九檩,五檩月梁和后双步梁皆雕有人物、花卉,牛腿图案各异,整体建筑风格古朴简约。池亭由徐钧始建于南宋,为延请南宋名儒金仁山来樟林课子之精舍,建筑风格独特,流檐飞角,画栋雕梁,朱色九曲栏干直达湖岸。刘伯温来樟林所题“水碧山青”四字之匾原悬挂于门亭历六百余年,解放初被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