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感,当代中国人生活最大的幻觉与骗术
自从有了朋友圈,中国人的生活变得特别欢乐有趣,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
朋友圈最大的主题,就是仪式感。仪式感使朋友圈变身为大舞台,我们看别人,也通过别人看我们自己。
我们在朋友圈里看别人的生活,常常有一种看戏的感觉,一出出的好戏形象鲜明、人物栩栩如生,吸引人、感动人,在我们心里唤起特殊的激情。
我们在朋友圈里展现自己的生活,潜意识里仿佛是当着观众在表演,表演我们不凡的情趣和令人羡慕的幸福和满足。因为有显在和潜在的观众,我们的表演更起劲,才情发挥得更加细腻充沛。
在朋友圈里,我们一边真诚而热烈的生活,一边用余光偷偷观察别人的反应。我们所发的每一条朋友圈,都含有一种显而易见的追求效果的倾向:让人喜欢我,让人羡慕我,甚至,让不喜欢我的人嫉妒我……
吃一顿饭,喝一次茶,品尝一款甜点,到某个书店咖啡馆只为打个卡……所有这些都要拍成最有腔调的图片炫一下,配一两句意味悠远的文字润色拔高,画龙点睛。
并美其名曰,“生活要有仪式感”。
对仪式感的追捧不仅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交往方式,也极大地影响着经济和城市管理。网红经济应运而生,各地不断催生出许多成熟的不成熟的旅游打卡景点,市长们出镜为自己的城市打call,甚至城市公交线路也会随之调整……
但热衷于仪式感的热潮并未稍减,反而日益泛滥。似乎人们已经达成共识:未经雕饰的生活是毫无意义的、可怕的。只有把生活中的每件事情都搞出光彩,否则就是白活了。
有人说,仪式感让我们用心去感知平凡中的美好,认真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
有人说,仪式感为生活添加一点儿酒和盐,把琐碎的日常过得活色生香;
还有人说,仪式感是认真的经营,不敷衍地过好每一天……总之,仪式感让我们在平淡繁忙的生活中始终感受到幸福和充实,保持着激情和乐趣。
其实,热衷于搞仪式感的人,真正的动力不是因为热爱生活而积极振奋、昂扬向上,而是恐惧。对直面现实中难以解决的矛盾和问题的恐惧,对平凡无聊、默默无闻的恐惧,对没有人爱和被爱、没有人关注的冷漠世界的恐惧。
他们是对现实悲观失望的人,是无法改变命运创造奇迹的普通人,是天真善良的人。
不能说这种对生活的粉饰和拔高是纯粹的欺骗,因为它想得到的不是骗取实际的利益,而是获得一种感觉:就是使生活合乎心意的感觉,就是使自己看上去与众不同、是一个独特的存在的感觉,就是和那些闪亮的人物相比我过得也很体面至少在价值上没差多少的感觉。它骗别人,也骗自己,而且虔诚地相信。
时间久了,连自己也不知道真实到哪里结束,虚伪从哪里开始。
时间久了,就以为自己真是自己表现出来的样子。
时间久了,就不再在乎那些实际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而沉溺在每一次表演带来的“激情和乐趣”中,但最终,对生活本身再也积攒不起足够的勇气和信心、激情和乐趣。
最终我们发现我们活在仪式感里,也终将死在仪式感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