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北漂更心酸,为儿孙漂泊的带孙族何去何从?
你知道吗?在你的身边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背井离乡,漂泊在外;他们日日忙碌,任劳任怨——他们就是老漂一族。
据统计,现在全国大约有1800万这样的老人,他们做着保姆、管家、月嫂……种种之类的活,多数人却是义务劳动。他们在外打拼的子女都知道关心自己幼小的宝宝身体是不是健康,却忽略了自己的年迈的父母已经多久没有笑过……
让他们日渐沉默的,是内心的孤独
和朋友阿兰聊天的时候,她说她妈妈王阿姨现在像变了一个人一样,总摆着张脸,也不爱说话。要知道她妈妈之前可是出了名的开朗,整天笑眯眯的,而且喜欢交朋友,和朋友结伴旅行是常事。
但是现在,王阿姨每天除了出门买菜、接送小朋友上学,就是窝在家里看电视,整个人懒洋洋的,完全失去了往日的活力。看着越来越阴郁的王阿姨,阿兰心中其实也很难过。
她很想让她妈妈多出去走动走动,但是王阿姨却总是提不起兴趣,两人甚至为此争执过几次。有一次王阿姨被惹火了,抛下一句“老朋友都不在,我和谁玩去”就回了房间。留下阿兰一人在客厅沉思。
阿兰和老公孩子都不爱吃茄子,但王阿姨偶尔会买茄子放在冰箱里,等到茄子烂了也不煮。阿兰看到了,就问王阿姨为什么要买,王阿姨楞了一下,才说:“你爸爱吃茄子。”阿兰顿时心中很不是滋味,她这才知道,原来王阿姨一直都在挂念着自己的老伴。
其实阿兰也知道,她的妈妈待在北京确实不开心,为了照顾她和孩子牺牲了自己的老年生活不说,还和老伴、朋友分居两地,心中一直很孤独的。她不知道,如何才能让王阿姨从这种孤独中走出来。
比起种种不适应,子女的指责更扎心
李阿姨是东北人,儿子在上海定居之后,她和老伴为了照顾孙子也搬到了上海去住,帮忙带带孩子,给儿子媳妇料理家务。初来上海,他们俩都很不适应南方湿润的天气,特别是冬天的湿冷,让李阿姨受过伤的腿总是隐隐作痛。
除了天气,南方的饮食和口音也是李阿姨和李叔叔无法适应的。他们习惯了早上来一碗咸口的豆腐脑配上烧饼,但是来到上海之后,早餐却以白粥为主,让他俩吃得很没有滋味。
李阿姨老俩口讲着一口标准的东北话,到了上海,却经常因为无法听懂上海的方言而使聊天陷入沉默。不过这些困难,都是李阿姨和李叔叔可以克服的,最让他们不能忍受的,是来自儿子和媳妇的指责。
例如关于小孩子吃零食这件事,李阿姨也知道不能给小孩子太多零食,对身体不好。但是耐不住孙子的的撒娇,就给买过一两次。被儿子媳妇知道了,就皱着眉头说了李阿姨两句。
虽然不是责骂,但听得总归不是那么舒服。还有些时候,因为孩子衣服穿多穿少之类的小问题,老俩口都会被说教几句。
他们也承认,自己书读得没有那么多,不懂得什么带孩子的科学方法。但是不明白的是,明明自己是来帮忙带孩子的,为什么地位却不如保姆呢?
隔壁邻居家对聘用的保姆尊敬有加,而他们,却动不动就要被教育一通。难道,真的不该来吗?
这个陌生的城市,终究是不属于他们的
宋阿姨陪着女儿住在深圳已经有五六年的时间了。虽然老伴、女儿都在身边,她能给刚来深圳的外地人指路,知道哪里的菜新鲜又便宜,但是她始终不觉得这里是她的家。每年,她最高兴的事就是趁着孩子寒暑假的时候,回自己的老家看看,那儿才是她真正的家。
宋阿姨没有本地的医保,看病的费用无法报销,所以生了病,她能抗就扛,不愿意去医院。和邻里闲聊的时候,别人的一句“你们外地人”,划清了和她的距离,也让她知道她是不属于这个城市的。
深圳再好,终究不是她出生长大的地方。她对深圳而言,始终是一个外地客。现在,宋阿姨最期待的就是,等孩子长大了,不需要他们老俩口照顾的时候,他们能够回到自己的老家,在熟悉的小城市安度晚年。
从小到大,我们都是在父母的关爱中长大的,成家立业之后,很多人理所当然地觉得父母就应该继续照顾子女,就应该帮忙带孩子,却忘了,其实父母的责任在你成年的那一刻就已经结束了。他们之所以愿意帮忙,完全是出于对孩子的心疼和爱护。
所以,在责怪父母带孩子不细心、总是做错事之前,先想想他们为子女付出了多少,他们已经多久没有好好休息过,多久没有开心地笑过。对年迈的、在外漂泊的父母多一些关心尊重吧。和孩子一样,父母需要子女的宽容和理解。
你/你父母是“老漂族”族吗?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