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为罕见德化白瓷民间惊现,国内外众多藏家争相夺宝
有一种瓷器,它不是官窑,却和官窑一样精美。它在国内名气不大,在海外却声名赫赫,甚至成为了国际公认的文化遗产,它就是德化白瓷。
德化白瓷的烧制成功,除了当时的瓷工艺人能恰到好处地掌握火焰气氛外,与瓷土原料有着密切的关系:定窑白瓷是用氧化铝含量较高的粘土烧制的,粘土含助熔物质少,故瓷胎不够致密,透光度较差。而德化窑白瓷则是用氧化硅含量较高的瓷土制成,瓷土处理极为精细,瓷土内氧化钾含量高达6%,再加上瓷土中含铁、钛等杂质较低,烧成后玻璃相较多,因而瓷胎滑润致密,洁白如玉,透光度特别好。由于胎质细白,加之氧化铁含量极低,氧化钾含量特高的纯白釉,焙烧时又采用中性气氛,德化窑白瓷釉色显得格外纯净,釉面晶莹光亮,乳白似象牙,如凝脂冻玉,美不胜收,超越了以往任何时候任何窑口的白瓷,一跃成为中国白瓷的代表。
卵白釉瓷是元代景德镇窑创烧的一种白釉瓷的统称。因为底款有枢府铭文,所以卵白釉也叫枢府瓷。卵白釉瓷器其胎体一般比较厚重,釉呈失透状,色白微泛青,恰似鸭蛋壳色泽,故称“卵白釉”。其主要装饰手法是模印,题材比较简单,常见的有云龙纹、芦雁纹、缠枝花纹等。因卵白釉瓷器的花纹中间常模印“枢府”两字,故又称“枢府釉瓷”。“枢府”是元代掌管国家军队大权的重要机构“枢密院”的简称。在元代白瓷上模印“枢府”字样的瓷器一般被认为是景德镇为“枢密院”烧制的专用瓷器。除“枢府”字样外,在元代卵白釉瓷上还见有“太禧”、“东卫”、“福禄”、“白王”等铭文,更多的则不带铭文。 元代景德镇窑卵白釉瓷器的创烧,为明代永乐、宣德时期甜白釉的发明奠定了基础。元代卵白釉瓷器在元代墓葬、窖藏、沉船及元大都遗址中均有发现。1984年安徽歙县元代瓷器窖藏曾出土109件卵白釉瓷器,而且均带有“枢府”铭文,是一次性出土“枢府”铭卵白釉瓷器最多的一次。
真品用合模制作,模子的连接处,必然留有挤压瓷泥调整的痕迹。明代艺人常用手捺,在内里可见手捺痕迹。
德化白瓷,是中国福建省德化县的历史特产,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中国白”原文为BLANC DE CHINE,这是是法国收藏界对明代德化白瓷的赞誉,他们认为这是“中国瓷器之上品”。
清代的德化白瓷装饰技法大体上是延续了明代的风格,贴塑工艺继续精进,但一改明代清雅简洁具象的风格而日渐繁缛,华丽、细腻,这与清早中期吸收巴洛克和洛可可等欧洲艺术营养的社会风气是同步的。清代与宗教题材有关的龙、虎、天鸡等动物图案减少,甚至绝迹。鹤鹿仍旧存在,主要用于寿星、何仙姑、西王母等道教人物的陪衬。麒麟仍继续出现。狮形在清早期仍较广泛使用,清中晚期渐少。
德化白瓷是唯 一一个民窑瓷器受到广泛关注的品种,尤其是在清代和民国时期,在不受到宫廷支持的民窑,德化白瓷不得不说是中国瓷器历史上的一个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