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年高考语文全国试题乙卷的几个特点

一、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阅读

这部分在选材内容和设题形式、难度上没有变化。特别是实用类文本的主观题,命题方式和20年一模一样。这表现了高考命题的稳定性,说明每年题目中总有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值得认真挖掘,这是备考中要特别注意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今年全国乙卷和新课标卷都选取了小说。从选材上看,这两篇小说都有比较复杂的故事结构,相较于以往的小说材料而言,在结构上更具有现代性。《秦琼卖马》讲的是落魄名伶王超杰为生计所迫,出卖自己收藏的瓷器,古董店老板杨成岳在明知瓷器是赝品的情况下,有感于“秦琼卖马”,买下了瓷器。小说中,王超杰唱了“秦琼卖马”,以比况自己的处境,戏文和小说情节形成了一种相互映衬的“同构”;《石门阵》以一个走街串巷的木匠口吻讲述了石门阵摆退鬼子兵的故事,这个编出来的故事有着事实的依据,但是把这个真实的故事改造成了这个样子,却反映着木匠和听故事的村民的心理和精神状态,在写作的技巧上看,是一个“故事中的故事”,也形成了一种“嵌套”的格局。可以看出,小说的选材比较重视“讲故事的技巧”。

从命题上来看,形式上没有变化。从命题角度来看,主要集中在人物形象的分析上,需要结合文本揣摩人物心理。最难的题目是选择题。一个关于小说的主题,一个关于小说的语言特点。这说明我们在小说阅读的教学中还要加强对小说的主题解读,使学生能够抓住本质,同时能够用比较专业的眼光评价语言特色。

三、文言文阅读

最大变化在选文来源和题材上。以前选文集中在“正史”中,而今年的选材出自《资治通鉴纪事本末》,这本书在史学上开创了以“事”为纲的本末体。选文以记言为主,非常类似于《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选录的《求谏》一文。可以看出,命题变化都在围绕教材展开,没有脱离教材。(或者说,教材体系提供了一个比较完满的知识能力体系,考试命题无法脱离这个体系。)

四、古诗鉴赏

选了辛弃疾的一首词。命题指向这首词的语言特色。这是这份试题中第二次考查语言特色。(第一次在小说阅读的选择题中。)从历年考试题来看,这几年“语言特色”成了高频考点。可以借助这一道题好好琢磨一下语言特色的构成。从理解上说,这首词用词是简单平易、通俗自然的;从形式上说,这首词写了人和鹭鸶对话的场景,采用了口语;从对话内容来看,把鹭鸶当做一个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来劝告,是风趣诙谐的。这样对语言特色有了一个大致的认识,讨论的时候不至于“信天游”。

五、语言文字应用。

前三道题形式不变,指向词语、病句、客观连贯。

后两道题形式有较大变化。首先是两道题的语段材料合并为一,形成一个较大的语境,强化了语境。其次是在概括内容的题干中出现了句子形式的要求,而且是明确提出“因果关系”,这是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验,也是对语法知识的明确点击。说明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系统补充语法知识。

六、作文

乙卷作文让人始料不及。总体来说——反押题。但是有两点是不变的:1、指向青年成长;2尽量人人可写。审题立意比较简单,但写烂的人依然很多。主要原因是一提“理想”就兴奋,大谈理想的意义,严重偏题。还有一个严重问题就是泛泛而谈,追求理想的基础、方法、途径、目标、几者关系,每个都写一下,看着篇幅满满,其实空洞无物。这就需要在审题和写深刻两方面再下功夫。

附:一份作文提纲,讲作文可用

1、追求理想的道路上,许多人都目标明确,都努力上进,但只有耐得住寂寞,才能让自己走的更远,更快。

2、寂寞是大事业的敌人,平庸者常常难耐寂寞。

3、承受寂寞之苦,恰是追梦旅人必修功课。

4、寂寞可能不但指探索旅途之中的孤独,更有生活的困顿,还有事业的低谷的重压。

5、追梦途中受不了寂寞,那是我们的眼界不够高,定力不够强。

6、这个时代的纷扰常常让人忘记了出发时的目标,不可心如死水,但须潭影无波。

7、牢记自己的使命,把寂寞走成映照天际的辉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