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实录|《母亲的鼓励》课堂教学实录(一)
执教名师:贾志敏
贾志敏,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已逾55年。1994年被评为特级教师,1999年获浦东开发建设特殊贡献奖,2000年被授予“浦东名师”称号。对小学语文教学有深入研究和独特见解。教学态度亲切,语言生动,效果显著。深受孩子们欢迎与爱戴。1992年电视系列教学片《贾老师教作文》在中央及各地方电视台播出后,社会广泛关注。
NO.01
故事蓄情
巧引课题
师:听你们老师介绍,咱们班同学的字写得特别漂亮。告诉我,谁写得最好?(让被推荐的两个学生到黑板前板书,其他学生被要求注意观察书写之笔顺与字的结构。)
师:(对一位同学说)请你写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的名字——“母亲”。(一个学生板书:母亲)
师:(对另一位同学说)请你写人与人之间交往时最需要的手段——“鼓励”。(一个学生板书:鼓励)
(学生在书写过程中,老师对学生的书写进行即时点评。)
(指名读“母亲”和“鼓励”)
师: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来自于母亲,母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她生我们、养我们,把一切都献给了我们。所以有人说,“母亲的怀抱是最温暖的。”“母亲给予我们一切。”……
学着老师说的,也说一两句诗意的、深情的赞颂母亲的话。
生1:母亲十分伟大。(可以)
生2:母亲十分无私。(没错)
生3:我用一首诗来赞颂母亲:“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师:“游子吟”,真好!
生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师:把母亲喻作春蚕。感人!母亲生育我们,养育我们,她给予我们的爱是不求任何回报的。
母亲,伟大在哪儿呢?举一个例子:
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汶川发生大地震。顷刻间,山崩地裂,房倒桥塌。人们赶紧抢救埋在废墟下的人。当消防队员掀开一块水泥板时,发现下面竟躺着两个人:年轻的母亲怀抱着两岁左右的孩子。母亲死了,孩子还活着。这位母亲把生的权利让给了孩子。后来,在母亲的手机里发现这样一条短信:孩子,你活着的话,别忘了母亲。
你们也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学生没有任何反应)
师:(见学生没有反应)我再举一个例子:
一个孩子的肝脏出了问题。医生说只有做肝脏移植手术,这孩子才能存活。但是,找不到合适的肝脏可换,唯有母亲的肝脏能与之匹配。遗憾的是,母亲的肝脏是脂肪肝,没有使用价值。医生说:“你每天跑步,等肝脏消肿了,也许能用上。”这位母亲就天天跑步,半年里跑坏了6双鞋,肝肿消了。终于,母亲的部分肝脏移植给了孩子,孩子得救了。
母亲赋予孩子的爱,就是这样高尚、无私和伟大。
谁接着说?你所了解到的有关“母爱”的事例——
生1:有一位母亲为了给上清华大学的儿子筹集生活费,自己去捡垃圾。
生2:有一个孩子身上长了过敏性黑痣,几乎全身都黑了。母亲为了拯救孩子,把自己肚子上的皮移植给孩子。
生3:一位母亲为了提供在国外读书女儿的生活费用,奔走了四个国家和地区打工筹款,可是她不通任何一国的语言。
(学生一齐读黑板上写着的“母亲”“鼓励”两个词)
(师在“母亲”“鼓励”之间加上“的”字。指名读课题“母亲的鼓励”。)
NO.02
点拨指导
扎实训练
(教师指着课前板书的三行生字和新词,让学生反复朗读。老师着重指导“捺”na的读法。)
羡慕 黯淡 甜蜜 按捺
好动 妈妈
破天荒 两鬓斑白 悲喜交集
师:“好动”的“好”怎么读?怎么讲?
生:读第四声。“好”是喜欢的意思。好动,就是收不住心,喜欢动。
师:我喜欢看书——
生:我好看书。
师:这孩子喜欢逞能——
生:这孩子好逞能。
师:爸爸好运动——
生:爸爸喜欢运动。
(指导读“妈妈”。先跟着老师读,再一齐读。)
师:“妈妈”跟“母亲”指的是同一个人。它们间有区别吗?
生:“妈妈”是口头上喊的,“母亲”是书面上用的。
师:对,“母亲”属书面用语,“妈妈”属口头用语。打开书,看看“妈妈”这一词儿都用在哪些句子里?“母亲”又都出现在哪些地方?
生:“妈妈”都出现在人物的语言里;“母亲”都出现在作者陈述的句子中间。
师:说得比我还清楚。
师:“破天荒”什么意思?
生:打破了之前的惯例。
师:正确。意思是“从来都没发生过的,如今奇迹般地发生了”。北方人喜欢这么说,咱们南方人不这么用的。
师:“两鬓斑白”呢?
生:是指人的“这里”(学生指着自己脑袋的两侧)变成白色了。
师:“鬓”指耳朵前面的部位。“斑白”就是有的头发白了,有的头发还是黑的。
师:“悲喜交集”什么意思?
生1:又悲伤,又欢喜,两种感情交织在一起。
生2:悲伤和欢喜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复杂的感情。
生3:当时的情景应该是他既十分悲伤,又很开心,两种感情结合在一起。
师:简单地说,就是“既高兴又悲伤”。
(学生再一齐读生字和新词)
NO.03
直奔结尾
激情诵读
师:字、词会读了,文章会读吗?请一位同学朗读文章最后一节。
生:“高中毕业了……”(生读得拿腔拿调的,极不自然)
师:不要这么读,要这样读:高中毕业了,……(教师读得清晰、自然,精神饱满的)。
(学生继续读)
师:读得真好,就是要这样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我学着这位同学,朗读最后几句话,能不能读得像她一般好。
(师有感情地朗读:“突然,儿子转身跑到自己的房间里大哭起来……滴落在手中的信封上……”读后,学生鼓掌。)
师:接着,我们请三位同学分别朗读这几句话。
生1:突然,儿子转身跑到自己的房间里大哭起来,边哭边说:“妈妈……
师:要大声地喊“妈妈”,“妈——妈!”(教师示范)。
(生1继续读)
生2:突然,儿子转身跑到自己的房间里……
师:读得好极了,就是应该这样读!
生2:突然,儿子转身跑到自己的房间里大哭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知道自己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但是,从小到大,你总是不断地鼓励我,你的鼓励成了我学习的动力。”听了这话……
师:大家注意了没有?她朗读陈述过程的句子时,运用的是一种语气、一种语调、一种语速。然而,朗读不同人物的语言的时候,语气、语调、语速都变了,变成另一种语气,另一种语调,另一种语速。请你再读“边哭边说:'妈妈,我知道自己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
(生2继续读)
师:你读得最好。最后一句话读得太有味儿了,请再读一遍——大家一起欣赏。
生2:听了这话,两鬓已经斑白的母亲悲喜交集,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流下,滴落在手中的信封上……
师:真好!看来,要想读得比你好,那是很困难的了。(受表扬的学生得意地坐下)
生3:突然,儿子转身跑到自己的房间里大哭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知道……
师:“妈妈”,叫得不好听。“妈”是第一声,后面的“妈”是轻声。
生3:妈妈——
师:再叫一次。
生3:妈妈——
生3:妈妈,我知道自己不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再也按捺不住……
师:该读“àn nà”,不读“àn nài”。
(生3继续读完剩余部分)
师:读得也相当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