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家菊、孙郁芝 于、孙氏学术流派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用药规律研究

目的:通过收集整理于、孙氏学术流派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临证病案,梳理其治疗慢性肾衰的证治用药规律与特色,总结挖掘于、孙氏学术流派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方法:1.通过收集于、孙氏学术流派代表人物的医案、论文、论著、科研成果等,整理跟师笔记,归纳总结其辨证方法及遣方用药的特色,梳理其学术思想。2.将收集到的符合纳入标准的于、孙氏学术流派代表人物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300例门诊及住院病案资料,共计870条处方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建立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的方式,对数据源采用频数、关联规则、聚类等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于、孙氏学术流派临床证治用药规律和特点。

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慢性肾功能衰竭病案300例,男性发病率较高于女性,男女发病比例为1.08:1。年龄跨度在20-86岁,以40-69年龄段发病者居多。

2.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证候治法统计得出:慢性肾衰本虚证以脾肾气虚证(62%)为最多见,其他依次为气阴两虚证(16%)、脾肾阳虚证(13%)、肝肾阴虚证(9%),标实证以浊毒瘀阻(37%)居多,其他依次为湿浊内阻(30%)、湿瘀互阻(23%)、湿热蕴结(10%);临床症状出现频率最高的是乏力、纳差、小便泡沫、口干、眠差、双下肢浮肿、腰困等;治则治法中补益脾肾,活血化瘀,泄浊解毒运用频率最高。

(2)本研究所录入的870条处方,共采用200味药物,合计15563味次,其中使用频次100次以上的中药共52味,52味高频中药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前四位分别是补虚药(33.36%)、活血化瘀药(14.19%)、清热药(11.59%)、利水渗湿药(10.52%);以上四类药物类型中补气药(18.08%)、活血调经药(7.37%)、清热解毒药(5.13%)、利水消肿药(9.40%)用药频率最高。(3)药物的四气按照所占比重由高到底依次为温(45.49%),寒(26.65%),平(22.03%),凉(4.33%),热(1.5%);五味所占比重由高到底依次为甘(37.73%),辛(26.85%),苦(26.09%),咸(4.45%),酸(3.17%),涩(1.71%);使用频次排序前五位的药物归经分别是脾、肝、肾、肺、胃。

(4)运用关联规则分析共得出61组使用频次≥217的

核心药物组合,得出由

黄芪、当归、党参、茯苓、薏苡仁、地龙、熟地黄、红花、大黄等17味中药组成的核心处方,获得置信度≥0.9的60条规则。

(5)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统计法,得出4条新方组合:

处方1由大黄,牡丹皮,制桃仁等药物组成,适用于热瘀互结证;处方2由仙茅,牛膝,连翘等药物组成,适用于脾肾阳虚兼瘀毒互阻证;处方3由茯苓,蒲公英,穿山龙等药物组成,适用于浊毒瘀阻证;处方4由旱莲草,女贞子,枸杞子,黄柏等药物组成,适用于肝肾阴虚兼湿浊内阻证。

结论:1.于、孙氏学术流派认为慢性肾衰以脾肾两虚为主证,兼有湿浊瘀毒阻滞;临证治疗主张在补益脾肾的同时,重视活血化瘀、泄浊解毒,扶正与祛邪兼顾;治疗本病重用补益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常用

核心组合为黄芪、当归、党参、茯苓、山药、川芎、陈皮、砂仁、薏苡仁、山茱萸、地龙、白术、熟地黄、红花、丹皮、大黄。

2.于、孙氏学术流派治疗本病的学术思想为衷中参西,宏观微观相结合;培元固本,补益脾肾滋化源;兼顾祛邪,活血化瘀泄浊毒。3.运用现代数据挖掘方法,通过中医辅助平台,可以对学术流派的医案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其结果更具客观性、科学性,且聚类分析获得的新处方可为临床常见证候提供用药依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