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桥效应:你能分清心动是来自于真爱还是生理反应吗?
亲爱的网友们,这是《知音》一个全新的栏目,关于女性爱情、婚姻、家庭、职场、人生和自我的问题,都将和你们一一探讨。
在本次新的课程中,要和大家探讨的是爱情。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爱情的发生和发展都是有迹可循的,能得出规律并加以利用的。
先来说一个现象。明星由荧幕情侣成为现实夫妻的例子很多,比如邓超孙俪、高圆圆赵又廷、刘诗诗吴奇隆、陈晓陈妍希等等。但同时也有很多频繁因戏生情或出轨的,像董洁潘粤明因《红衣坊》结缘,但董洁在拍摄《相爱十年》时和王大治出轨;文章马伊琍同演《奋斗》相恋结婚,文章却又在《裸婚时代》与姚笛生情。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演员这么容易在戏剧的环境下产生爱情?
一般一个剧组从开机到杀青少则三四个月,多则一年半载,而且是在非常封闭的环境中,在这种特定境遇里,男女主角会暂时抛开现实的因素,全身心地投入到“量身定制”的爱情剧本中,两人拥抱接吻互诉衷肠,或者共同面对困境,彼此依靠,从而分不清戏里戏外,彼此都深信对方是自己的MR.right。
这种困于相同场景,有共同目标的特定状况,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吊桥效应”。
吊桥效应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和辛格提出,他们认为当某一种情绪出现的时候,我们对于这种情绪的感知和理解,会受到身体出现的生理反应和我们如果去解释身体出现的生理反应这两种因素影响。简单来说,当一个人提心吊胆过吊桥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手心出汗,如果这时碰巧遇见一个异性,就会错把这种生理反应理解为对方使自己心动,误以为是看见了命中注定的另一半,并把这种反应归结为爱情。
讲回到日常生活中,当两个人一起去坐过山车,一起去看恐怖电影等等这些“惊心动魄”事情时,身体会分泌肾上腺素,来调整整个人的状态,以应对可能存在的危险。你的大脑会把这种心跳加速的感觉跟身边的这个人建立联结,这种联结只是大脑的一种理解,不一定是真的。
心理学家阿瑟·阿伦通过多次实验,证实了危险或刺激性的情境可以促进男女彼此的感情。但这种效应是暂时的,一旦恢复到真实的情景下,如果双方无法完成心理学家莫斯特因提出的“SVR”理论中的爱情三个阶段,那么就很容易分手,即便结婚了,也有可能导致出轨、离婚等结果。
“SVR”理论认为男女从认识到结婚,分为三个阶段。“S”代表stimulus,即刺激阶段,双方受到外表、行为、性格等刺激;“V”代表value,即价值阶段,双方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相似,彼此的吸引力构建在相似的价值观和信念上,并且建立感情上的依附,这个阶段对感情的顺利发展至关重要;“R”代表role,即角色阶段,双方分配角色,相互补充,个体能否扮演好在此关系中对方所要求的的角色,是彼此建立承诺的关键。
从整个关系的发展历程来看,刺激因素一开始占较高的比重,之后随着接触次数的增加而逐渐上升,但所增加的幅度很小,最后会趋于一个平稳的水准;价值因素虽然开始的比重较低,但关系发展至价值阶段的时候,这个因素的比重会迅速提高,不过在角色阶段时,其比重也会趋于平稳,但也比稳定后刺激因素所占的比重高;同样的,角色因素一开始最低,但到角色阶段则会超越其他两个因素,成为最重要的因素。
所以一个人的感情经历只停留在第一部分,那么基本就会陷入各种闪恋闪婚中,走不到相对稳定的两性关系中。
但是,吊桥效应是可以运用在恋爱和生活中的,带喜欢的人去做一些刺激性的事情,推动关系的发展。所以,大家不妨把吊桥效应产生的心动,看成是提供了一个让两人彼此进一步接触了解的机会。还可以在感情开始之后,利用吊桥效应去创造一个个值得纪念的瞬间,成为爱情持续的动力。
神经学研究发现,爱其实并不是一种连续不断的感情,而是由一个个瞬间组成的。这就意味着,一个人可能在某一瞬间里感到特别爱对方,也可能在某一瞬间里非常讨厌对方。从这个角度来说,保持爱情的方法可以是尽可能多地创造这些积极体验的瞬间。比如,在日常生活中给对方制造一些小惊喜小浪漫,在纪念日的时候安排有仪式感的节目,定期出去旅游等等。
从另一方面来说,在现实生活中,对同样的生理表现可能会存在着不同但都合理地解释,有的时候,是很难确定自己的生理表现是由哪一种因素造成。由于难以准确地指出自己生理表现的真正原因,在心理学上,将对自己感受做出错误推论的过程称之为唤醒的错误归因。所以,大家可以运用“吊桥效应”去避免错误的归因,解释和分辨自己情绪的真实来源。在感觉到心动的时候,先停下来想一想,试着从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去寻找线索,是否真的遇到了爱情,从而避免对感觉产生误解。比如说,是不是刚运动完,心情还没有平复,是不是看了让你热血沸腾的电视节目,又或者是你正处于一个嘈杂欢快的聚会场合中。
我希望通过今天的课程,大家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爱情,明白自己的内心,祝大家都能找到真爱!
如果大家还有任何困惑疑问,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我会挑选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作出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