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时中国共产党共建立了多少敌后根据地?主要分布在哪里?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至此可以说中国军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避免了亡国奴的命运。整个抗战过程中,国民政府作为当时的名义上的中央统一政府,其在正面战场及敌后战场均作出了无数努力,包括组织正面会战,尝试建立敌后根据地等。中国共产党则在国共第二次合作时,将军队整编为第十八集团军和新四军,并挺进敌后,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在长达八年的敌后抗战中,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大量敌后根据地,那到抗战胜利时,共产党共建立了多少敌后根据地,主要分布区域又在哪儿呢?

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所作的《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解放区,包括十九个大的解放区,其地域包括辽宁、热河、察哈尔、绥远、陕西、甘肃、宁夏、山西、河北、河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东、福建等省的大部分或小部分。”到抗战胜利时,根据地面积达到近10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

结合地域可将19块根据地分成以下7个:

1)陕甘宁边区:其基础是原陕甘宁革命根据地,主要包括陕西北部,甘肃东部和宁夏的部分区域,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所在地,是敌后抗日战争的政治指导中心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解放战争期间,陕甘宁边区被蒋介石政府宣布为非法叛乱区域。

2)晋察冀抗日根据地:1937年11月由八路军115师聂荣臻政委率领约3000人的干部和军队开辟的第一块敌后抗日根据地。以五台山为中心,以山西东北部和河北的冀中、冀东为主,包括察哈尔、热河、辽宁三省的一部,行政上划分为北岳、冀中、冀察、冀热辽四个区。是抗战期间华北最大的抗日根据地,也是各根据地建设的模范。

3)晋西北和大青山抗日根据地:1938年,八路军120师在大青山地区开辟,晋绥抗日根据地最早的雏形。主要区域为东起同蒲路北段,与晋察冀北岳区相接;西至黄河,与陕甘宁边区隔河相连;南至汾(阳)离(石)公路,与晋军驻区毗邻;北至清水河,与大青山区连接。晋绥抗日根据地是陕甘宁边区的门户,使日军始终未能越过黄河进犯陕甘宁边区,保卫了延安和党中央,并确保了党中央与敌后各根据地联系的交通线。

4)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由八路军129师以太行山为中心建立,地处华北南部和华中北部,位于潼关、徐州、德州、太原之间,分晋冀豫和冀鲁豫两个军事战略区,控制着津浦、平汉、同蒲、正太、德石、陇海等铁路,处于战略枢纽的重要地位,是南北抗日根据地的联合点,总面积约30万平方公里。

5)山东抗日根据地:1939年罗荣桓率领八路军115师与山东纵队汇合,是抗战期间华北抗战的四大根据地之一,以沂蒙山为中心,活动范围由山东大部与河北、江苏一小部分,主要区域分布在津浦路以东的山东大部地区和江苏、安徽、河南三省边界的部分地区,东濒黄海、渤海,西临津浦路与冀鲁豫区毗连,北迄天津与冀中、冀东两区相连,南至陇海路与华中的苏北区相连总面积约30万平方公里。

6)晋西南抗日根据地:1937年11月,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直属队及第三四三旅由正太路南进,在山西新军配合下创建。但晋西南抗日根据地的活动受到阎锡山的压制,部队发展比较困难,晋西南抗日根据地一部分力量转进山东,只留一部分军队与山西新军坚持敌后抗战。

7)华中抗日根据地:1938年3月至4月间,由新四军第一、二、三等支队建立,以茅山为中心,主要包括江苏绝大部分,安徽、湖北、河南、浙江和湖南的一部分。至1940年年底,新四军即解放了江、淮、河、汉之间的广大国土和人民,建立了皖中、皖东、皖东北、苏南、苏中、苏北、豫皖苏、皖南等根据地,军队由组建时的1万余人发展到10万余人。

【免责声明】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