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的结局:堪称大清第一王,却自己给自己挖了一个大坑
当年清军能顺利入关,并很快取代明朝,多尔衮在其中的功劳是绝对值得肯定的。后来,他拥立皇太极的儿子福临为帝,自己则以摄政王身份管理朝政,一时风光无限。 当年,皇太极猝死于盛京清宁宫,生前未立嗣子。于是,以豪格为首的两黄旗和以多尔衮和多铎为首的两白旗开始争夺皇位。最后,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多尔衮议定:由皇太极的第九子、年仅六岁的福临即帝位。 至此,礼亲王代善等奉福临登位,各王贝勒大臣等,共同誓书昭告天地,同时宣布以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睿亲王多尔衮辅政,改元顺治。就这样,多尔衮妥善地处理了一个十分棘手的皇位争夺问题,使得自己向权力顶峰迈进了一步。 只是,七年之后他就殒命于一次外出狩猎之中,享年39岁。他死后得到的待遇也是极高,被顺治追封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
不过,多尔衮的头衔并没有保留太久。很快,顺治就收到了大量的大臣们弹劾多尔衮的上书,其中,包括他的亲信。于是,在多尔衮死后两个月的时间里,从一个被人尊崇的“皇帝”跌落至罪臣。一共有14条罪状,一切封典被追夺,连陵墓都被刨了,还被掘尸。 《清世祖实录》对多尔衮的评价是“擅作威福,任意黜陟。”而《清史稿》则是说其“前功劳未可尽泯。”后者的说辞大概也是乾隆为多尔衮翻案的理由之一。其实,看乾隆的评价,对多尔衮还是挺欣赏的,说他“奉世祖车驾入都,成一统之大业,厥功最著。” 6park.com展开全文 6park.com 按照乾隆的说法,当年顺治帝还很年幼,多尔衮若要自己称帝早就做了,何苦还要再拥立一个小皇帝呢。当年,的确有人劝过多尔衮,让其自己做皇帝,尤其是在皇太极死后,但是,他还是决定拥立年幼的福临为帝。 可以说,多尔衮的死,就是典型的官场斗争的结果,哪怕他是皇亲。
在成为摄政王之前,对于异己势力多尔衮惯用的方式就是打压和铲除,这在当时也是很正常的一种行为。所以,在多尔衮死后,那些政敌肯定不会放过诋毁他的机会,以至于,多尔衮摄政几年的做派更是给了他们最佳的打击理由。 首先,在仪仗规格上,多尔衮和皇帝等同,只是具体数量上会比皇帝用的少些。再者,他不再向皇帝行礼。更为关键的一点是,“皇叔父摄政王”成了“皇父摄政王”。当然,也有人拽着这几点不放,说他意图篡位。 所以,顺治肯定会借势瓦解多尔衮的势力,培植自己的力量。
乾隆皇帝上位后,对此案重新界定,还让人将当时的一些上书档案都给销毁了,说是为了“征信之用”。所以,现在看到的资料是不是准确还原了当时的现场,估计还需要大量的资料去佐证。不过,其中有一个说法“掘尸”,应是没有根据的。 估计,写“掘尸”的应是汉人,历史上就有著名的鞭尸故事。但对于满人而言,入关前都是火葬,这个和游牧民族经常迁徙有关。满人入关后,不是立即就接受了汉人的“土葬”习俗。虽说康熙年间满人开始采用汉人的这种方法,但直到乾隆“火葬”才被正式禁止。 所以,单看时间,当年的顺治帝不太可能用汉人的方式去安葬自己的皇叔。
由此可以大胆推断,现在看到的诸多关于多尔衮的文字描述,绝大部分应是在乾隆年间完成的,而且,执笔的极有可能是汉人。当年,多尔衮一路南下破城,死伤无数,后人借着对他的贬低,多少可以疏泄一下心中的怨恨。只是,这个破绽太大了。 后来,多尔衮的墓在1943年被盗过一次,地宫里空空如也,只有一个三尺多高的白地蓝花瓷瓶,想来应是盛放其骨灰所用的盛具。所以,有人讨论,为什么时隔百年,乾隆要为他翻案。有人说:乾隆想做个十全老人,于是,就将其爷爷、父亲执政期间的一些冤假错案都给反了。其实,这说到底,还是为了政权稳定的需要。 因为,乾隆要让全天下人看到,只要为清廷做出了贡献,哪怕一时委屈,朝廷也不会亏待他的,最终,都会得到公平的待遇。 只是,他给的待遇是“追谥曰忠,补入玉牒”,使多尔衮一生都定格于此。
其实,多尔衮是自己给自己挖了一个大坑。 他自以为功劳大,还是皇叔父,皇帝怎么也得给自己些薄面。但是,他没有仔细想过,如果是他带头破坏了规矩,那岂不是整个朝纲都要乱了秩序? 顺治为何要追封他为“皇帝”?仅仅是对他的尊敬吗? 其实,顺治是一个很有想法的皇帝,他的大臣们哪能看不出来。后来,乾隆下令毁了当年的一些记录,定是包括了一些不能对外公开的秘密。 只是,后人更多则是在一些表象上打转转研究。要知道,皇权是不容他人轻视的,多尔衮当年之举已经逾越了做大臣的规矩,等待他的只能是这种结果。
多尔衮墓原址位于北京市东直门街道新中街。顺治八年多尔衮被撤去帝号、庙享,家产皆籍没入官,建设中的墓地被拆除。直到乾隆四十三年诏令平反,依亲王陵寝制度恢复坟茔。辛亥革命后,多尔衮后人将地面建筑拆卖,直到1954年,九王坟被彻底拆平。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