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封治国的《国美春秋—端阳》创作之路
国美之路是中国近现代历史背景下,中国美术学院历九十载而生生不息的一条文化之路。从1928年国立艺术院初创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是新文化的20年,中国不仅孕育了代表民主和科学的“德先生”和“赛先生”,还请来了新文化的种子。国立艺专正是新文化的产儿,从那里开启了文化启蒙与民族救亡的漫漫征程。这是引水之年。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新中国30年,依助共和国的力量,学院事业开渠奠基;伴随共和国的成长,学院亦历经艰辛。这是开渠之年。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40年,是中国振兴的40年,也是学院事业的奔流之年。中国的艺术不仅回返人性和艺术本体的起点,而且追溯传承和大地的根源。90年来,几代人的学术生命,拓积而成一条内涵丰厚而又特色鲜明的路辙,映射着中国艺术教育世纪发展的沧桑浑厚的学术脉络,承载着东方文化共同体的一种当代复兴的命运与品格。
封治国在他的作品前
封治国1977年出生于南丰,1995年考入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毕业后考入本院油画研究生班,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2008年考入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目前系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一工作室教授。封治国在教学与油画创作的同时致力于艺术史研究,主要学术论文发表于《新美术》《艺术史研究》《美术史与观念史》《广州美院学报》《中国画学》等学术刊物,并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清华大学国学文摘》转载,著作有《与古同游——项元汴书画鉴藏研究》。
作品草图
作品在陈列区
封治国的作品以人物为主,但风景题材亦可圈可点。其风景重于诗性的精神表达,强调绘画的书写性和写意性,风格典雅洒脱,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他笔下的一景一物,都突破了传统程式化的表现方式,以人文精神和中西融合的技法,让花草树木、山川河流、田园美景鲜活而生动起来。
细细品味封治国的风景作品,有“兴逐孤云外,心随还鸟泯”的洒脱,有“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的浪漫,有“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的旷远……在这无雕无饰的“天然”之中表现着山水之美,把自身对生活、对美的咏叹都寄托于对大自然的讴歌之中,从而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人物创作是封治国的主要研究方向,他的学术成果也集中在人物领域。封治国在具象写实的语言范畴内,以现代知识分子为主要题材,通过肖像式的刻画与描写来反映人物的精神特质,使观者直接面对画面主题,寻找情感交流的通道。如他创作于2009年的《有涯之生——青年艺术史学者》,画面中的两位人物,一位正襟危坐,一位随意慵懒,背景中依稀可辨明代收藏家李日华的肖像,而墙壁悬挂的立轴古画、桌面零落的法帖与折扇,每一个道具、每一件实物,都已经把描绘对象的身份在简洁的构图中彰显无遗。
在谈及自己的经历时,封治国坦言:“能在中国美术学院史论系接受系统而严格的理论训练,是我一生的荣幸。”他曾用五年时间潜心研究明代大收藏家项元汴,对项元汴的家系、生平以及明代书画鉴藏的风尚和观念,作出了相当的探索。
“梦想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封治国约五六岁时,从临摹简笔画开启了绘画之路。初中参加学校美术兴趣小组,跟随老师画素描、水彩、石膏像,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绘画学习,并显示出与众不同的绘画能力和造型感觉。1995年,18岁的他考入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先后完成本科、硕士研究生学业,毕业后留校任教。2014年调入中国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一工作室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这其中的奋斗经历,源于一个强者的艺术追求。“尽管生活压力大,琐事也很多,但我一直很喜欢油画,愿意去画,心里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与其说坚持,不如说是兴趣和热爱。”封治国是那种设定了目标就坚持不懈朝着梦想前进的人。
一直画油画的封治国,2008年考取了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师从著名艺术史论家范景中先生,2011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与古同游——项元汴书画鉴藏研究》一经出版,深受学界好评,被认为是研究项元汴乃至晚明书画收藏的前沿专著。就在大家以为封治国要转型时,他却突然重拾画笔,在近三年里以爆发式的状态画出20余件油画,实现了自我超越,并且屡获国家级奖项。从2010年到2013年,封治国先后以七件不同的油画作品参加了七项国家级学术大展,入选“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受国家委托绘制重大历史题材画作。在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中,他不仅油画、水彩双双入选,美术史著作也获得“中国美术奖理论评论奖”,创造了一人同时有三件作品入选全国美展的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