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原祁认为,画之妙在不生不熟。不在古法,不在吾手,在脱尽习气

《画人传》~第309篇

王原祁认为,画之妙在不生不熟。不在古法,不在吾手,在脱尽习气

文/卢秀辉

王原祁(1642年—1715年),字茂京,号麓台、石师道人,江南省苏州府太仓人(今江苏太仓)。

王原祁祖父王时敏,明末清初画家,大学士王锡爵之孙,翰林编修王衡之子,“四王”第一代人。王时敏主张摹古,笔墨含蓄,苍润松秀,浑厚清逸,构图较少变化。其画在清代影响极大,王翚、吴历及其孙王原祁均得其亲授。王时敏开创了山水画的“娄东派”,与王鉴、王翚、王原祁并称四王,外加恽寿平、吴历合称“清六家”。王时敏少时其祖父就嘱托董其昌来指导他学习书画。在董其昌的指导下,他少年就开始从摹古入手,深究传统画法,对黄公望山水,刻意追摹。

王原祁父亲王揆,王时敏次子,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馆选日,某相欲荐王揆居首,及闻胪唱到,王“揆”字与“魁”音相近,顺治皇帝问:“是负心王魁耶?”盖宋官本杂剧有《王魁三乡题》,嘉佑状元王魁负山东莱州妓女敫桂英事,已深入人心,故顺治有此问。某相遂默然而止,不敢再荐。康熙中荐鸿博不就。工诗,与黄与坚等并称“娄东十子”。 著作有《芝廛集》、《畿辅七名家诗钞》46卷等。

王原祁小时候很喜欢画画,有一次,他画了一小幅山水画,贴在墙上,祖父王时敏见到后,十分惊讶,以为是自己画的,得知是出于孙子之手,大喜过望,认为他有超人的绘画能力,王时敏由衷赞道:“是子业必出我右也”。从此,王时敏对王原祁更加刻意指导。王原祁有了这样的老师在身边,既可以替他解疑答惑,又能从技法到画理详加指教,对他在绘画上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王原祁得祖父王时敏亲授,承董其昌一脉,登第后,更专心画学,极受康熙皇帝之宠,对他的山水格局影响很大,在“四王”中,王原祁年纪最小,但成就最高。

王鉴曾经对王时敏说:“吾二人当让一头地。”王时敏答道:“元季四家首推子久(黄公望),得其神者惟董思白(其昌),得其形者吾不敢让,若神形俱得,吾孙其庶乎?”王鉴深以为然。王翚以清丽之笔,名倾中外,王原祁则以高旷之品突过之。王原祁曾有画论认为:“明末画中有习气恶派,以浙派为最。至吴门云间,大家如文沈,宗匠如董,赝本混淆,以讹传讹,竟成流弊。广陵白下,其恶习与浙派无异。有志笔墨者,切须戒之。”

明末清初,由汉族统治者统治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灭亡已成定局,无可挽回。清朝统治者对汉文化的破坏自是可想而知的,满清不管是在经济上还是在文化上或者生活习惯上都远远落后于中原汉文化。统治者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如何解决成为焦点,清王朝的统治者首先把目光锁定在了文人墨客的身上,希望他们为统治者服务。清朝统治者首先要树立一批能为他们所用的文人代表,以儒家“正大气象”作为正源,在艺术上,推崇董其昌的南北画论,而王时敏作为董其昌的正宗传人,受到了清廷的重视,“四王”风格自然成为重点,作为“正统派”的历史地位就此确立了。王原祁认为“今人不知画理,但取形似,笔肥墨浓者,谓之浑厚;笔瘦墨淡者,谓之高逸;色艳笔嫩者,谓之明秀。而抑知皆非也。总之古人位置紧而笔墨松,今人位置懈而笔墨结。于此留心,则甜邪俗赖,不去而自去矣。”

王时敏是顺民,他降清没有入仕,是江南仕族中不多的顺民。到他儿子时,王时敏鼓励他们出仕,他的儿子王掞甚至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到他的孙子王原祁时,俨然为清主一代宠臣,推为官家首席画者。历数王家代代簪缨,成为士族大家也是有道理的,除了文脉不弱,政治上的精明不得不令人叹服。政治上,他们所持的态度与清朝统治者相符,自然受到清朝统治者的信赖及肯定。经济上,掌控着文化,使之产业化,江南的城市资本主义又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商业的繁荣促进了艺术的进步,经济发展起来的商人,在经济上又给予了文化强大的支撑,促进了艺术流派的形成。故王原祁说:“古来作家相见,彼此合法,稍无言外意,便云有伧夫气。学者如已入门,务求竿头日进,必于行间墨里,能人之所不能,不能人之所能,方具宋元三昧,不可稍自足也。”

王原祁是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他的实习单位就很好,观政于吏部。做官的基础出为顺天乡试同考官,顺天乡试的考试对象其中有很大部分为京官子弟。他实缺出为直隶顺德府任县(今河北省邢台市任县)知县,环京知县,仰为心腹,可见清廷对他的用心栽培。任县地当九河下流,常受水患影响,复久壅塞,良田变为污渚,他在任时,逢甲子乙丑秋雨连旬,水势陡发,堤岸尽壊,田莱俱成巨浸。王原祁上书请照治淮扬水患例,永免水荒田赋三千余金,“民困以苏其余如,筑堤以防水宪,建桥以通水道,毙盗贼以安民命,明僎介以昭典礼,发仓储以救羸,着迹难以枚举。”

王原祁后来改在翰林任职,累官少司农,以画供奉内廷,深为康熙所倚重。王原祁在南书房时,康熙皇帝也经常去看他画画或一起与他讨论,康熙在他的一幅画上亲题御笔写下了“图画留于后人看”句。王原祁为了纪念皇帝对他的知遇之恩把此句刻成了印章。有客问王原祁,请他点评四海画人,并举若干名家问之。问王翚的画如何,王原祁答道:“王翚画太熟,熟则俗耳。”又复举查士标如何,王原祁答道:“查生太生,生则郁也。”王原祁说:“画之妙在,盖以不生不熟自处也”。他在自题《秋山晴爽图》卷中说:“不在古法,不在吾手,而又不出古法吾手之外。笔端金刚杵,在脱尽习气。”观此语睹其画,信为诚者言,他的格局正是如此。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王原祁被擢侍讲学士,转侍读学士,直南书房。奉旨与孙岳颁、宋骏业等编《佩文斋书画谱》,充佩文斋书画谱纂辑官。《佩文斋书画谱》,是一本大型的中国书画类的书,此书共征引古籍 1844 种,并且都注明了出处,便于考察,对中国画史的研究有重大意义。此书的编辑从康熙四十四年开始到康熙四十七年编纂完成,历时四年,康熙亲自为此书作序。书成时,王原祁已经 67 岁。70 岁时,王原祁又奉命主持绘制《万寿盛典图》,为康熙皇帝祝寿。康熙五十四年,王原祁74 岁,病死于北京。

王原祁承董其昌及王时敏之学,受清最高统治者之宠,肆力山水,领袖群伦,影响后世,形成娄东派,左右清代三百年画坛,成为正统派中坚人物。后世娄东画派,大都一味摹古,笔墨贫弱,格局平庸,千篇一律,无复清新气象。王原祁擅画山水,继承家法,学元四家,以黄公望为宗,喜用干笔焦墨,层层皴擦,用笔沉着,自称笔端有金刚杵。形成了娄东画派,左右清代三百年画坛,成为正统派中坚人物。王原祁所著画论有《雨窗漫笔》与《麓台题画稿》。擅长做诗,有《罨画楼集》3卷。

王原祁画风,中年秀润,晚年苍浑;“沈雄验右,元气淋漓,笔端金刚杵之语不虚也。”王原祁主张好画当在不生不熟之间,自出心裁,不受古法拘束,熟不甜,生不涩,淡而厚,实而清,书卷之气盎然纸墨外。纵观王原祁一生的画风,其早年跟随其祖父王时敏,山水画直接渊源于祖父而面貌更强烈,笔墨气味亦更醇厚,致力于摹古,形式变化丰富,但缺乏生活气息和真实感受。早期作品如《仿子久山水图》,为作者三十岁时作品,仿效黄公望笔意,出神入化。画面笔墨简淡,风格古秀。

王原祁中年时期作品,从摹古中脱出,笔墨秀润,以《富春山图》为代表,画面云山秀水,用笔秀雅脱俗,设色清淡圆润。后又受王鉴指导,六十岁时作画能够“熟而后生”,如七十岁所作《南山积翠图》,笔墨与设色境界高妙。其用笔锋颖幻化,真率而意韵高古,生涩之处见纯熟。其用色绛翠斑驳,是浅绛和青绿手法的极致运用与融合。画面中累见笔笔交叠,色色相浸之处,全然不拘小节而直渲天然真趣。

卢秀辉有《为王原祁麓台歌》一诗,诗云:

文脉如涌出,才人入云宫。

王氏数代中,论艺不虚空。

试笔盈九州,画成惊鬼工。

溪云忆新安,丘壑摩旧穹。

山僧初归鸟,白头何求凤。

笔砚敛迹西,诗才强韵东。

晴空宽大道,吾庐苦玲珑。

熟后生如适,淡而厚实中。

简淡古秀上,心裁古意濛。

墨气得醇厚,圆润斑驳宗。

执得牛耳去,画法任其穷。

卢秀辉作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