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齐昏君萧宝卷遇弑,将军王志不想投诚梁武帝萧衍,他会怎么做?

义不署名
501年,南齐都城建康深陷叛军围困,19岁的皇帝萧宝卷突然遇弑。弑君大将张稷要求百官在给叛军的投诚信上签名。右卫将军王志得到消息后叹道:“帽子虽然破旧,但是怎么能穿在脚上呢!”
萧宝卷最终被大臣杀害
看着国子博士范云等人受命把皇帝的脑袋包起来送去乞降,王志更加不愿苟同。可是,在张稷和他手下宫城军队的刀枪剑戟面前,他该如何坚守臣子的气节和心中的原则呢?
这还真难不倒王志,只见他悄悄摘下院子里的树叶,并将它们揉碎吃了下去。随即,他假装昏厥倒地,失去了意识。这一招果然管用,他成功地蒙混过关,没有违背本心地在信上签名。
君臣相得
投诚信送入叛军大营之后,被呈递到了叛军首领、南齐雍州刺史,也即后来的梁武帝萧衍手中。萧衍拆开信件一看,发现朝廷文武百官大都签上了名字,但却没有看到王志的名字。显然,这位掌握着部分禁卫军的将领并不愿意背叛南齐朝廷、向叛军屈膝投诚。
但是,萧衍却并未怪罪王志,反倒是对他的忠义很是赞赏。后来,在萧衍开霸府乃至建立梁朝的过程中,他放心大胆地任用王志,不但让他担任军职,后来还让他担任丹阳尹、中书令这样的关键职务。
王志的表现也对得起萧衍对他的宽容和重用,以为政清静、不苛政扰民著称。他自掏腰包帮助没有生育儿子,却甘愿举债安葬婆婆的寡妇还债,还在年景不好的时候施粥赈济灾民,所作所为深受老百姓的好评,活脱脱一个“南朝好干部”。
南梁地图
等到王志当上了一等一的清贵高官中书令,以及管理首都建康在内的京畿重地、手握大权的丹阳尹之后,他更是处处表达出“人生至此,夫复何求”的满足感,经常跟子侄们说:“宋孝武帝时候的重臣谢庄,官位也仅仅只是中书令,我自认有何德何能可以超过他呢。”
此后,他便经常称病推辞事务,很少与宾客们来往,颇有淡泊退隐的意思。然而,梁武帝萧衍却并未让他消停下来,反而多次调动他的官职,让他出任自己弟弟们的长史,并在南郡和江夏郡这样的要地担任太守。他去世后,萧衍也不吝封赏厚赐,并给予追谥“安”。
忠而有智
王志忠于南齐吗?从他设法装晕、逃避在投诚信中签字的行为上来看,他确实对南齐存有忠义之心,内心秉持着身为臣子的底线,不愿意屈从于叛军一方。
但是,他并没有仗义死节,率领部将与密谋弑君的张稷等人拼个你死我活,更没有为那个昏聩暴虐的南齐皇帝萧宝卷殉葬。他并不是死心眼的愚忠之人,只是不愿意把自己曾经效忠的君王当成谄媚新王者的进身之阶,不愿意在反叛者面前丧失南齐大臣的气节。
南齐地图
此外,不难想象一旦王志将自己的名字写进投诚信之中,若是有朝一日南齐复兴、萧衍所部叛军败亡,那么这个签名也将成为日后朝廷秋后算账的索命符。装病晕倒少签个名字,不但能暂时保全气节,也能避免未来可能的清算,这样想来,王志此人确实很有“急中生智”的智慧啊!
而从王志设法拒绝签名的行为中,梁武帝萧衍看到了他心怀忠义、坚持气节的一面,也看到了他的几分急智,不由得心生赞赏。作为承继南朝帝业之人,本就有宽厚之名的萧衍更是要利用厚待前朝忠臣的行为来安定人心。
君臣之交
至于王志后来没有坚持臣节,依然在萧衍旗下做官的行为,却也不难理解。对于王志这样出身于琅琊王氏的士族子弟,家族利益在很多时候都更为重要,而改朝换代则是家常便饭。王志的祖父王昙首就在东晋、刘宋都做过官,父亲王僧虔又是刘宋、南齐两朝之臣。
对这类人而言,一个朝代的兴亡放在家族的历史上只是微不足道的区区数十年而已。对于不断更迭的朝代与帝王,这些士族高门中人并不会一棵树上吊死,更多的是自保为先,顺势而为。王志能为南齐史上名声最糟糕的萧宝卷做到如此地步,已经实属不易。
梁武帝虽然有宽厚之名,但毕竟是皇帝
而且,王志在梁朝的仕途生涯中处处积德行善、谨小慎微,表现出一副“乖巧”的样子,明显是在夹着尾巴做人。不管萧衍是否惦记着他在两朝交替时逃避签字的事情,他自己确实是一直放在心上,生怕自己那时的“违逆”之举会遭到清算,祸及子孙。
从这一点来看,王志的“因多谢病,简通宾客”等等行为,无不是在向萧衍发出“无害证明”,用淡泊谦退的方式远离纷争、避开祸患。萧衍自然心领神会,不仅用更信任的态度任用他辅佐(监视)兄弟、治理地方,还用有“好和不争”寓意的“安”字为王志盖棺定论,君臣的交情得以善始善终。
参考资料:《梁书》《资治通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