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孤独和自卑的人,都可以勇敢迈出第一步——写给《绿皮书》
So if I’m not black enough, and if I’m not white enough, and if I’m not man enough, then tell me Tony, what am I ?
孤独,一种找不到自己的孤独。
音乐家唐·谢利博士,终于卸下了傲慢的伪装和高知的光环,在瓢泼大雨中,对着托尼喊出了内心的困惑和恐惧。他用的不是who,而是what,这是深深的孤独,也是深深的自卑,是对美国漫长的黑奴制度的控诉,黑奴,是可以随意处置的物,不是人。
在托尼眼里,谢利是一个住在城堡里,坐在宝座上的上等人,虽然他有黑色的皮肤,但是他根本不懂“他们”的人,他不听黑人的流行音乐,不吃炸鸡,给白人演奏,就可以轻松赚钱,但是他不属于白人圈,也不属于黑人圈,他,还搞基。
托尼很犀利,又圆滑。
用他混夜总会的道行,带着对黑人的偏见上路,哪怕停车尿尿,也要把钱包带走,因为在他眼里,黑人就是狡猾的,肮脏的,不可靠的。连黑人用过的水杯,都被他扔进垃圾桶。这份差事,完全是看在钱的份上。
一个有钱有文化有身份的黑人,雇了一个又穷又痞又糙的白人,没有比这个在充满种族歧视的南方,能够为自己树立自尊。
但是自尊,从来都不是依赖外在而存在。
当车抛锚了,停在一片农田边,脸朝红土背朝天的黑人农夫,一个一个抬起头来,惊讶地看着这对主仆。谢利却无法面对他的同胞,一个可以到白宫演奏,让肯尼迪为他做保的上层人士,早就已经远离了他的阶层,他有些狼狈地上车逃离这场狭路相逢。因为他的尊严,在这里无处安放。
这一路向南的旅行里,博士的自尊一次又一次地被挑衅。越深入南方,越艰险而困难。一本《绿皮书》,号称是让旅行更舒适的指南,却折射了白人文化里的深深罪恶,这本绿皮书整整沿用了30年才退出了历史舞台。
直到大雨里,托尼挥拳打向了羞辱他们的警察,因为警察说,维拉朗格,原来你是个意大利人,也不过就是半个黑人。在白人的世界里,谢利和托尼,大家原来半斤对八两。
“我为那些白人演奏音乐,可是下了舞台,我就是他们说的黑鬼,这就是白人的文化!”这就是所谓精英文化,恣意践踏着他人的尊严。每个人都想为自己赢得尊重,谢利用音乐,托尼用粗话,暴力,贿赂,欺骗,或者一支枪。
这是一趟为黑人讨个公道的旅程,也是一个改变傲慢和偏见的旅程。一个包裹着孤独的傲慢,一个藏起了自卑的偏见。笑点一个接着一个,鲜血淋漓,并肩作战,旅程的推进,也逐步突破了两个人的关系,也突破了他们的内心。
托尼钦佩博士的音乐才华,觉得那就是自由女神在弹奏,逢人便夸他是一个伟大的音乐家。而谢利对托尼越来越依赖,到最后的一场演出,因为餐厅经理拒绝让身为黑人的谢利进入餐厅用餐,哪怕他是这里的表演嘉宾。谢利说,托尼,你决定我应该怎么办。
于是,他们一转身去了橘鸟酒吧,在这里,谢利不再假得冷冰冰,第一次露出了爽朗的笑容,不能为白人演奏古典音乐又如何?不是斯坦威钢琴又如何?音符和节奏里没有歧视,没有不公,只有人人平等的快乐和自在。
电影的最后,谢利博士带上了一瓶香槟出现在托尼的家门口,两个世界的人,有了一个久违的拥抱,这是来自身而为人的温情和友爱,不论种族,不论出身,不论政见和价值观。
这一个拥抱,打破了傲慢,也消解了偏见。愿所有孤独和自卑的人,都可以勇敢地迈出这一步。
图文;总舵主
美编:黄仁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