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无极:中国画,五百年都没画出好画来

来源:书画微报

文/画 赵无极
传统是拿过来,不是生吞

中国传统方面精华的东西很多,有人喜欢书法,有人喜欢瓷器,比如铜器方面有很妙的东西。看你喜欢哪部分多一点,你对它研究深些。问题是怎样拿过来,不是生吞。有的人画“新”的画,把中国字写在里面就算“新”的画,那没有这么简单的事。

美学的观点常常跟着时代在变。时代不同观念不同。文艺复兴寻找的美同我们现在寻找的美不一样。不过讲穿了,所有的世界上最好的画,最好的杰作,就是换了时代还是存在,不会倒。

赵无极  图腾

比如伦勃朗的画,还一直是最好的画。不过你要把它放在十六世纪去看,不能现在还画十六世纪的画。我想,这个绘画的问题,同社会的背景,同生活的环境,同科学的进步等各方面都有关系;同文学、舞蹈、电影都有关系。

我们对各方面的影响,可以得到的,都应该接受。比如,我们从前人没有上过太空,现在我们想象中的太空都看到了,这些观念上的东西,对艺术创作都有关系。一个人生活在二十世纪,对二十世纪的文化不了解,不愿意了解,我觉得根本不妥。艺术创作,应该与时代有关系。

别人的趣味,是个什么标准?

画就是自己的言语,你把自己的言语讲出来,应尽量明了中肯。要说一大堆话,啰哩啰唆人家也听不懂。只要自己懂就行了,自己懂了以后,人家也会慢慢地慢慢了解。

不要将就别人的趣味,因为别人的趣味拿谁做标准呢?十个人之中也不能讨好两个人嘛!何必呢!就是我们在法国画画也不容易为人讨好,不要以为法国人欣赏趣味就高,一般的人都是差的。

赵无极  处处闻啼鸟

如我在克拉普,碰见一个人问我画的是什么画,我说抽象画。他说:噢!抽象画,毕加索、毕加索。你看在法国都这样,什么国家都一样,只有很少人懂你的画。不要以为你成名了,就有很多观众,没有这么简单的事,懂得你画的人,一个手都数得淸楚。

说是好多人都懂,那是骗人的话。应该分成两种画,一种专门为教育的画(宣传画),一种是为自己画的画。要你自己选择……不坚持的话,中国艺术很快就没有了,从明清以来已经堕落了,一堕落就是多少年…… 五百年都没画出好画来。

八大山人 荷凫图

当然石涛、八大是两个例外,明清也有几个大画家,不多。这样下去不得了哇!你看中国这么多人,出了多少好画家,到现在为止,可怜得很……欣赏的问题,假如看不到国外的东西,你就多看中国好的东西,很多嘛!你可以在商周铜器里发现好的东西,在唐宋瓷器里发现好的东西。总是往高看,不要往底下看。

清  石涛  山水
为什么中国书法,没有以前好呢?

我画画从来没人来捣乱,我不让人家看。我的画室四面是墙,后面一块玻璃从来不开,光都从上头来。没有人能看到我画画,我觉得画画叫人看,总不免有点做样子。我就避免这种影响。

自己一个人画画,无意之中,感情和画面就连在一起了。就连弗朗索娃丝叫我,也先打个电话,同意后再进去。

北宋 米芾 竹前槐后帖

我们中国有那么多传统,非常深厚、非常丰富的传统,比如商周铜器,汉魏雕刻,玉器,唐宋陶瓷、绘画、书法这一大套。你看,中国书法也在不停地演变,石鼓文、篆、楷、草……

为什么中国的书法没有以前好呢?当然,是创造精神比较少的关系,受王羲之、米芾的限制太多了;中国画为什么进步也小,还在仿唐宋的味道。而唐宋的画家,也是在自然生活中体会的东西,并不是抄。这一点是中国现在不能够理解的,为什么我们还在抄?

赵无极  两条鱼

中国有这么多最好的传统,每一个人只要拿出一部分自己最喜欢的,对自己性格最接近的,把它消化,然后把学到的西方的东西——要拿好的东西,也不要收他们旧的东西——把两方面最好的东西合起来,然后再加上自己的个性,慢慢地、自然而然地融合起来,那你的作风就有了。

这个作风,还不单单是地方性的作风,不是中国土产的作风,要有世界性的作风。

赵无极  山水
中国画和油画是一样的

有两个关于艺术教育的问题,我谈点看法:

一是国内学校浪费太多,听说每班上有一两个模特儿,只五六个人画。我在法国时班上三十到四十个人,就是一个模特儿。你们画架也考究,什么都考究,吓我一跳。

现在我班上二十七个人,只一个模特儿,摆在中间,大家围着四面画,没背景。大家围着画,不会专画正面,你们老是顺着光画,大概没画过背面的光。光的问题,并不是单单画正面光。画多了正面光,后面光的问题来了就不会解决。

赵无极  婚礼

二是关于中国画和油画的问题:世界到现在为止,中国画和油画其实很近。思想方面是越来越近。从十九世纪末开始,欧洲绘画受日本版画影响很大,遗憾的是,宣传方面做得太差,所以日本在各方面比我们占上风,外国都知道日本而不了解中国,中国在什么位置都不大清楚。

我觉得现在绘画的问题,不是中国或者是欧洲、美国的问题,而是国际的问题。所以,我觉得中国画同西洋画不应该分,应该在一起。外国人素描是基础,我们中国画毛笔字是基础,两个都是绘画基础。但两个基础合在一起用也是一样的。

赵无极  风景

我觉得中国画和西洋画没有冲突,只能互相帮助、互相补充。不能说你是画中国画的,我是画西洋画的,分得很清是不通的。我们这个班里就有一位是画中国画的,有一位搞工艺的,他们两个人都画得很好。

画中国画的那个画家很敏感,很明白我的意思,因为他懂中国画的“连”,对于笔的用法就比画油画的同学自由一些。而好多画西洋画的同学素描功夫很好,但就是摆脱不开西方给你的影响,用笔只是慢慢地摆。

芥子园

国画界丹青圣手的摇篮

《芥子园画谱》成书于清代,自此便风行了300余年,毫不夸张地说:它是艺术名家的摇篮,可以快速培养艺术修养。

《芥子园画谱》自出版三百多年以来,不断拓展出新,历来被世人所推崇,为世人学画必修之书。在它的启蒙和熏陶之下,培养和造就了无数的中国画名家。

近现代的一些画坛名家如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傅抱石等,都从《芥子园画谱》迈出了画家生涯的第一步。称《芥子园画谱》为启蒙之良师,一点也不过分。

齐白石把《芥子园画谱》当做自己的启蒙老师,他的回忆自述说,借来的书,用松油柴火为灯,一幅一幅的勾影。足足画了半年,把一部《芥子园画谱》,除了残缺的一本以外,都勾影完了,钉成了十六本。

齐白石

《芥子园画谱》施惠画坛300余年,育出代代名家,可谓功德无限。何镛称此书“足以名世,足以寿世”,然也。

然而,300多年前的教材,在瞬息万变的今天,是不是已经过时了?

这个问题,由著名艺术家、现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冰先生来回答再恰当不过了。

徐冰2010年完成的《芥子园山水卷》的灵感,

就是来自于这本古老的教科书。

徐冰认为,这本书是中国绘画的精华与浓缩,最代表中国文化和艺术核心,他说:

《芥子园画谱》就是符号的字典。

它收集了各种各样的典型范式。人分几群,独坐看花式、两人看云式、三人对立式、四人坐饮式:一个人是什么姿势,两个人是什么姿势,小孩问路是什么姿势,都是规定好的。

所以,艺术家只要像背字典一样记住“偏旁部首”、再去拼接组合描绘世界万物。

中国画讲究纸抄纸,不讲究写生,过去都是靠临摹,到清代总结出来,这些拷贝的范本分类、细化,变成一本书。

这就是为什么《芥子园画谱》是集中了中国人艺术的核心方法与态度的一本书。                                                                                           ”

在康熙年间,《芥子园画传》原版初集就已稀贵如金了,常人难睹其真容。清末时,芥予园旧版已毁废,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芥子园画传》初集首次在海外被重新发现。

山水卷画论部分《画学浅说》首页,

字大行稀,绝对不用担心看成近视眼。

书中较为系统介绍了中国画的基本技法及绘画、品画的基本技艺。绘画基本技巧介绍科学合理,浅显明了,使初学者易领会、易临摹。

画谱内容丰富,荟萃中国历代著名画家模仿作品,为中国画初学者最宝贵之画谱宝库。故此画谱问世三百多年来,风行于画坛,至今不衰。

对此传世珍宝,我们竭尽全力,重新编辑出版了这本《芥子园画谱》线装彩页版,希图将其精髓尽现于您眼前。

全书主要分为初集、二集、三集三部分,囊括树谱、山石谱、人物屋宇谱、梅兰竹菊谱、花卉草虫翎毛谱之精华内容。除此之外,并附中国画的绘画技法、各名家画论及经典画作于其中,以飨读者。

《芥子园画谱》深入浅出,循循善诱,令人读之如醍醐灌顶,顿开茅塞。

芥子虽小,可纳须弥山。

《芥子园画谱》的影响力犹如这枚小小的种子,携带着能量,飘散在各处,在每一个人心中种下一座须弥山。

《芥子园画谱》是一套世间少有珍藏的艺术品;同时也是零基础学者的入门教科书。不管是拿来欣赏,还是作为绘画入门的书本,大家都应该看看这套书。

《芥子园画谱》手工仿古线装彩页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