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官”屈宜扬,莱州知府朱万年殉难事件中的关键人物

明末莱州知府朱万年在“登莱之乱”中殉难一事,此前曾多次提及,在本月的“七月七”之际也又专门介绍过一次。乍一看,这个话题已经是老生常谈、并无新意。但如果仔细阅读史料的话,往往还会有不同的发现。
近来笔者在查阅相关史志资料时,就注意到了朱万年殉难事件中的一位关键人物,他就是“推官”屈宜扬。总体来说,屈宜扬虽然在以往受到的关注不多,但他在此事件中的“作用”却不能忽略。
关于屈宜扬在此事件中的作用,《崇祯实录》中有一段比较详细的记载:
“(崇祯五年七月)癸卯,孔有德杀莱州府知府朱万年。先是,推官屈宜扬入莱城,云有德必降,但欲见防院谢琏;琏遂主款,遣莱州知府朱万年出谕有德等下马迎拜,万年复入。甲辰,琏偕万年同出宣诏,被执;万年亟呼「闭门」,即杀之。
按照这段记载,谢琏(登莱巡抚)的朱万年之所以会落入孔有德诈降的圈套,主要是听信了屈宜扬的话。因此,即便不能说屈宜扬是孔有德的“帮凶”,但他也着实是被对方成功利用了,显然是此事件中的一位关键人物。
不过,对于这位关键人物的生平,史志中的记载却很模糊,甚至连他的具体职务都难以确认。
推官,是古代的一个官职名称,定位为“佐贰之官”。按照明代制度,地方区划中的府设知府一人,正四品;同知,正五品;通判,无定员,正六品;推官一人,正七品(职责为:理刑名、赞计典)。
根据通常的理解,屈宜扬既然在莱州府活动,他这个“推官”也应该是莱州府的僚属。但查阅《掖县志》,明代莱州府推官名单中,并无“屈宜扬”这个名字。
而在《陕西通志》(屈宜扬是陕西蒲城县人)当中,虽然可以查到屈宜扬担任推官的记载,但也没有标注具体的任职地点。
参考《掖县志》中提及屈宜扬时的口气(“时督师刘宇烈受枢意,力主抚议,遣推官屈宜扬往来贼营”),给人的感觉是,屈宜扬可能是时任山东总督刘宇烈的亲信,受后者之托才来到莱州城的。或许刘宇烈当时权授屈宜扬为莱州府推官,但由于时间短暂(屈宜扬在朱万年之后很快死去,后面介绍),且未得到中枢追认,因此《掖县志》没有正式记载。
屈宜扬的职务虽然不好确认,但他的归属关系却比较清晰,也就是上面所说的,听命于总督刘宇烈。考虑到刘宇烈在登莱之乱中倾向招抚的态度,就不难理解为何屈宜扬要频繁出城与孔有德叛军方面联系了。
由于他与刘宇烈之间的这种依附关系,当时明朝中枢大臣在弹劾刘宇烈的时候,也捎上了屈宜扬。比如,御史王万象在《请斩刘宇烈疏》中就说:
“屈宜扬数入城,暗作奸细,使贼窥破虚实,益肆狡诈。持假旨将莱城赚开,诱擒巡抚谢琏,杀死知府朱万年。即此一事,刘宇烈即碎尸万段,亦不足以偿东方之恨。”
在朱万年殉难后,士大夫义愤填膺,明廷也不得不中止招抚,一方面调兵平叛,一方面拿人问责。身居总督高位的刘宇烈,都被罢职下狱,而屈宜扬作为直接责任人,本身又是一个小小的推官,结局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
根据《崇祯实录》的记载,被骗出城招降孔有德的一众人当中,谢琏被俘(后来也被叛军杀害)、朱万年在城下殉难,只有屈宜扬得以回到莱州城内。这到底是他跑得快,还是叛军故意放他入城传话,就不得而知了。
屈宜扬当初之所以卖力地去招抚孔有德,一方面是遵从上司刘宇烈的命令,另一方面可能也是想立个大功(不费兵卒就平叛,显然是大功一件)。然而,事与愿违,不仅没有招抚成功,而且让两位高官陷入绝境。因此,屈宜扬虽然当时逃得一命,但入城之后,他应该很快就能想到自己的下场(被下狱治罪)。并且他毕竟亲眼见到朱万年的壮烈举动,心中多少也会有震撼和愧疚之感。
在这种背景下,屈宜扬最终选择“自我了断”。《崇祯实录》载:“推官屈宜扬得入(莱州城),寻自经。”(其他史料对此没有提及,暂且以此为结论)
他自杀之后,明朝方面似乎既没有追责,也没有追恤(没有查到相应的史料)。反倒是清朝修订的《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中,收录了屈宜扬的名字。把他跟登莱巡抚谢琏、登莱总兵张可大、黄县知县吴世扬等人列在了一起。
如果站在后世公允的角度来说,屈宜扬诚然有大过,但他能以死谢罪,总要好过那些贪生怕死的文臣武将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