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自己“无能”是一种能力

1

我有一个表哥,从小学习优异、品行兼优,一直都是他父母在亲戚中炫耀的资本。没想到的是,表哥一路顺顺利利的上到名牌大学,迟来的青春期叛逆却轰轰烈烈的爆发了,吵着闹着要去北漂,做音乐人!

谁都不知道一个五音不全的理工男,到底怎么萌发的这个念头,但显而易见的是,他的父母不同意:“你是脑壳子坏掉了,好好的书不念,非要去玩音乐,那些搞音乐的都是不务正业、考不上学的人,你何苦跟他们为伍?!”

表哥不听,高举“自由”旗帜,嚷嚷着“我已经长大了,我要做自己想做的事”,为了表达自己的决心,20岁的大男孩儿为此绝食过,离家出走过,甚至自杀过。幸亏抢救回来了,但被这么一吓,家里人算是怕了,他爸爸半是生气半是无奈的说:“你爱怎样就怎样吧!”

于是,表哥揣着行李,怀抱着梦想,休学去了北京。我当时以为,这下子,表哥肯定能实现自己的心愿了吧。

但,不到半年,表哥便灰溜溜的回了家。之后,他老老实实的上学,毕业后找了份对口的工作,做起了朝九晚五的白领。

我不解,问他:“你不是要做自己吗,这样的工作和音乐人差的也太远了,你受得了?”

他却很坦然的回答我:“没有什么受不了的,这也是我自己选择的路。其实当初去了北京,碰了无数次壁后,我就明白了自己并没有多喜欢音乐,我只是不甘心顺着被安排好的路走下去罢了。”

什么是“做自己”?

“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许是坚持梦想,不妥协、不放弃;也许是不用看别人的脸色,做别人想要他做的事;也许是和别人都不一样……

听起来很酷,但现实却更残酷。

2

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都是源于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有的人在坚持做自己的道路上,走了不少弯路,碰的头破血流也不放弃,他可能是贝多芬,是邓肯,是马云;

有的人在纷乱的诱惑、困难、陷阱中,停下脚步,封存内心那个小小的自我,或随波逐流,走哪儿算哪儿,他可能是你,是我,是大多数的平凡人;

有的人夹在两者之间,既无力对抗外界的洪流,又无法“委屈”自己,最终宁愿自我毁灭。

生活是最好的雕刻师,我们在外界的压力、干扰、诱惑下,一点一点被雕琢成如今这个模样。

李子勋说,“自由自在地做自己”的唯一办法就是无条件地接纳和喜欢自己。

接受自己的无能并不意味认输,妥协和退后也不是背叛“自己”。坚持可以是一腔孤勇的执着,也可以是历经千帆的不变。不论外表有多滑稽或华美,只要内核永存,你依然是你,我依然是我。

3

中国式教育下长大的孩子,有时就像电影《楚门的世界》中的主人公,生下来,你的一生可能就已经被规划好了,什么时候该走路,什么时候该认字,教什么样的朋友,上什么样的学校,找一份什么样的工作……一条条、一列列早都被写在《人生》这本书的目录上。

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更糟糕的是,父母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我们也许可以为孩子找到一条最平坦的小路,却无法预测地底的荆棘什么时候长出;我们可以把控孩子的吃穿住行,却无法控制孩子的内心……更何况,再平坦的路,走路的人是孩子自己,他不想走这条路,你推也推不动;他走不了路,平地摔了也有可能。

我们该为孩子做的,不是帮他挡风遮雨,而是教会他如何面对风雨。就像自然界中的花豹幼崽,如果母亲不是教导它们捕猎的技巧,而是一味的保护喂养,那么等待幼崽的命运无疑是成为别人的猎物。

身为父母,你只需要教会孩子自我保护的能力,告诉他“输了也不要紧”,放手让孩子自己去面对选择,做自己的决定,越早越好。越早,试错的代价也就越小,孩子也能有充足的时间,从内心长出自己的力量。

教育最该记住的两个字是——放手。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土壤,让他有无畏输赢的心灵,也有承担风雨的臂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