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是唐太宗李世民,你会怎么给凌烟阁排名?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李世民有感于很多建国功臣过世,在世的已经不多了,便令人建造了凌烟阁。唐太宗李世民亲自题词,著名书法家褚遂良题额,画圣阎立本亲绘二十四功臣像。
二十四功臣的排名也颇有意思,很有规律,但假如你是唐太宗李世民,你会怎么进行排名呢?
凌烟阁排名规律
首先得说清楚的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并非只是建国功臣,还有贞观功臣,概括起来准确一点的说法便是建国初期的功臣。唐太宗李世民对二十四功臣的排名,主要是根据资历、亲疏、功劳、品德四个维度来评定的。
二十四功臣的成分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有重合):
外戚:长孙无忌、高士廉、柴绍、长孙顺德
李氏宗亲:李孝恭
心腹文臣:长孙无忌、杜如晦、魏征、房玄龄、高士廉、虞世南
嫡系将领:尉迟敬德(尉迟恭)、张亮、侯君集、张公谨、程知节(程咬金)、秦琼
李渊旧臣:段志玄、刘弘基、殷峤、刘政会、唐俭
中立派:李靖、柴绍、李勣(徐懋功、徐茂功、李世勣)
反对派:萧瑀、张亮、侯君集
太子旧部:魏征
降将降臣:尉迟敬德(尉迟恭)、屈突通、张亮、张公谨、程知节(程咬金)、虞世南、李勣(徐懋功、徐茂功、李世勣)、秦琼
按成分排名的规律,除了太子旧部魏征特殊点,其他主要遵循外戚与李氏宗亲-心腹文臣与嫡系将领-李渊旧臣与中立派、反对派-降将降臣的顺序进行排名。
排名顺序一般先文后武,这个主要是因为“乱世重武,治世重文”的传统理念。
资历、亲疏、功劳、品德四个维度,成分排名规律,先文后武,这三大规律共同决定二十四功臣的排名。
争议较小的部分
我觉得争议比较小的是前八名,也就是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征、房玄龄、高士廉、尉迟敬德(尉迟恭)、李靖。这八名可以说功劳簿第一序列,不管是战功还是谋臣还是贞观贡献都是名列前茅的。
高士廉略微有争议,不过他是长孙无忌与长孙皇后的养父,相当于国丈,资历也是够的。
值得一提的是排第二的李氏宗亲李孝恭是攻略巴蜀与长江流域以南地区的主要统帅,军功仅次于打下北方的李世民,如果不是长孙无忌的外戚以及心腹文臣地位,第一恐怕非李孝恭莫属。
所以总体来说,前八名基本不用改。
略有争议的部分
实际上李渊旧部势力排名被排在前八之外,说明是被压制的。这个其实不难理解,一朝天子一朝臣,前朝的臣子不受当朝皇帝重用或者因年迈而没有多少时间在当朝做出突出贡献,导致他们总体贡献度不够,排名自然下降。
不过像张亮、侯君集这些曾是唐太宗李世民的人但最后又背叛唐太宗李世民的都能上凌烟阁,为什么像刘文静、裴寂之类李渊旧臣也是建国功臣,为什么排不上号呢?
我认为可能是太子党与秦王党争权的时候,他们更偏向太子党,所以玄武门之变之后这类势力被唐太宗李世民打压,故而无法在贞观年间做出贡献,自然被除名了。
但我还是希望凌烟阁能加上这些功臣,毕竟他们也是有努力过,有重大贡献的。
争议较大的部分
要说争议最大的部分恐怕要算降将降臣这个成分了,是排在最后面的,比如李勣(徐懋功、徐茂功、李世勣)、秦琼就是典型的例子,排在了最后两名。实际二人的贡献不比16-22名的差,甚至还要高出不少。
当然了,这里要排除演义的影响,演义里面徐茂功是诸葛亮一般的谋士,自投降李唐后一直是李世民的心腹。但实际上真实的历史徐茂功投降李唐后一直以李密部下自居,没有忘记故主,并没有那么快就“忠心”李渊或者李世民了。且不说徐茂功后面有因为父亲被窦建德擒获而叛唐的经历,这是比其他降将扣分更多的地方。
另外以为秦琼,实际没有像演义里说的屡次救下李渊、李世民一家的感人事迹,其军功主要是先锋作用,职位、级别、战功远比其他将领低,更无法跟尉迟恭比较。
还有一点,秦琼先后投靠或者投降来护儿、张须陀、裴仁基、李密、王世充,追随过多个主公,这个非常影响其“德行”,故而“品德”分数要扣很多的。
不过呢,我倒是觉得徐茂功、秦琼的军功还是挺大的,至少应该排在16-20名之间才合理。
以上就是我个人对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排名的理解。